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蘿攀老枝,玄武出金陵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大力如山。如若被刪,請到公眾號上查看)
在90年代初期,未來各條條上的券商巨頭們大多都還沒出生,國內券商行業沉醉在地方各框框勢力的「比學趕幫超」中無法自拔,包括剛成立沒多久的兩大證券交易所。
兩大交易所在多年的「競爭」中,雙方都互有著輸贏,雖然有時候是靠自己的努力,有時候是靠對手的宕機。但在成立初期,確實還是上交所的排場要更大一些,哪怕其成立時的規章制度都是借鑒自深交所,更有意思的是帶人去深交所「借」材料的劉波,多年後還跑去深圳的南方證券當了總裁。
上交所排場大的原因,是得益於自己奉旨成立的身份,而深交所卻只能偷偷摸摸的試運營。所以在兩大交易所開業的那天,上交所迎來了朱相、戴相龍、周正慶和劉鴻儒等人,而開業時連批文都沒拿到的深交所請的深圳市領導都很少。
就連當時全國排名前列的券商中,除了特區證券和湖北證券以外,也全都是圍繞在上交所的周邊。可能很多人都已經忘記,聞名自上海的申銀和萬國,在昔日的前五家券商中也只能墊墊底。排在他們前面的,依次為特區證券、江蘇證券和浙江證券。
可惜的是,特區證券在改名為巨田證券後,依然沒能逃脫被招商證券吞併的命運。而浙江證券被方正集團收購改為方正證券後,則連註冊地都被從浙江杭州遷往了湖南長沙。
唯有已經改名為華泰證券的江蘇證券,盤踞在金陵城裡吞雲吐霧,多年修成真玄武。
01
90年代初的南京,輝煌的歷史還沒走遠,妄想比肩上海的夢想也沒有破滅,所以什麼事都朝著上海有樣學樣,包括申請成立證券公司。
當年由央行審批的證券公司,雖然定好的調子是每個省市只能申報一家,但除了破例給上海批了三家以外,南京也申請了兩家下來。一家是1990年11月成立的南京證券,另一家則是只晚了一個月成立的江蘇證券。
不同於上海的三家券商是真?破例審批,南京的這兩家還都算是符合當時的規定。江蘇證券的組建是由人行江蘇分行牽頭,籌備組成員也全是江蘇分行抽調過去的,另一家南京證券則是由人行南京分行牽頭組建。在1998年央行撤銷省級分行設立跨區分行之前,南京分行的地位是在江蘇分行之下的。
對這兩家無論是從剛開始建立的牽頭機構,還是從改制後的實際控制人方面進行比較,南京證券一直都活在江蘇證券的陰影里,唯一能讓南京證券得到安慰的也就只剩下「江蘇省最早的券商」這個頭銜了。就連南京證券上市選用的主承銷商,都是省內另一家東吳證券,可能是抱著打不過躲得起的想法吧。
雖說人行江蘇分行只抽調了7個人去籌建江蘇證券,但人員實力還是比同年成立的其他券商強太多了,畢竟當年人行系統的出身才是最正統的血脈。就像排名前三的另外兩家券商里,特區證券的廖熙文、浙江證券的李訓也都是來自於人行系統一樣。
同其他早期籌建的地方券商一樣,無論初期抽調了多少強人壯馬,最後在世人的記憶中只會留下名聲最盛的那一位。只是不同於浙江證券留下的李訓、湖北證券留下的陳浩武在籌建時就是領頭羊,江蘇證券留下的吳萬善籌建時只是公司發行部的副經理。
抓住了首任老總消失於香港這個機會的吳萬善,一直默默耕耘到1997年,終於榮升為公司總裁。同樣是首任老總銷聲匿跡的特區證券楊駿,則是選擇跳去君安證券掙快錢。終究是大步快跑更容易摔倒,也在97年擔任公司總裁的楊駿因「君安事件」很快就下了台,而吳總的江湖世界才剛剛被打開。
1997年之後,常年沉浸在這個江湖世界裡的各位人物,開始悉數登場。
吳總上任的一個月後,92年就來到江蘇證券負責財務條線的副總會計師馬昭明,馬上被提拔為了公司的副總裁。就是這位多年掌控公司財務的馬總,在十四年後代表華泰被釘在華泰聯合首任董事長的位置上。
