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的秘密與榮格積極想像

文 | 申荷永

(本文為作者於2006年第三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所做主題報告,發表於《心靈與境界》,申荷永著,洗心島出版社出版。經授權刊出,轉載請註明轉自微信公眾號: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

大家早晨好!感謝約翰·畢比(John Beebe)博士熱情的引介,對於他的理解、鼓勵和友誼,我感到十分的榮幸。

我為這次第三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準備的報告,是「金花的秘密與榮格積極想像」(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and the Jungian Active Imagination)

感謝默瑞·斯丹(Murray Stein)博士剛才的精彩演講:「自性化的倫理,以及倫理的自性化」(The Ethics of Individuation, the Individuation of Ethics),感謝他所闡述的精彩而深刻的思想。他給我們講述了榮格所喜歡的「求雨者」的故事,並且從中引出了榮格分析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共時性」(synchronicity);楊紹剛教授將其翻譯為「緣分」,使我聯想到佛家的「緣起性空」,著實包含無限的深意。

默瑞·斯丹博士從「共時性」的思想中,引出了榮格分析心理學的核心概念:「individuation」(楊紹剛教授翻譯為「個性化」);這個術語也被用作「個體化」,尤其是台灣學者,而我用作「自性化」;這種中文翻譯上的多樣性,也可看作我們仍然需要對「它」加深理解。

我將individuation理解為自性化的時候,本來也是受默瑞·斯丹博士1994年代表國際分析心理學會首次訪問中國時一起座談的啟發,其中涉及到對榮格「Self」的認識和理解;我將榮格的「Self」翻譯為「自性」,從字面將其註解為「自己與生俱來的心理本性」;於是,「自-性-化」給人的字面印象,也就包含了一種「自我內在心靈本性的轉化」的意義。

但我更願意用一個地道的中國思想來表述這種「共時性」和「自性化」,那就是「天人合一」。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包含了「求雨者」的內涵,以及「共時性」和「自性化」的本質。

這樣的一種理解,其中也藉助了默瑞·斯丹博士的思想:那就是他的《實踐完整》(Practice the Wholeness)。那一直是我的案頭書。默瑞·斯丹博士是我的良師益友,我的榮格分析心理學研習深受他的影響,對此我深懷感激。

榮格曾經說過,只要他講授「積極想像」,就必然要引述這求雨者的故事。

那麼,接下來,我就用這「求雨者」的故事,通過「共時性」和「自性化」的思想,來闡述有關「金花的秘密與榮格積極想像」的主題。

先給大家介紹一個背景性的插曲。

《金花的秘密》(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是把我引向榮格心理分析的導航書。那是1993年,在美國南伊利諾伊的愛德華鎮(Edwardsville),當我開始自我分析的時候;《金花的秘密》也是幫我打開榮格心理分析大門的一把鑰匙,它一直伴隨著我的榮格心理分析學習與實踐。

1997年,默瑞·斯丹博士邀請我與《榮格之道》的作者戴維·羅森(David Rosen)一起在美國芝加哥的榮格研究院做「榮格與中國」的對話。當時有聽眾提出了一個挑戰性的問題:衛禮賢(Richard Wilhelm)對《太乙金華宗旨》的翻譯,以及榮格的評論是否存在嚴重的問題。這是基於托馬斯·克萊瑞(Thomas Cleary)在其新譯本中的批評所提出的。當時我尚未讀過克萊瑞的譯本,只能回答說,衛禮賢是用其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為背景,充分發揮了意譯的作用,是把語言文字翻譯成了「意義」……至少對我來說,讀衛禮賢和榮格合著的《金花的秘密》,實屬受益匪淺。

後來,默瑞·斯丹鼓勵我對這兩個譯本以及「太乙金華宗旨」本身做進一步的研究。我帶著這樣一個任務去了瑞士蘇黎世的榮格研究院。有一天我去愛諾思(Eranos)看望瑞策瑪(Rudolf Ritsema)博士,也是想聽聽他對衛禮賢的翻譯和榮格評論的看法。

