關於大齊國

承蒙督公 @寧南左侯 饋贈順天府(是我的順天府,不是大明那個)圖一份,還提到了鄙人的一個宏(che)大(dan)的構思,即設置一個時代背景為1368-1664年、官職體系包含宋元明三朝內容的國度——大齊國。說來這個念頭已經有點年頭了,想來是可以提出來,請各位看官一睹它的風采。

一、起源

首先還是要說下這個念頭的起源。某自2007年考入東方劍橋大學後,得知學校內網上有一個論壇,論壇涵蓋面極廣,五花八門,無所不包。當時還是bbc風靡的時代,所以鄙人閑暇之餘,就去論壇上圍觀一下。偶然有一天得知有一個版面叫做「史海拾貝」,恰好戳中了萌點,故而進去一觀,真是久旱逢甘霖一般,找到了一篇可以發揮的天地了。與版友們聊了大約有大半年時間,期間似乎還搞過一次版聚,版聚之後,某版友就提了一句:「咱們既然是歷史版面,是不是該干點跟歷史相關的事情?」隨後一通討論得出的結果是——以該版建版以來歷任版主為皇帝,以日為月,組建一個王朝。但是時代怎麼設置呢?那會兒正好是當年明月風靡全球的時代,所以就想著以大明為背景了。名字叫什麼呢?「史海拾貝」,那就叫「大石國」吧(好吧,鬼才知道我們當年為什麼這麼思路匱乏)。這個意見獲得了大夥的高度評價。

於是就開始組建王朝,從2008年開始一直到2011年我畢業,期間歷任版主(包括我自己)都被列入了名單,眾版友還設置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情,直到後來bbc沒落,我們也隨之將這個王朝畫上了終點。

到2013年,鄙人開始接觸宋代之後,逐步對宋官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時又想起了之前的石國,決定對石國進行改制。於是鄙人在不變時代背景的情況下,修改了原有的大明背景,結合宋元明三朝官制,重新創立了一套新的官制。後來一想,這個「石國」太土,思前想後,考慮了大概七八個名字,包括什麼「越」啊、「楚」啊、「吳」啊、「韓」啊等等,最終敲定了齊魯大地的齊作為國號。

下面就來詳細說說這個朝代的一些基礎情況。

二、大齊的君主

雖說皇帝們的原型是歷任版主,但他們在大齊這個架空王朝歷史裡的事迹跟原來的他們基本沒什麼關係(即便有,那也是我們硬塞給他們的)。

齊國總共歷16帝,但是根據《齊史》(嗯,嗯)記載,配享太廟的皇帝總共有18個,因為其中2個是「被」升做皇帝的。具體情況如下:

1. 太祖開天行道元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諱成,前朝天曆元年(1318)生。天德元年(1368)元月即位,定國號「大齊」,定都應天府。豐亨六年(1385)十一月崩,享年68歲,葬永陵。年號:天德(1368-1373)、上和(1374-1379)、豐亨(1380-1385)。

2. 高祖順天成道貞孝文成德廣大顯宣正思孝仁皇帝

諱燦,前朝至正五年(1335)生,太祖高皇帝長子。天德元年(1368)元月封皇太子,豐亨六年(1385)十一月即位,改明年為廣隆元年。廣隆三年(1388)三月崩,享年54歲,葬昌陵。年號:廣隆(1386-1388)。

3. 世祖恭天命道正文明良章烈庄定傾溫榮孝成皇帝

諱允堅,前朝至正二十四年(1354)生,高祖仁皇帝長子。天德元年(1368)元月封金吾將軍、山陽郡都督、上柱國、寧國公,豐亨六年(1385)十一月立為皇太子,廣隆三年(1388)三月即位,改明年為宣昌元年。宣昌二年(1390)九月崩,享年37歲,葬獻陵。年號:宣昌(1389-1390)。

4. 太宗定天正道武威文德聖神廣昭烈英智孝文皇帝

諱文鉦,天德五年(1372)生,世祖成皇帝長子,封昭勇將軍、皇城副使、上輕車都尉、霍丘縣開國伯;豐亨六年(1385)十一月進封驃騎將軍、中書令、廣平郡大都督、上柱國、安國郡王,同月立為皇太子;宣昌二年(1390)九月登基,改明年為聖慶元年。洪武元年(1409)遷都北京,改應天府為南京。洪武五年(1413)十月崩,享年42歲,葬昭陵。年號:聖慶(1391-1396)、建安元和(1397-1402)、永樂(1403-1405)、洪熙(1406-1408)、洪武(1409-1413)。