吳總上任的兩個月後,其當年在人行江蘇分行的老同事,熬了七年才從人事處辦事員爬到幹部科副科長位置的孫含林,自降身份的來到了江蘇證券擔任人事處副處長,沒多久就開始負責起公司的人事和紀檢兩大板塊。
在孫含林手下擔任江蘇證券人事處培訓教育科科長的姜建,雖然比孫跳槽過來還要早3年,但只有南京農業大學老師的出身,又比孫含林還大一歲的他,馬上就發現自己在人事處是不會有什麼大發展了。
一直到老朋友江蘇省政府辦公廳農業處的副處級秘書張海波,在1998年來到江蘇證券擔任投行部總經理,姜建才從轉至投行部開始熱火朝天的幹起來,一直干到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的位置。
在1999年改名為華泰的江蘇證券,也在同年被核准成為綜合類的證券公司。作為一家綜合類證券公司,地方人才已經滿足不了華泰的進步慾望了。一年後,華泰證券從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迎來了齊亮擔任副總裁。
人差不多到齊了之後,股東們也在2002年送來了真金白銀,一舉將華泰證券的註冊資本增加至22億。有錢有人的華泰,跟當年的中信證券一樣,開始在市場上扮演起另外一位併購重組「大魔王」。
2003年,華泰把「老十家」里的南方基金作為自己的試吃。恰逢擔任南方證券總裁的上海人闞治東,此時正需要資金和人情來「救」公司和自己,再加上常年駐紮南京的孫田志這層關係,華泰最終只花了1.5億就成為了南方基金的大股東。
而當年的中信只敢拿萬通證券這種小腳色來試吃,直到三年後才效仿華泰去吃華夏基金。雖然這筆交易為中信掙的更多,但王東明的基金董事長這個位置,在很長時間裡都沒能像吳萬善做的那樣輕鬆。畢竟華夏基金所流出的「無范不王」這句話,讓中信的「王」聽起來多少也會有點膈應。
在國內不長的證券公司歷史中,如果沒能在行情不好的時候託管幾家券商,現在還真不太好意思稱自己是一線券商。食慾很好的華泰證券,就相繼收了亞洲證券、聯合證券和信泰證券這三家。
看起來名字最大氣的亞洲證券,其實是來自於湖北的三峽證券,華泰當年對其託管是直接來自於證監會的指令,多少有點政治任務的意思。至於華泰在07年出資受讓信泰證券的股權,則完全是為了上市要求所做的集團內資源整合。
真正讓華泰受益至今的,是2006年對聯合證券的注資控股。而讓其同樣收穫不少的低價出資成為江蘇銀行的股東,也發生在這一年裡。當然,對於一家機構來說,能發生雙喜臨門的事從來都不是因為自己運氣好。
2006年,現任華泰證券董事長周易,從一家通信公司的副總成為了華泰證券的黨委副書記。
02
在90年代,除了信託公司和證券公司,大型國企的財務公司同樣能開設證券營業部。
一直到1997年,國務院出文要求財務公司不再被允許開展證券業務,中國財務公司協會才在當年牽頭,聯合了寶鋼、四通集團、國航等37家國企的財務公司去收購破產的哈爾濱證券,並將各自的證券營業部以實物作價出資組建了新的聯合證券。
當只有一個硬爹的時候,隨便你怎麼造都可以。如果有兩個硬爹,倆爹之間的互相競爭也許會讓你過的更好,也許會讓你過的更差。但要是有很多個硬爹,那你的人生必定會被這些爹們撕扯的粉碎,早年的聯合證券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
當時這三十多家國企股東們,一部分是以自身的證券營業部作價入股,但實際運營仍然是原來的財務公司,而這些仍然被各家股東所控制的營業部,大多變成了自己撈錢的「小金庫」。
比較極端的一家股東華誠投資公司,其華誠天津營業部就順帶手向社會集資了三個多億。而另外一家股東湖南有色金屬有限公司,其深圳深南東路營業部則是欠了深交所兩個多億的費用。