到了羅卡諾愛斯考納(Locano Ascona)的愛諾思之後,瑞策瑪即刻告訴了我一個事件:他知道榮格所敘述的求雨者的故事來自衛禮賢,但卻一直找不到它在衛禮賢著作中的出處。大概他正想引用這故事寫些什麼,幾卷本的衛禮賢著作一直放在他的案頭。而就在我要抵達的那刻,他仍然在翻閱衛禮賢的著作;知道我到了,準備出來迎接我,隨手把一封信箋插到正在翻閱的衛禮賢選集中……而這一頁,恰恰也就是他一直在尋找的「求雨者」故事的出處。於是,他興奮地捧著書對我說,這便是「共時性」,一個中國人來到愛諾思,偶然中也幫他找到了來自中國的「求雨者」的故事。

之所以想到要講述這個插曲,也是作為對瑞策瑪博士的紀念,他擔任愛諾思基金會主席近40年,把《易經》翻譯成了7種語言;他生於1918年,在今年5月8日去世,悼詞中這樣寫道:

有一種安詳能超越所有的理解;存留於永恆者的心中。

有一種力量能使萬物更新;促發知心為一者的生動。

There is a peace that passeth all understanding;It abides in the heart of those who live in the eternal.Thare is a power that maketh all things new;It lives and moves in those who know the Self as One.

那天和瑞策瑪一起吃了午飯,我去他為我安排的房間休息;那是愛諾思特有的大房子,進了我的卧室,迎面看到的是這樣一幅圖畫:

呂洞賓(晚唐五代時人,公元590左右),榮格與衛禮賢都認為呂洞賓正是《金花的秘密》

這正是我在蘇黎世所一直尋找的,因為,要對「金花的秘密」進行研究或思考,那麼不妨也運用一下榮格的「積極想像」,而能夠面對這原書作者的意象,那麼,也便可以在這生動的意象中進行體會和交流。

我把積極想像看作是榮格分析心理學實踐的最重要的方法與技術。它之所以重要,因為它不僅僅是一種方法或技術,而且是接觸或對待無意識的一種基本態度,是通往自性化的道路;同時,也是我所追求的一種心理分析的境界。

就榮格臨床技術的特色而言,儘管他曾使用很多種不同的方法,甚至也曾用過許多不同的名稱來稱謂他的方法,但最後確定的,則是「積極想像」(Active Imagination)。

根據巴巴拉·漢娜(Barbara Hannah)和瑪麗·馮弗蘭茲(von Franz)等榮格學者的研究,榮格正是在與衛禮賢合著的《金花的秘密》中,首次系統地闡述了其有關積極想像的思想和方法。這種思想的雛形最早出現在榮格1916年的手稿《超越性功能》中,不過這份手稿只是在1958年才被蘇黎世榮格研究院的學生重新發現。榮格在1935年Tavistock演講中,榮格正式公開使用了「積極想像」這一術語。

於是,《金花的秘密》對於榮格的積極想像至關重要。

那麼,《金花的秘密》又是什麼呢?儘管其中文文本(《太乙金華宗旨》)早已被尊奉為經典,尤其是通過榮格的評論更使其名揚海外,但是,這金花的秘密中仍然保存著秘密。因為其中所涉及的是一種屬於我們每個人的「自我知識」(「Self-knowledge」),包括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自己來面對的經歷和體驗,正如榮格所描述的自性化過程。

我所了解到的《金花的秘密》中文原文《太乙金華宗旨》共有5個版本,分別收藏於北京首都圖書館(《道藏輯要》)、北大圖書館、人大圖書館(《道藏續編》)、和台灣自由出版社等處。衛禮賢翻譯所用的原本收藏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圖書館,被確認為是目前北大圖書館所收藏的同樣版本。

這5個版本的《太乙金華宗旨》,涉及道教兩大體系(凈明派系統《道藏輯要》和龍門派系統《道藏續編》),但全書思想基本一致,其文本差異主要在第一章,其餘12章內容則基本相同。

衛禮賢與榮格合著的《金華的秘密》,在翻譯《太乙金華宗旨》文本的基礎上,還收錄了《慧命經》的內容,並且使用了《性命圭旨》中的插圖。衛禮賢當時只是選擇性地翻譯了《太乙金華宗旨》全書13章中的前8章,同時撰寫了很長的導論,呈現他自己的理解。

中文的《太乙金華宗旨》被翻譯為西文的《金花的秘密》(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似乎只是翻譯了其中的「金華宗旨」,而其中的「太乙」,則有意或無意之間便成了其中的某種隱秘。

那麼,太乙何謂也?

