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英國極簡史(4)
大憲章與議會之始
(1)大憲章
亨利二世死後,其子理查德登基為王,在位10年。但在這10年中,他在英國只呆了10個月。加冕不久,他準備了四個月,就匆匆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理查德死於1199年4月,其弟約翰登基,稱為英格蘭國王。但約翰是英國歷史上最壞的一位國王。他的暴行和貪婪保守後人的詬病。他之前就搜刮民財,在位之後更是變本加厲。獅心王理查德死後,他即將法王達成有利於後者的條約,但他仍與法王腓力二世爭吵不休。於是法王入侵約翰的領地。法王依照封建法律宣布約翰領地所有權即被廢除,並繼續深入諾曼底、安茹、馬恩與普瓦圖,並成功奪取之。亨利二世所建的安茹帝國,好戰的獅心王理查德所努力保存完整的安茹帝國,就這樣在短短數年之內破碎了,其中最為肥美的省份變成了腓力二世的盤中餐。英國幾乎與大陸完全隔絕了。約翰在位期間,他幾乎丟掉了所有的大陸封地,所剩下的大陸領地只有法國一角(譯者註:剩下阿基坦,即現在的波爾多地區,不過這並不算一角,應該算一部分),因此人們給他取了個綽號,「無地王約翰」。
約翰與教皇也有爭端。坎特伯雷大主教之死給了教皇英諾森三世意想不到的大好良機,他得以擴展教廷在英格蘭的影響。他勸說各方選舉史蒂芬·郎森為大主教,但約翰不同意。為控制局勢,教皇發布禁令,宣布約翰被削除教籍。不過,約翰卻一直堅持不動搖。這一僵局一直持續到了1213年5月。當面對法國支持的男爵叛亂時,他只好同意接受史蒂芬·郎森,並且答應每年給教皇1000馬克。
約翰於是乎想要用軍事勝利把自己洗白。1213年,他對法宣戰,準備收復失地。但他手下的男爵們卻厭惡了約翰的暴君行徑和濫政。1214年,大批男爵舉行會晤,決定迫使約翰簽署一項憲章,其中內容包括規定王上不得做的事情。1215年6月15日,他們迫使約翰王簽字宣誓,遵守男爵們所準備的憲章。
這就是英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文件---大憲章(拉丁文:Magna Carta)。對英國人民而言,其重要性不亞於獨立宣言之於美國人民。後世認為,大憲章乃是英國歷史的基石。其中最重要的條款如下:(1)國王必須承諾尊重其封臣的權利,封臣亦要尊重其手下的權利。(2)商人不得因為小罪而被查抄貨物,農民亦不得因小罪而被查抄其四輪馬車和其它起居。未經大評議會同意,不得在王國內徵收稅費。(3)未經公民組成的陪審團判決,不得以任何方式關押、懲罰自由民。(譯者註:這讓我想起文明4中一項科技的音效:----No freeman shall be taken, imprisoned or in any other way destroyed, except by the lawful judgement of his peers.)(4)國王應允許商人自由同行,並應尊重各個城鎮的特權。
大憲章乃是憲法政治實驗的第一步。它試圖規定國王與男爵基層各自的權利和義務,進而確立雙方的法律關係。大憲章給予大評議會某些權力,而大評議會又是英國議會的雛形,因此,大憲章為新生資產階級開啟了參政之門。大憲章保護了商人階級,促進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大憲章為英美法系確立了基本規定。它提出了保護生命、財產、避免政府權力濫用的問題。它試圖為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確立相應的法律程序。只有法庭判決後才可審判,若非公民組成之陪審團宣判,任何自由人都不得被法律懲罰。另外還有無罪推定。這些規定最初都旨在保護特權階級,但稍後則應用到了廣大普通民眾,並為西方的民事權利保護確立了指導方針。
受大憲章保護的自由民只佔英國總人口的12%,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奴和窮人並未受益。但,大憲章仍然是英國歷史的轉折點。依法管理社會秩序的呼聲形成了對封建專制的挑戰。
