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後,人類再次發現類人猿新物種;腸道菌群會影響免疫治療效果 | 每周播報

?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

撰文 | 郝春暉、宋宇錚、劉天霖

責編 | 葉水送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No.1 98年後,科學家再次發現類人猿新物種,但已極度瀕危

最近,科學家在蘇門答臘島發現了第7種紅毛猩猩的類人猿,但它們處於極度瀕危狀態。此前,這個星球上共發現6種類人猿。新發現的紅毛猩猩生活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Batang Toru地區, 事實上,在此之前就有傳聞稱該地區有新的紅毛猩猩,但直到1997年,人們才確定了這個群體的存在。早期的研究已證明Batang Toru紅毛猩猩與其他紅毛猩猩在生活習性以及基因層面有所不同,但這種差異還無法使人們將它們與其他紅毛猩猩分開。直到2013年,科學家得到了一個Batang Toru紅毛猩猩的頭骨,人們發現這種紅毛猩猩的牙齒與頭骨形態與其他紅毛猩猩有很大的不同。通過基因組研究後發現,Batang Toru紅毛猩猩與生活在Lake Toba北部的婆羅洲紅毛猩猩早在300萬年前就分開了,而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紅毛猩猩的分離時間不到70萬年。通過上述證據,科學家可明確地將Batang Toru紅毛猩猩定為新的物種——Tapanuli orangutan。然而,該物種僅剩約800個個體,且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捕獵、棲息地銳減以及水利工程帶來的負面影響。

文章及圖片鏈接:sciencedaily.com/releas

No.2 腸道菌群會影響腫瘤免疫治療效果?

腫瘤免疫療法和腸道菌群,是當下最熱門的兩個研究領域。通過調節人體免疫系統,可對腫瘤細胞進行殺傷。自然而然,我們想起人體腸道中的菌群是否能夠通過調節免疫系統,進而影響腫瘤免疫治療的效果呢?近日,一組科學家在《科學》雜誌發文對這一科學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他們發現,當使用抗生素時,可能會減弱基於PD-1和PD-L1靶點的免疫治療效果,如服用抗生素的患者其存活率低於那些不服用抗生素的患者,另外他們還發現,因服用抗生素導致腸道Akkermansia muciniphila細菌丰度減小,通過服用該細菌,可增強對免疫治療的效果。不過,有研究者表示,對於腸道菌群與免疫治療效果關聯的研究,還處於早期階段,但這也從某種角度告訴我們,對於使用免疫治療的患者,要謹慎使用抗生素。

文章及圖片鏈接:nature.com/news/gut-mic

No.3 胡夫金字塔內部存在大型中空?

儘管胡夫金字塔多次被盜墓者破壞或受到早期考古者不負責任的探查,建成於4500年前的胡夫金字塔內部結構與建造過程依舊成迷。近日,一個由多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進行的探測使人們離「解密」更進了一步。科學家應用了μ子成像檢測技術,該粒子為宇宙射線的副產物,在穿越岩石與空氣時有不同軌跡,由此他們發現在金字塔上部存在著一個此前未知,足有30米長的中空結構。研究團隊對此結果感到振奮,並希望得到其他科學家的幫助,進一步探索這一神秘中空的情況,來揭示金字塔建造之謎。

文章及圖片鏈接:scientificamerican.com/

No.4 神奇的新型隱形墨水

隱形墨水在諜戰劇中經常出現,但每次在紫外線的照射下便會露出原貌,不免讓人覺得其功能是否還有可提升空間。近日,一款應用鉛原料的新型隱形墨水被研究人員發明。在紫外線照射下,該墨水並不會露出原型,同時還需加入一些鹽才會出現。比起上一代,它還能夠描繪更複雜的圖案,如上圖所示的蝴蝶。但最大的進步則是,即使顯現原形後,當被覆蓋上甲醇,墨水圖案便會在十分鐘內消失,且暴露在空氣下三個月內被「開啟」仍不會絲毫褪色。研究人員對這一新型隱形墨水的應用前景感到樂觀,但同時也希望研發出不含鉛的「無毒款」來供人們安全使用。

文章及圖片鏈接:nature.com/news/gut-mic

No.5 城市使生命進化?

現代城市這一全新的居住形態不僅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還給這個星球上與人類共生的其他物種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它們中的許多物種開啟了停滯多年的進化。如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家雀,進化出了更長更寬的喙來快速吞食人類後院的向日葵籽,法國的野花也為適應城市貧瘠的土壤而開始產生更多的種子。與此同時,難以飛越的高樓大廈造成的地理隔離還使同一物種開始了內部分化。研究人員認為這對生物而言並不是件好事,因為這將降低物種內部的基因多樣性,使其在氣候變化和疾病面前更加脆弱。

文章及圖片鏈接:nature.com/news/gut-mic

No.6 人工智慧可判斷有自殺傾向的病人

在治療心理疾病期間,評估自殺傾向一直是醫生的難題。這是因為大部分有自殺傾向的病人都會刻意掩蓋這種傾向。最近,研究者在《自然-人類行為》期刊發表論文,稱可使用機器學習的方法,可預測病人的自殺傾向。基於病人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中關於生與死概念的神經特徵(neural signatures),研究者訓練了一種演算法,使其可自動判斷自殺傾向。研究者收集了在34個實驗樣本,其中包括17個有自殺傾向的樣本和17個無自殺傾向的樣本,結果顯示,這種基於機器學習的分類器準確率高達91%。

文章及圖片鏈接:nature.com/articles/s41

No.7 解密生物衰老背後的機制

長生不老是人類永恆的追求,無論是神秘的不老泉還是種類繁多的養生法,都表達了人類對延長壽命的期望。最近,來自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研究團隊利用工程學、計算科學以及生物學的方法發現了細胞衰老背後的機制,相關研究發表於PNAS。當細胞衰老時,DNA損傷的積累會導致細胞凋亡,但是一種被稱作「染色質沉默」的機制會保護DNA免於受損。這一機制會使得特定區域的DNA從鬆散的狀態轉變為結構緊密的狀態,以此來保護DNA。但過度的染色質沉默也會導致DNA無法轉錄RNA,進而影響正常細胞的生理狀態。研究者發現,細胞在衰老的過程中可以在「沉默」狀態和「非沉默」狀態之間相互轉換,這樣細胞就不會在某一狀態停留太長時間,同時避免DNA過度受損或轉錄失常。這種平衡機制會幫助細胞維持正常功能。研究者認為,如果能維持細胞中這種周期性轉變的穩定,人類或許可以憑此延長壽命。

文章及圖片鏈接:sciencedaily.com/releas

No.8 為何動物需要睡眠?

睡眠的作用和進化起源一直是神經科學領域的一大謎團。無論是小到果蠅還是大至藍鯨,都需要睡覺。然而科學家無法解釋為何有機體會在一天中的一大塊時間中讓自己無法交配或進食,並且把自己毫無防備地暴露在捕食者面前。有一種猜測是,擁有大腦的生物才需要睡眠 。然而,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一種沒有大腦的水母,也會出現類似睡眠的現象。它們會表現出類似其他複雜物種的睡眠,水母醒的時間越長,對睡眠的需求也就越大。這說明睡眠這一生理需求在物種演化中,出現得更早。

文章及圖片鏈接:nature.com/news/jellyfi

製版編輯: 常春藤|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推薦閱讀:

「自私」的質粒,也許沒那麼自私?
人的內臟為什麼沒有很敏感的感覺?
如何快速理解和記憶三羧酸循環?
如果蚊子滅絕了會怎樣?
人類發現的最大的恐龍有多大?

TAG:生物学 | 古人类学 | 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