5. 高宗法天直道神武宣威元憲行儀誠讓定孝顯皇帝

諱遵浚,洪武三年(1411)生,太宗文皇帝次子,生封金吾將軍、常山郡都督、上柱國、寧國公。洪武五年(1413)五月超授驃騎大將軍、太師兼中書令、江寧郡大都督、上柱國、華王,六月立為皇太子,十月即位,改明年為定統元年。安邦靖國七年(1444)十月崩,享年34歲,葬景陵。年號:定統(1414-1419)、天順(1420-1429)、正統(1430-1437)、安邦靖國(1438-1444)。

6. 仁宗明天定道貞文達敦公桓惠靖良齊榮孝昭皇帝

諱遵泓,定統元年(1414)生,太宗文皇帝三子,超封驃騎將軍、少師兼中書省平章、高陽郡都督、上柱國、丹陽郡王。定統五年(1418)九月立為皇太弟,安邦靖國七年(1444)十月即位,改明年為延光元年。延光二年(1446)十一月崩,享年33歲,葬惠陵。年號:延光(1445-1446)。

7. 睿宗通天顯道剛榮廣義宣德文章景儉穆孝定皇帝

諱遵瀚,建安元和三年(1399)生,太宗文皇帝長子,封金吾將軍、盧龍郡都督、上柱國、崇國公;永樂元年(1403)進封驃騎大將軍、中書令、盧龍郡大都督、上柱國、歷陽郡王;洪武二年(1410)九月立為皇太子;洪武五年(1413)五月廢為庶人,遷南宮幽禁。安邦靖國七年(1444)十二月復為驃騎大將軍、太保兼中書令、盧龍郡大都督、上柱國、歷陽郡王;延光元年(1445)二月加封特進榮祿大夫、太師兼中書令、盧龍郡大都督、順天府尹、上柱國、秦王;延光二年(1446)十一月即位,改明年為正安元年。承寧八年(1463)元月崩,享年65歲,葬裕陵。年號:正安(1447-1452)、元和(1453-1455)、承寧(1456-1463)。

8. 世宗平天致道大德正神威武襄智安剛敏孝純皇帝

諱祖權,正統四年(1433)生,睿宗定皇帝第四子;安邦靖國七年(1444)十二月為昭信校尉、上林副使、騎都尉、安國都尉,旋加封定國將軍、霸州指揮使、柱國、平陽郡開國公;延光二年(1446)十一月立為皇太子。承寧八年(1463)元月即位,改明年為承平元年。至正中大六年(1493)十一月崩,享年62歲,葬泰陵。年號:承平(1464-1476)、天祐安國(1477-1487)、至正中大(1488-1493)。

孝文寬淑仁廣賢惠毅皇帝(配享)

諱祖梁,仁宗昭皇帝次子,安邦靖國三年(1440)生,封金吾將軍、會稽郡都督、上柱國、絳國公;仁宗即位,以睿宗為皇位繼承人,遂加封祖梁為驃騎將軍、少師兼中書省平章、會稽郡大都督、上柱國、漢中郡王;睿宗即位,延光二年(1446)十一月封祖梁為特進榮祿大夫、太保兼中書令、常山郡大都督、順天府尹、上柱國、秦王。承寧八年(1463)元月,世宗即位,遂封祖梁為皇太弟。承平七年(1470)元月薨,享年31歲,先謚為仁廣賢惠毅太子。太元二年(1496),憲宗以大禮議,尊毅太子為孝文寬淑仁廣賢惠毅皇帝,配享太廟。

簡平穆神恪貞志德肅皇帝(配享)

諱祖校,吳惠王遵潔長子,安邦靖國六年(1443)生,封承信校尉、供備庫副使、騎都尉、安國校尉。承平二年(1465)為昭武將軍、太倉副使、上騎都尉、安國中尉。承平十年(1473)八月超授驃騎將軍、上谷郡都督、上柱國、漢中郡王,遂立為皇太弟。天祐安國十一年(1487)年七月薨,享年45歲,先謚為恪貞志德肅太子,太元二年(1496),憲宗以大禮議,與毅皇帝並尊為帝,配享太廟。