(2)英國議會
大憲章於1215年簽字生效,但約翰王並不准備遵守自己的諾言。他知道,自己唯一的出路就是進行鬥爭,根本沒有妥協的餘地。他僱傭了一批傭兵,挑起了戰爭,但不久兵敗身死。
約翰九歲的王子亨利三世加冕為王。執政初期,幼王受到「以天子之名」挾持政務的貴族集團控制,因此在政務方面沒有發揮多大作用。當時英國一片混亂,斐利二世派來的法軍佔據了英國南部。當初,貴族們反對約翰,得到了法軍的支持,現在,新王登基,法軍卻仍賴著不走。英國人隨即又面臨著將法軍趕出英國的任務。亨利年幼,於是,於是,大臣威廉·馬歇爾成為攝政,並成立了一個由馬歇爾主持的大評議會,來處理國務。大評議會的成員包括,首席政法官,王宮總監,財政大臣,大法官,大主教等。 英國人政局初定,內戰停止,開始同仇敵愾,驅逐法軍。英軍與法軍之間,不斷爆發戰鬥。
1217年,斐利二世派他的兒子,法國王子路易,親征英倫。但是,路易王子的到來,也仍敵不住一心要驅逐侵略軍的英國軍民,法軍遭到失敗。九月,經過激戰,路易王子不得不承認失敗,與英國人簽訂和平協議,在取得一萬馬克的補償金後,法軍撤離了英國。
1227年,二十歲的亨利開始親政,正式統治英國。亨利三世做了五十幾年的國王,但是,他並無治國的才能。說起來,亨利三世性格和善,虔信宗教,熱愛藝術,為人不錯,但是,從治理國家來說,他又缺乏判斷力,容易衝動,既怯懦無能,又野心勃勃,不切實際。在他統治時期,總的說來,英國仍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亨利三世親政後,一改以前向大評議會諮詢國事的習慣,拋開大評議會,越來越獨斷專行。這引起了貴族們的不安。此外,亨利三世在對外作戰中,也是屢戰屢敗。為了奪回諾曼底等地,亨利三世於1230年和1242年,兩次進攻大陸,但是,寸土未得,以失敗告終。
亨利三世最為英國人所垢病的是,教皇對英國事務橫加干涉,亨利三世卻沒有任何的反抗,一味唯唯諾諾,成為羅馬教皇所利用的工具。當時,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九世,為了打敗神聖羅馬皇帝斐特烈二世,需要大量金錢,於是,亨利三世不斷以大批錢財,供給教皇,以填充其在大陸戰爭的無底洞,而且,教皇經常派其他國家的教士來英國領取教祿,這更使英國人不堪重負。
到了1236年,英國已是民怨沸騰,暗流涌動。英國的大小貴族們,普遍擔心亨利三世會否認《大憲章》中國王應承擔的義務。亨利三世並未覺察到危機,仍於1242年發動對法國的遠征,結果以失敗而告終,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亨利三世兩次失敗的遠征的最後一次。自1252年起,英國年景不好,連續三年糧食歉收,民生更加艱難。但是,亨利三世不管這些,他打算進行更大的不切實際的冒險,從而激起一場劇變。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1254年,亨利三世與教皇英諾森四世達成一項協議,教皇允諾將西西里王位授予亨利三世的次子埃德蒙,同時,亨利三世則需向教皇提供西西里戰爭的軍費。當時,埃德蒙只是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嬰兒,而西西里,則在德國皇帝的控制之下,亨利三世必須通過戰爭,才能得到西西里王位。於是,亨利三世一再向貴族們徵收軍費,但是,貴族們則認為,西西里距離英國太過遙遠,發動戰爭太過冒險,但是,亨利固執己見,他不顧英國農業連續三年遭災,仍強行攤派,要求貴族們繳納他們三分之一的收入,作為軍費。亨利三世的無理要求,最終激起了貴族們的武力反抗。1258年四月,以蒙特福特為首的男爵們,全副武裝去見國王,要求實行廣泛的改革。要說起來,這蒙特福特還是亨利三世的妹夫,因和亨利三世的矛盾,從而成為反對派的領袖。武裝貴族們要求,亨利三世放棄徵稅要求,進行政治改革,以更好地遵守《大憲章》的要求。1258年六月,亨利三世被迫在牛津召開了被稱為「狂暴議會」的會議,會議上,貴族們迫使亨利三世接受了《牛津條例》。