名正而言順,在所有的中國經典中,標題總是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我們可以通過「太乙」的漢字意象,以及《太乙金華宗旨》文本本身,從這樣5個層面來解析這「太乙」中的內涵和思想:

(1)「太乙」,兩個既簡單又特殊的漢字。「太」字含「大」,音同「泰」,意為「極大」,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如「太極」之太是也。「乙」含植物屈麴生長之意象,為天乾的第二位,古代紀年的元素。

(2)於是,太乙意為天機。「太」為大,為泰,為天;「乙」含「幾」,音同「一」,為種子抽芽,為最初的生氣勃發。易經的精妙也在於「研幾」;或用呂祖的話來說(《鍾呂傳道集》),那是「天地之機」,是最初的原創力。

(3)太乙,為大道的比喻和象徵。《太乙金華宗旨》中有明示:「太乙者,大道也。」太乙也為太一,而「一」也為道,為大,為原始,為先天;故太一為「先天大道」。

(4)太乙,蘊含了「先天之真氣」,或稱「元氣」,具有重要的治療意義。《太乙金華宗旨》曰:「光是何色?取象於金華,亦秘一光字(如日月光華),在內是先天太乙之真氣。」金丹大道以氣為葯。真氣聚而得安,真氣弱而成病。

(5)太乙,為「天心」、為「祖竅」,為「北斗」,亦包含原型的意象與象徵。《太乙金華宗旨》中有這樣的形容:觀天上之北斗……吾心亦猶是也,心即北斗,氣即群星。其中妙訣,在於「心靜」……「心靜則神全,神全則性現」。《太乙金華宗旨》有言:「然天心一竅,不在身中,不在身外,不可摸索而開,只可默存以俟……而功法在於存誠兩字。」

於是,即使是這千古不傳的道家內丹功法,性命雙修的養生秘笈,其要訣也歸之於「存誠」兩字。方法中包含著倫理與智慧。

「存誠」尤為重要,且法力無限,被《太乙金華宗旨》稱之為「存誠妙用」。

《易經·文言》有曰:「閑邪存其誠」(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子曰:「詩三百首,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其中也便有這倫理的內涵。

《中庸》為孔門心法,也可一言以蔽之:凸顯一「誠」的意象。

於是,這些中國文化的經典與教誨,皆是方法中包含著倫理的深意,同時也是倫理中所包含的智慧。 那麼,榮格又從這《金花的秘密》中獲得了怎樣的「秘密」,而我們又能從榮格那裡學到什麼呢?

榮格在其《金花的秘密》【Jung and R. Wilhelm. 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A Chinese Book of Life. Causeway Books. New York: 1931】的評論中說:「就我們而言,親近靈性的東方只不過是一種象徵性的說法,它表明,我們正開始與一直存在於我們之中,而至今仍不為我們所熟知的心靈元素髮生聯繫。」這是榮格的敏感與智慧。榮格說:「誰也不可能從玄學的意義上把握任何事情,但是這些事情卻能從心理學的意義上予以闡明。」這也正是榮格一開始對我的啟發,也正是《金花的秘密》幫我打開了榮格分析心理學的大門,同時也開啟了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重新認識中國文化的機會。

我尤其喜歡榮格當時說的這段話,與大家分享,榮格說:

所以,在我看來,賦予心靈以經驗世界同樣的存在意義,是極其合理的。並且,應該承認,前者有著與後者同樣的「實在性」或「真實性」。在我看來,心靈是一個世界,自我就包含在這個世界中。或許有些魚會相信,它們包含了大海。如果我們想要從心理學的立場來考慮玄學的陳述,我們必須擺脫這種習以為常的幻覺。

對於榮格來說,若是懂得中國文化,比如中國的易經,那麼,我們將會知道,《金花的秘密》中所包含的並非單純的神秘幻想,而是必然的心理學結論。榮格說:「我們的文本有關東方的『道行』或自我完善的途徑,而這『道』中的深意,這種自我完善的歷程,也正是我的病人所面臨的同樣的問題。」

那麼,作為臨床心理分析家,應該如何去做呢?