9. 憲宗守天寧道智元英勇瑞禮康節恭簡純孝章皇帝

諱訓燁,穆宗肅皇帝長子,承平三年(1466)年生,封振武校尉、供備庫副使、騎都尉、安國校尉。承平十年(1473)八月超授定國將軍、皇城使、署處州都指揮使、上輕車都尉、餘杭郡開國伯;至正中大四年(1491)為驃騎大將軍、會稽郡大都督、應天府尹、上柱國、會稽郡王;至正中大六年(1493)十一月,過繼給世宗為子,立為皇太子,十二月即皇帝位,改明年為太元元年。太平咸豐八年(1525)十月中風,尊為太上皇帝;尚同十二年(1539)五月暴崩,享年74歲,葬茂陵。年號:太元(1494-1499)、太初(1500-1517)、太平咸豐(1518-1525)。

10. 文宗昭天守道端睿德敦和惠景理明齊商淑孝皇帝

諱欽垣,天祐安國九年(1485)生,憲宗章皇帝長子,封振武校尉、供備庫副使、騎都尉、安國校尉;至正中大六年(1493)十二月封金吾將軍、雲中郡都督、柱國、庸國公;太平咸豐元年(1518)二月為驃騎將軍、少師兼中書省平章、雲中郡都督、上柱國、漢中郡王,遂為皇太子。太平咸豐八年(1525)十月即位,尊憲宗為太上皇,並改明年為順仁元年。順仁元年(1526)五月崩,享年42歲,葬思陵。年號:順仁(1526)。

11. 德宗承天體道成章簡智端孝恭純平瑞康孝武皇帝

諱武銳,太初十四年(1513)生,文宗孝皇帝次子,封昭勇將軍、皇城副使、輕車都尉、長沙縣開國伯;太平咸豐八年(1525)十月超授榮祿大夫、少師兼中書省平章、吳興郡宣諭使、柱國、戴國公;順仁元年(1526)五月文宗崩,總理孫敏行秉國二月,至七月迎武銳即位,改明年為尚同元年。尚同十二年(1538)七月遜位,尊為太上皇帝,天平六年(1564)十月崩,享年52歲,葬桓陵。年號:尚同(1527-1538)。

12. 昭宗弘天達道立極直元威定敦成平寧清孝襄皇帝

諱武鎬,太初十一年(1510)生,封昭勇將軍、皇城副使、輕車都尉、寧國縣開國伯;太平咸豐七年(1524),為安遠將軍、溫州指揮使、平西將軍、延綏緣邊經略安撫使、柱國、汝陽郡開國侯,首開皇子、宗室為邊鎮帥臣之例;太平咸豐八年(1525)十月超授驃騎將軍、少師兼中書省平章、餘杭郡都督、征西將軍、總制陝西三路、上柱國、延安郡王,回京述職;順仁元年(1526)七月罷總制,升榮祿大夫、太保、餘杭郡大都督、上柱國、吳王。尚同十二年(1538)七月領兵進京抗敵,遂即位並遙尊德宗為太上皇,改明年為景仁元年。廣安十年(1578)十月崩,享年69歲,葬定陵。年號:景仁(1539-1548)、顯德(1549-1558)、天平(1559-1568)、廣安(1569-1578)。

13. 真宗桓天中道肅睿英烈武定平聰智和文孝景皇帝

諱大治,景仁元年(1539)生,德宗之子,本養在民間,為魏姓,曾中二甲進士第,累官至承事郎、宗正寺丞、知壽春縣事;顯德十年(1558)因陛辭得昭宗訓令,遂密見太上皇帝,得以認親,超授驃騎將軍、會稽郡都督、上柱國、戴國公;天平七年(1565)九月加封驃騎大將軍、中書令、會稽郡大都督、上柱國、延安郡王,旋為皇太子。廣安十年(1578)十月即位,改明年為復命元年。復命六年(1584)七月在外領兵為陽明龍設計,遂不知所蹤。孝宗即位,遂定真宗衣冠冢穆陵。年號:復命(1579-1584)。

14. 孝宗建天明道仁和執中義文奮武端敏寬勤宣皇帝

諱誼森,廣安三年(1571)生,其先祖為太祖高皇帝次子梁簡王朱炳,本為五服以外宗親,父朱敬漢已是庶民;廣安十年(1578)十二月,因緣得真宗喜愛,超授驃騎大將軍、太尉兼中書令、會稽郡大都督、上柱國、敦煌郡王,復命元年(1579)元月立為皇太子,併兼領京西北經略安撫使。復命六年(1584)七月即位,改明年為顯寧元年。廣德靖安十二年(1609)八月崩,享年39歲,葬長陵。年號:顯寧(1585-1592)、崇德(1593-1595)、天命(1596-1597)、廣德靖安(1598-1609)。

