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日語聽起來好像你家方言?
很多小夥伴在學日語的過程中逐漸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哇塞,日語里這個單詞的發音和我的家鄉話好像!
小編的一個來自包郵區的盆友就曾經吐槽過,用家鄉話給家人打電話時經常被誤認為在說日語。
日語里的小說(ショウセツ),方言發音sho se;約束(ヤクソク),方言發音ya so;加減(カゲン),發言發音ga gei……
不被當成日語才怪嘞!
本期就來講講日語發音和中國文化淵源。
日語的讀音首先分為音讀和訓讀。
訓讀是用日文的發音來讀出漢字,音讀是根據中國古代的讀音演變而來。比如仏這個字,訓讀是ほとけ,音讀是ブツ。
音讀雖然都起源於中國,但又根據傳入時間分為了呉音ごおん、漢音かんおん、唐音とうおん三大類。
吳音是最古老、傳入日本時間最久遠的一種發音(據說是南北朝時期,從江南吳國傳到日本的)。由於其歷史過於悠久,所以它與現代漢語發音的對應關係並不明顯,但也正因為它的歷史性,我們經常能在與古典文化相關的辭彙中發現吳音的存在。
日本的經文和佛教用語幾乎都是吳音。日文中的利益,我們通常讀作リエキ,意思是「盈利、收益」,這種發音其實是漢音(之後細講)。當它特指佛教中的「功德、佛的恩惠」時,應當讀作リヤク,這種發音就是吳音。
再比如說食堂的漢音是我們通常說的ショクドウ,它的吳語發音是ジキドウ,特指寺廟裡的設施。
在日本只有吳音這一種讀音的時期,並沒有人給他命名。南北朝之後,緊接著傳入的漢音,立刻讓它陷入了巨大的危機中。
隋唐時期,大量的遣隋使、遣唐使和留學僧(這裡說的是真的「僧侶」)將長安地區的「秦音」帶回了日本。
當時的大唐已經成為了名震天下的「世界中心」,所以日本社會從上到下都極為推崇來自大唐首都的「普通話」,而以前不知道從哪個破鄉下傳來的土話則被打入冷宮,蔑稱為「吳音」。
漢音和吳音的區別基本反映了古代中國長安口音和江南口音的區別。比如,漢音體現了當時長安口音清濁不分的特點,將吳音中的全濁音都改成了清音。韻母發音上,漢音將吳音中的ア段(-a)和エ段(-e)統一為ア段(-a),ア+イ(-ai)統一為エ+イ(-ei)等等。
進入唐宋(鎌倉時期),一大波中國文化隨著臨濟宗和曹洞宗的僧侶再次流入日本。這個進入日本的漢語讀音就被稱為唐音(或唐宋音),大多用於佛教經文中。
對照下面的文字,你就會發現唐音和現代漢語發音高度的相似率:
観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舎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カンツザイプサ。ヘンシンポゼポロミトス。チャウケンウインキャイクン。トイチェクエ。セリツ。スェプイクン。クンプイスェ。スェチスクンクンチススェ。
近代日本翻譯的西方文化辭彙多使用漢音,這些辭彙後來又由清代、民國的留學生帶回了中國,所以很多近代產生的辭彙在中日兩國間通用,比如:
看見這些辭彙,小編不禁想到了護身24字真言:
BY 明王道小編.腸腸
首發於公號「明王道日語」,敬請訂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