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館 | 佛妝髡髮,揭秘古代少數民族女子的奇異妝容!
歷史館 | 佛妝髡髮,揭秘古代少數民族女子的奇異妝容!
——《揭秘古今中外美妝真相》系列11
說到「佛妝」,萬不可以字面的意思理解它。細細品讀中國的美妝歷史,就不難發現,有很多妝容的由來都充滿偶然性,誠然佛妝也是其中之一。歷史上的佛妝緣何而來,後又發展如何呢?跟隨今天的美妝博物館去尋找答案。
「佛妝」由來
歷史上的佛妝最早出現在遼代,是北方少數民族婦女們常見的一種妝容。據記載,遼代婦女將一些黃如金色的東西,塗於面部,不僅使大範圍的女子競相效仿,且長久不洗,以此面妝見人。因此,後來佛妝也被稱為了黃妝。在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二五《張舜民使北記》里便有明確的記載:「北婦以黃物塗面如金,謂之『佛妝』。後期關於佛妝,亦或是黃妝的記載也層出不窮。」
與施粉相似,這種塗於面部的金黃色物質成為遼代女子用來護膚的主要方式。少數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了她們奔放的性格,草原馳騁的女性也不在少數。再加上北方乾冷的氣候環境,使得這些少數民族的姑娘們必須想一些特殊的辦法保護肌膚,免遭風沙洗禮。
關於「佛妝」由來的其他說法
除過日常護膚護膚的需求之外,關於這種奇異妝容的由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提倡人丁興旺的古代人始終奉行著男尊女卑的社會觀念,這在只延續了200多年的遼代也並無差別。
遼代女子樂隊
古代在一些宴席上有女子進行歌舞表演已經屢見不鮮。甚至也有妓女作伴,這些妓女大多出身家境貧寒,也有一些是良家婦女,她們大抵是可以在家過著普通百姓的生活。但因有幾分姿色,便被迫被選為歌姬甚至淪為妓女,古代一些性情剛烈或是不甘接受這樣命運的女子便想辦法將自己變醜以求得安全。
遼代散樂圖
於是就有了深秋之後,將一些瓜蔞塗於面部,使得面部渾濁不堪,直至第二年春季才洗去。這種原本只是用來逃避「庸役」的方式,卻在無意間保護了面部,使得面部潔白如玉,肌膚也更加嫩滑。這種既躲避了災難,又保護了肌膚的奇異妝容便這樣得到了遼代女子的大範圍模仿沿用。
此外,關於遼代的佛妝還有說法是受到佛教影響。實際上,不僅僅是古代,就算當今社會,一些寺廟的佛祖依然是金色的面容。不管是躲避傷害,還是受佛教的影響,亦或者是用以護膚,都無可爭辯的都造就了遼代奇異的佛妝。
關於佛妝還有第四種說法,佛妝從鵝黃妝衍生而來。不得不說,妝容的傳承演變也是經過了千年歷史,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只是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特色。佛妝就是遼代的特色。
遼代奇異髮型:髡髮
配合了佛妝的清奇,遼代還有一種稱為髡(kūn)發的奇異髮型。所謂的髡髮是指不論男女老幼,都要剔去部分頭髮。髡髮的式樣不同,主要的是以剃去頂發,也有一些在四周留短髮,或者兩耳旁為長發,也有一些人只留額前左右各一縷長發垂於耳前。
與佛妝想似不僅僅是髮型的奇特,古代女子卑微的社會地位,以及對女性的壓制與迫害,使得這些女性從妝容到髮型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變。髡髮一定程度上是反映少數民族別緻的審美,另一方面則顯示了女性醜化自己,與當時的社會制度反抗,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佛妝」的後期發展
值得稱讚的是,遼代少數民族創造的這種奇異妝容並沒有隨著遼代的滅亡而退出了歷史舞台。金朝以及後期宋朝也都有「佛妝」的蹤跡,不過稱呼不一樣了。宋朝稱之為「黃妝」。不可不說這是一種對佛妝的延續發展。
這種在宋朝得到大範圍發展的奇異妝容甚至一度成為了宋朝皇宮裡的妃子們經典妝容。宋朝彭如礪曾有這樣的是詩句:「有女夭夭稱細娘(遼燕俗稱女為細娘),真珠絡髻面塗黃。」這裡的面塗黃反映的便是宋朝時期女子面部黃妝的現象。
宋末懷仁皇后
與遼代和宋朝相反的元朝,沒有了佛妝的影子,甚至黃妝也漸漸的退出了歷史舞台。畢竟時代不同,制度不同,審美也就不盡相同了。
遼代延續的200多年裡,見證了歷史上少數民族女子奇異的妝容與髮型。這是與當時的社會制度、少數民族生活習慣、以及當時女性的奇異護膚追求等都緊密相關。泛舟於中國美妝歷史的長河中,不經意發現,原來古人一個不經意的舉動,亦或是一次未走心的想法,都可能衍生出一種瑰麗的美妝經典,正是這一個個不經意的延續,才使得中國的美妝歷史更加令人神往。
推薦閱讀:
※科技浪漫派 我去參加FIORGA菲洛嘉新品會啦~
※歷史館 | 從」鳳冠威儀」看古代女子戴冠演變史!
※人物館 | 東漢「悍婦版」Pony——孫壽的時尚養成記
TAG:美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