15. 神宗范天合道沉敏睿達齊文定武光仁顯孝和皇帝

諱存熾,廣德靖安三年(1600)生,封金吾將軍、會稽郡都督、上柱國、許國公,八月立為皇太子。廣德靖安十二年(1609)八月即位,並改明年為上佑元年。嘉德五年(1628)二月崩,享年29歲,葬平陵。年號:上佑(1610-1617)、宣和正德(1618-1623)、嘉德(1624-1628)。

16. 寧宗成天廣道元明景德英睿端定文淑平孝貞皇帝

諱存熠,廣德靖安十一年(1608)生,封寧國公主;嘉德二年(1625)四月奉旨監國、權同聽政,嘉德四年(1627)九月立為皇太妹。嘉德五年(1628)二月即位,並改明年年號為元凰。德熙三年(1664)五月崩,享年57歲。齊國遂改國號。年號:元凰(1629-1632)、神龍顯聖(1633-1642)、隆平(1643-1645)、政元(1646-1657)、大安(1658-1661)、德熙(1662-1664)。

三、大齊的官制

《齊史·職官志》謂:「前宋官制叢雜,元豐前,有曰散官、曰寄祿官、曰職、曰差遣、曰勛、曰爵、曰檢校官等;元豐後,並散官與寄祿官為一,而罷勛之設。蒙元入主,官制雜而無章。及我太祖高皇帝建元立極,罷廢蒙元亂典,參宋之制而釐定之,官制始宏大焉,有曰散官,曰寄祿官、曰職、曰差遣、曰勛、曰爵、曰功臣名。」

大齊的官制較為複雜,一個官員的官職全稱需要好幾個官職組成,包括散官階、寄祿官階、職(文官專享)、差遣、勛、爵、功臣名等。比如:贊治經邦同德佐理功臣(功臣號)、榮祿大夫(散官階從一品)、少師兼太子太師(寄祿官階)、總理政事兼華蓋殿大學士(差遣)、上柱國(勛)、雍國公(爵)、食邑八千戶(食邑)、食實封三千戶(食實封)鮑秉謙。

(一)基本要素(除差遣外)

文武散官階

文臣京朝官寄祿官階遷轉表

文臣京朝官官品表、文臣選人階及其官品

閣殿學士及崇文館職

武臣寄祿官階(橫行)

武臣寄祿官階(侍衛官、高級侍衛官遷轉)

內侍寄祿官階

皇子、宗室寄祿官階

武臣、內侍正任官、遙領官(即署職)之名位、武臣、內侍雜號將軍名,文武臣勛

功臣號,皇子、宗室爵位,文、武臣爵位

國號、外命婦名號表

伎術官階

(二)基本要素(差遣,兼述大齊國家機構設置)

1.

中央機構

(1)兩院及其下屬機構

齊代的最高行政決策機關是政事院和軍事院,由於分別坐落於皇城中軸線的東面和西面,又號稱東西兩院。

政事院是國家最高庶務決策機構,其前身是中書省。太祖皇帝鑒於元代中書省權力太大,所以特地廢除了中書省,重新組建了政事院。政事院由總理政事和協理政事等官員組成。總理政事按照排名先後,兼任華蓋(中極)殿、謹身(建極)殿、武英殿大學士。總理+協理最高不超過5人。

軍事院是全國最高軍事決策機構,負責發布軍事命令,前身是大都督府和樞密院,是從戰時機構轉為和平時期機構的一個典型例子,由總參軍事和協參軍事等官員組成,一般也不超過5人。按照慣例,軍事院在任何時期,都至少要有2人是武官系統的。

政事院和軍事院的官員合稱宰執。

兩院總領六部(吏部、兵部、戶部、禮部、刑部、工部),五寺(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大理寺、太僕寺),四監(國子監、軍器監、將作監、都水監),二司(大宗正司、通政司)、一館(崇文館,含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其餘諸如國初設立的殿中省、秘書省、宣徽院、宗正寺、衛尉寺、司農寺、太府寺、少府監,僅存其名,不存其權,職事為其他諸部門所侵奪。

這裡具體不展開,僅僅說下為什麼兵部排在第二位,因為兵部武選司在手,控制武選官們的生死大權,同時,齊國的勛戚比較強,所以兵部排到了比戶部還要高的位置。

(2)監察機構

齊代的監察機構包括御史台和諫院。

御史台最高長官是御史大夫,副手是御史中丞。下屬機構包括殿院和察院。殿院由殿中侍御史和試殿中侍御史組成。察院比殿院複雜,最高長官為都御史和副都御史,其下分設各省的監察御史和試監察御史,各省數量不等。