《牛津條例》更進一步地限制王權,條約規定,議會定期召開,每年三次;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任意沒收土地及分配土地,國王亦不得擅自決定對外戰爭。會議後,亨利三世被迫遣散了他的外國顧問,而不得不接受英國的議會,從此,「議會」這個詞,就廣泛出現在英國的社會生活中。但是,亨利三世並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只是勉強地遵守了三年《牛津條例》,到了1261年,亨利三世就把條例拋到腦後,他罷免了貴族們提名的最高法官,並將蒙特福特驅逐出國。
那蒙特福特也不是省油的燈。1263年,他在一些貴族的支持下,重返英國,打算和亨利三世在戰場上見個高低。內戰在即,法王路易九世進行「調解」。但是,路易九世一味偏袒亨利三世,蒙特福特宣布不接受法王的調解,內戰終於爆發。1264年五月,蒙特福特在英國南部擊敗了亨利三世的軍隊,生擒愛德華王子。蒙特福特遂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了英國的權柄。他建立了一個九人委員會,並於1264年召開「西門會議」(西門為蒙特福特之名)。
1265年,蒙特福特召開英國歷史上第一次國會。蒙特福特的議會,參加者除了男爵,高級教士,和每郡兩位騎士外,還增加各自由市每市兩位市民代表。這表明,貴族與市民階層開始聯合對付國王,市民階層開始登上英國的政治舞台。蒙特福特召開議會會議的目的,是想使他的革命取得合法的地位。之前的議會,由國王召開,而此次議會,則意味著沒有國王,也可以召開議會,而且討論的是國家各項事務。蒙特福特議會,控制了所有國家機構和法官系統。換句話說,蒙特福特控制了英國的政局,時間長達一年之久。亨利三世大權旁落,成為權臣手中的傀儡。
英國各界,大都支持蒙特福特的改革。但是,蒙特福特並未藉此機會廢黜亨利三世,因為英國國王在一些人心目中還很有市場。蒙特福特縱然大權在握,也不敢輕舉妄動。同時,在革命者陣營里,因為權力的腐蝕,也出現了爭權奪利的現象。蒙特福特政權的內部開始出現分裂。蒙特福特的戰友吉爾伯特伯爵離他而去,轉投國王陣營,在他的幫助下,愛德華王子趁機逃脫。王子逃離了倫敦,很快集合起一支軍隊,和蒙特福特的軍隊開戰。1265年八月,兩軍對決,發生埃夫舍會戰。蒙特福特在戰鬥中被殺,王軍獲得大勝。亨利三世在他英勇的兒子愛德華的支持下,奪回了權力。教會人士掩埋了蒙特福特的屍體,掩埋處成為聖地。蒙特福特作為英國議會政治的重要改革人物,長期受到英國人的尊崇。1266年,英國王室奪回所有權力,之後,愛德華王子漸漸成為實權人物。1270年後,亨利三世身體日漸衰落。1272年,亨利三世去世。愛德華王子即位為英王,是為愛德華一世(1272-1307年在位),金雀花朝在歷經約翰和亨利兩朝混亂之後,終於又有一位勇武的君主登上了王位。
關於《牛津條例》,它的命運與《大憲章》不同,隨著蒙特福特戰死,英國王室重掌大權,《牛津條例》被廢除了。但是,牛津改革運動並未完全失敗,國家大事應交議會討論,國王和貴族應該合作解決問題,這在英國人心中已經根深蒂固。牛津改革在英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迹。而在此之後,大評議會後來演變為議會,分為上議院和下議院,習慣在威斯敏斯特皇宮會議廳舉行。一般只邀請封建主和主教(上議院)開會,而騎士和市民只在特殊場合才被邀出席。下議院可以向國王呈遞請願書,這就是最早的議案。議長奔走於兩院之間,聯絡並約束議員們。此時的議會只有皇室邀請才能召開,其作用是諮詢,沒有政黨和選舉。國會最重要的部分是上議院。
推薦閱讀: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3)
※如何評價湯因比?
※武漢戶部巷的歷史?求教一二
※有什麼日本近代史(戰後經濟方面)的書籍推薦嗎?
※桃花夫人和餅師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