而另一部分沒有用證券營業部入股的國企股東們,則是拖著不想撥付入股資金。拖到聯合證券承諾會通過其他形式把這筆資金進行返還,這才收回來個把億的錢。而最一毛不拔的兩家股東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和中國重型汽車集團公司,一直到自己的股權變更退出的時候,迫於被受讓方寶鋼和核電等股東的壓力才意思了一下。
當然,最硬氣的股東還要數四通集團。當其他股東只是該掏錢不掏,不該花錢亂花的時候,四通集團反過來還佔用了聯合證券將近兩個億的資金。2013年,十二年前就被聯合證券告上法庭的四通集團,才拿了一千萬和一些大連房產賠付給華泰聯合作為安慰獎。
要弄明白這些股東為何如此硬氣,那就要好好捋一捋聯合證券的歷屆高管了。
聯合證券首任總裁是中國財務公司協會的秘書長儲忠,首任董事長則是來自中國有色的黨五喜。作為組建聯合證券的牽頭單位代表,看似跟股東沒關係的儲忠出任總裁也是順利成章的事。不過在其還沒擔任秘書長之前,則是四通集團的董事兼財務公司負責人。
在首任總裁和董事長的任職期間,這兩位給聯合證券留下的「財富」印在了深圳證監局的一份調查報告上:
截至2000年末,以四通集團為首的13家股東單位佔用公司資金高達8億餘元,賬齡在2~3年以上,造成公司挪用客戶保證金的問題長期以來得不到徹底解決,嚴重違反《證券法》。
在2000年的前後,聯合證券最大的股東寶鋼終於坐不住了,接連派出了重量級人物。
首先是來自寶鋼的王世宏接替了黨五喜擔任董事長,雖然王世宏在當時已近七旬,但拉到劉鴻儒來擔任獨立董事證明了其寶刀未老。就在這幾年裡,聯合證券的股票承銷業績最高做到全國第二,僅次於南方證券。當然,功勞也有當時主持聯合主持投行業務盛希泰的一份。
至於接替總裁位置的則前後來了兩位,首先是籌建過深交所和君安證券的殷可,在其作為合併工作委員會副主席完成國泰君安的合併之後,通過社會公開招聘的方式來到了聯合證券擔任總裁。只是混亂的聯合證券,讓善於「創建和重組」的殷可沒呆上多久就轉而投奔中信。
幾年後,胡關金也是通過社會公開招聘的方式進入銀河證券,但其結局比拿著「打工皇帝」薪酬的殷可差太多了。
第二位總裁才是來自寶鋼的正主於業明,比王世宏年輕三十多歲的他,在寶鋼的地位絲毫不比王董事長差。就像這次寶鋼派於業明來擔任總裁,一併奉上的還有寶鋼集團30多億的託管資金。
只是好景不長,當王世宏卸任董事長,劉鴻儒也隨之而去的時候,畢竟年輕的於業明所燒的清理委託理財和裁員這兩把「火」,不僅逼走了盛希泰,也導致自己被董事會的其他股東代表聯合彈劾。就在於業明卸任的第二天,寶鋼提走了放在聯合證券的全部資金,一舉將其資產管理業務完全抽空。
雖然寶鋼走了,但接下其大股東身份的華聞控股實力也不弱。作為人民日報旗下的專業控股公司,當年已經收了燃氣股份、中泰信託、廣西高速等公司的華聞控股,在市場化運作方面上要比寶鋼強太多了。
不像寶鋼既派董事長,又派總裁的作風,華聞控股在聯合證券的運營管理上表現的一直很尊重董事會的決定。比如剛迎來華聞控股的聯合證券,董事會就從還未破產的廣東證券迎回了盛希泰擔任總裁,雖然盛希泰也給華聞控股帶回了隨手禮—廣東證券的股權。
由盛希泰擔任總裁的聯合證券,很快就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看到效果的華聞控股也迅速啟動了「縮股增資」的計劃,只是這讓股東們都滿意的計劃最終卻未能通過。因為等著「變身」的華泰證券,已經走到聯合證券的門口開始敲門了。
2006年5月,證監會宣布暫停聯合證券的保薦承銷等三種常規業務,華聞控股隨即也宣布放棄對聯合證券的增資計劃。同月,華泰證券與聯合證券簽署相關協議,由華泰證券出資7億元換購聯合證券70%的股權。
在華泰聯合的公司歷程介紹里,最喜歡說自己過去有著浴火重生的經歷。但經歷過多次「浴火」的聯合,與華泰的這次結合才稱得上真正的重生。
03