諫院是太祖皇帝從中書省析出了給事中所創立的衙門,屬於督辦和稽查部門,最高長官是知諫院及同知諫院,下設六科,各科設都給事中、左給事中、右給事中和給事中。儘管六科的名稱只是對應六部,但監察範圍卻非常廣,比如兵科給事中可獲得巡視光祿寺的差遣。

(3)學士院、翰林院

學士院是天子私人——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知制誥組成的機構。天子如欲拜除宰執,必御會極門內東小院,召翰林學士來此面授機宜,草擬拜罷制書。即便是漏夜時分,只要皇帝有召,午門將隨時為翰林學士開啟。

翰林院也是天子私人機構,主要是安排娛樂人員的地方,比如寫詩、作詞、作曲、唱歌、奏曲等等。儘管有一些官階的名號也是帶翰林的,比如翰林侍講、侍讀、編修、修撰、檢討等,但這些作為文臣的寄祿官階,帶這些官階的人員根本不在翰林院工作,均另有職務。

(4)軍隊機構

齊代軍隊是改編自五軍都督府的,包括了中軍司、前軍司、後軍司、左軍司、右軍司,合稱五衙,又稱禁軍五司。

其下設番號有:

中軍司:諸班直、捧日、天武、錦衣、龍驤

前軍司:威龍、驍騎、騰驤、武驤、神機(火器)

後軍司:翔鷹、飛猛、龍虎、虎賁、朵顏(蒙古)

左軍司:控鶴、雲騎、武騎、武德

右軍司:敏豹、踏浪(水軍)、奉節、雄武(炮軍)

其中,捧日、天武、威龍、翔鷹、控鶴、敏豹軍此六軍號稱「上直六軍」,視為最精銳的部隊。

每司設主管一員、同主管一員,為最高統領;同時,又設有主管捧日天武四衛事、主管威龍翔鷹四衛事、主管控鶴敏豹四衛事3個職位,前後合計13個職位,號稱「五衙管軍」。

諸班、諸直設指揮使1人、指揮副使1人。5人設伍長1人,10人設隊長1人,50人設所長1人。

其餘番號軍的編製有三種,一是「衛——軍——將——部——所——隊——伍」;二是「軍——將——部——所——隊——伍」;三是「將——部——所——隊——伍」

衛設都指揮使1人;軍設指揮使1人、指揮副使1人;將(5個部)設正將1人、副將1人;部(5個所)設部長1人;所(5個隊)設所長1人、10人設隊長1人,5人設伍長1人。

(5)特務機構

即錦衣衛。這裡要說明一下,錦衣軍是隸屬於中軍司的番號軍,和錦衣衛不是一個東西。錦衣衛是特務機構,是皇帝差出刺探情報的軍事機構,實際歸內侍管理。

(6)內侍機構

包括司禮監、內官監和內務監。其中司禮監和內官監是宦官機構,內務監是女官機構。

司禮監設掌印太監、提督太監、少監、秉筆、監丞等首領;內官監設掌印太監、少監、監丞等首領。

內務監最高長官是內務令,別號「女內相」,掌握宮內六尚局。

2.

地方機構

齊代地方行政制度為「省——府、州、軍——縣、軍」。

(1)省級機構

布政使司。長官為布政使、布政副使。

經略使司。長官為經略使、經略副使。

按察使司。長官為按察使、按察副使。

常平倉司。長官為常平倉使。

以上為省級常設機構。

總督衙門。長官為總督,總攬一省四大機構。

巡撫衙門。長官為巡撫,一般總攬除經略使司外的其餘三司。

以上為臨時機構,但巡撫衙門較為常設。

發運司。長官為發運使、發運副使。(主管漕糧發運之事。)

(2)府州軍

府。設知某府軍府事、通判某府軍府事等。

州。有兩種州,重要的州設知某州軍州事、通判某州軍州事。不重要的州設知某州事、通判某州事。

軍。設知某軍事。

(3)縣、軍

縣。設知某縣事。

軍。設某軍使。

沒錯,以上這些就是一個彪悍的大齊(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推薦閱讀:

故明海軍·本世代歷史背景
《龍鳳店傳奇》:年度必看古裝系列,它有真愛的影子!
【史圖館】中國歷代疆域變化55 滿清入關 南明內鬥
中國為什麼不像德國一樣拍一部《帝國的毀滅》呢?
這琉球船隻掛的旗幟都是什麼意思?

TAG:宋朝 | 明朝 | 官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