榮格在這《金花的秘密》中說:「為了獲得自由的(心性)發展,他們是如何做的呢?我在這《金花的秘密》中所能看到的,便是『無為』,無為而為,順其自然,讓事物自發呈現;這正是呂祖在我們《金花的秘密》中的教誨……讓事物自發呈現的藝術,為無為的態度,『吾喪我』的狀態……成為我打開治癒之道的一把鑰匙。我們必須能夠讓內心深處的事物自發呈現。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一種尚不為人所知的藝術。」

榮格接著敘述了操作上的一些要點,他說:「意識總是來干擾,來幫助,來否認……總是不能讓心靈過程在安靜中發展。」於是,榮格接著說:「做法很簡單,但簡單卻也是所有事情中最困難的。開始的時候,我們只須客觀地關注某種意象將如何發展。這看起來很簡單,但也正是困難所在。比如說,找不到任何意象,或者說有那麼一個意象,但又覺得太荒謬。於是就有很多反對繼續做的理由。」對此,榮格稱其為「意識的狹隘和局限」。

……這便是榮格在藉助《金花的秘密》,來闡釋其「積極想像」的方法與實踐。榮格說:「這種(積極想像)的練習必須持續,直到緊箍的意識心理得到放鬆。或者說,直到我們能夠讓事物自發地呈現或順其自然……這樣,一種新的態度便會產生,一種能夠容納非理性或不理解的態度,接納這種正在發生的事物的態度。」

榮格接著說:「事實上,我們只有相當充實地滿足了自然的本能要求,以至於沒有什麼阻止我們認知不可見的世界本質時,這種使人內視的心理傾向才能導致這樣的超脫,對此,我們是不是已經有了一點點微妙的感覺呢?」

榮格1958年為重新發現的1916年手稿《超越性功能》撰寫了一個說明,其中提到:實際上,積極想像便是如何接觸與感受無意識的問題。

榮格認為,我們今天依然需要面對的世界性問題,便是如何表述無意識。榮格說:「這是由印度哲學家,特別是佛教和禪宗所提出的問題。同時,在實踐中,這也是所有的總結和所有的哲學都必然涉及的基本問題。因為無意識不是這種或那種東西的問題,無意識是一種時刻或即刻影響我們的『未知』」。【Jung: The Transcendent Function (1916). in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Psyche. CW. 8, Bollingen Foundation 1960】於是,積極想像,不僅僅是一種方法,而且是一種態度,一種溝通無意識的方式,一種喚醒自性化的途徑。

榮格說:「在實際的臨床實踐中,有經驗的心理分析家能夠引發病人的超越性功能,比如,幫助他整合意識與無意識,從而獲得一種新的態度。」這種無意識的建構,榮格接著說,「也即工作的意義和目的,便是為病人鋪墊,或者是讓病人感悟,這種一種通往自性化過程的道路。」【Jung: The Transcendent Function (1916). PP. 146-147】榮格在其《金花的秘密》評論中說:一個人必須全身心地投入這種自性化的道路,因為只有獲得自身的完整,才能夠思深行遠……

「這樣做的結果總是讓人驚奇的,總是會帶來複雜心理問題的解決,於是也就能使內在人格從情緒和意象的糾纏中解脫出來,創造出一種完整的存在,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是用我的話來轉述榮格在其《金花的秘密》評論中想表達的意思。

當面對諸多臨床的需要,面對病人的實際需要的時候,榮格說:「毫無疑問,只有兩種選擇,一是實現隱藏在無意識中的對立,這也就是《金花的秘密》中所說的『回光』,返璞歸真於我們內在的無意識法則。而這種返璞歸真的目的,是要獲得自覺的生命,或者,用《金花的秘密》中所表現的中文術語,實現道或道的實現。」

榮格接著說:「如果我們把『道』放到方法或意識層面來看,那麼,其中也就包含著去整合那些分裂的存在,這樣我們就很接近於道的心理學意義。」【Jung and R. Wilhelm. 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A Chinese Book of Life. Causeway Books. New York: 1931】