如果在資本市場上,把華泰比作一隻到處吞併的巨龜,那麼盛希泰治下的聯合就像一條靈活的大蛇。
2004年,漢唐證券因違規挪用客戶保證金以及國債回購欠款,導致其資金鏈斷裂而被信達託管。由於當時漢唐在市場上確實不負盛名,其要被託管的消息剛流傳出來,行業里的其他券商馬上開始了挖人行動,甚至很多券商都是總裁親自出手。比如華西的總裁胡關金就去挖回了老下屬段文清,而聯合的總裁盛希泰則請來了漢唐併購業務部的總經理劉曉丹。
雖然一直到2006年,華泰聯合的併購部門才算是正式建立。但在劉曉丹的帶領下,擅長創新業務的華泰聯合併購團隊,不僅絲毫不遜色於經常操大盤的中金,還略好於很早就組建起併購團隊的中信。
最令人欣賞的就是其在藍色游標收購博傑廣告時,成為了國內首個為併購提供過橋貸款的財務顧問。雖然早在1998年,聯合證券作為「寧波華通」收購項目的財務顧問,就為收購方深圳中物集團提供了六千多萬的過橋貸款,只是最後變為了壞賬才沒能成為首單。
至今人們談起華泰聯合,第一時間想起的仍是其併購業務,更何況併購專家「網紅」勞阿毛也在聯合。對了,前一陣子在公眾號的後台還看到他了,不知道勞總還在嗎?在的話向你say個hi。
2006年,六年前加入聯合證券的馬俊生被提拔為零售客戶部總經理。他只用了三年,在歷任總裁助理、研究所所長後,就成為了華泰聯合的副總裁。2011年10月,總裁盛希泰升任華泰聯合的董事長,馬俊生接替他成為新的總裁。
上位的代價是在一個月前,華泰聯合接受了華泰證券提出的「劃業務而治」取代「劃江而治」的整合模式。該模式雖然將投行業務,大部分都劃歸給了華泰聯合,但華泰卻拿走了全部的經紀業務。而整合結果對華泰聯合來說,也不僅僅是只走了分管經紀業務的副總裁朱永強,以及分管投行業務的副總裁馬衛國。
九個月後,華泰聯合召開董事會宣布董事長盛希泰、總裁馬俊生的辭職消息,吳曉東為華泰聯合新任董事長,並聘任劉曉丹為總裁。未出席此次會議的馬俊生,在此前因華泰聯合研究所職員大規模離職的事,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到:
華泰聯合與華泰證券研究所的整合,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定程度的人事變動。
人生有三尺,良弓終須藏。
華泰聯合在總裁劉曉丹的帶領下,發展的越來越好。吳曉東董事長的工作,也一直秉承華泰證券董事長吳萬善「無為而治」的要求。但華泰聯合的平靜,卻是華泰證券的動蕩換回來的。2016年,吳萬善被調至江蘇省農聯社任理事長,總裁周易被提拔為新任董事長。
風起之後,除了華泰的齊亮和張濤,一直到吹走華泰聯合的吳曉東才算停下來。2017年,華泰聯合選舉劉曉丹為新任董事長,華泰創新原董事長江禹接任其總裁位置。
記得劉曉丹董事長在剛被聘任為華泰聯合總裁的時候,曾經對媒體說過這樣一句話:
華泰證券是厚重的,華泰聯合是輕盈的。
我覺得這句話的後半部分可以換一換了,畢竟現在的華泰聯合看起來更像是「舉重若輕」。
中投證券:孟婆湯已醒,車笠再相逢
國信證券:寒霜浸鐵甲,英雄見白頭
中信建投:一日無常到,金鱗欲翻身
海通證券:海上生明月,難辨人鬼神
銀河證券:燈火下樓台,銀河散九天
國泰君安:斗轉星移間,無人念君安
廣發證券:南方有佳木,北風亦可摧
中信證券:降龍已不再,空餘十八掌
中金公司:昔日的Dream Company,如今的Drama Queen
推薦閱讀:
※哪些社交場合能夠結識投行從業人士?
※在華興資本的工作經歷和體驗是怎樣的?
※面試結束了,怎麼通知還不來啊…【文末彩蛋~】
※投行 OR 諮詢?最全面對比讓你了解透徹!
※投行實習沒有拿到 return offer 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