這也正如榮格在《金花的秘密》中所作的闡述:「蓋道之精微,莫如性命。性命之修鍊,莫如歸一。」這也是正是衛禮賢與榮格合著的《金花的秘密》中《慧命經》的開篇的敘述。這種慧命的修鍊,既包含了倫理,也包含著智慧,是道德合一。

衛禮賢曾給榮格介紹說,《金花的秘密》出自呂祖,但其思想追溯於關尹子,本源於道家創始人老子。

榮格在其《關於自性化過程的研究》中(1933/1955),這也是關於榮格積極想像的重要文獻,正是用《老子》的話語開始的:

孔得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忽。

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

真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

以此。

(《老子》第21章)

這也就是《太乙金華宗旨》中所描述的天心開啟後的「真信」;也就是《易經》之「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的境界;也是榮格積極想像所引發自性化過程的真實感受。

在這裡,來與大家分享一個莊子的故事,這是《莊子·齊物論》的開篇: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這是衛禮賢與榮格在《金花的秘密》中所用的“坐禪圖”,原圖出自“性命歸旨”。

圖中題詞:

帝堯之安安,文王之雝雝;

孔子之申申,莊周之止止。

並附詩文:

坐久忘所知,忽覺月在地;

冷冷天風來,驀然到肝肺。

俯視一泓水,澄湛無物蔽。

中有縴鱗游,默然自相契。

莊子的思想是道家內丹以及呂祖丹法的重要來源。

衛禮賢和榮格所用的「坐禪圖」,所襯托的也正是莊子的「吾喪我」的意境。而這種「吾喪我」的意境,也便是絕美的「積極想像」狀態。而惟有進入這種真實的心性狀態,才能感受那「天籟之音」,參悟「金花的秘密」,到達自性化的境界。

若是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看莊子的「吾喪我」,那麼,其中的「人籟」,是可以從意識來把握的;「地籟」,則可以通過身心的體驗來獲得;但「天籟」,則必須要由自性(The Self);「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也。」需要明心見性;需要開啟天心!這便是《金花的秘密》中的秘密……

榮格曾自稱為「莊子的崇拜者」、「老子與道的追隨者」。

在其自傳結束的時候,榮格這樣寫到:

當老子說「眾人皆明,唯我獨懵」的時候,他所表達的就是我在此老年時的實際感受。老子是有著卓越洞察力的代表,他看到並體驗到了價值與無價值,而且在其生命行將結束之際希望復歸其本來的存在,復歸到那永恆的、不可知的意義……事實上,那些使我對此世界的疏遠感,彷彿已經轉移進了我的內心世界,呈現出了一種「吾喪我」的感覺。【榮格《回憶、夢、思考》,劉國彬等譯,吉林人民出版社】

榮格所引用的應是《老子》第二十章的內容:「……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恍兮其若海,恍兮若無所止……」

那麼在結束這報告之前,讓我們再回到「求雨者」的故事。

榮格說,不講這「求雨者」的故事,他是不會講「積極想像」的。

借用默瑞·斯丹剛才的報告,再給大家轉述一下這「求雨者」的故事:榮格所喜愛的「求雨者的故事」,源自衛禮賢寫給他的書信。後來榮格在一個研討會上,曾這樣重新講述:故事發生在衛禮賢所在的青島附近,經歷了一個嚴重的乾旱,人們面臨生存的危機……無奈之下,村民們找來了「求雨者」,一位貌不驚人的老頭。這位求雨者來到村子後,要求給他準備一個安靜的茅屋,給他三天的時間,任何人不要打擾他。第四天的早晨,烏云云集,竟然下起了大雪……衛禮賢聽說之後,專程趕去見這位非同尋常的求雨者,詢問他如何能夠求雨和使得下雪。這位求雨的老人說:「我本來已習慣於風調雨順自然和諧的生活,而這裡的狀況是違背了天理,遠離了自然之道。我剛來到這裡也受其影響,失去了本來的和諧。於是我要獨處三天來調整自身,重新恢復與道的聯繫。一旦我與道建立了聯繫,需要的雨自然也就會有了。就是這樣簡單。求雨者使得自己與自然和諧。

芭芭拉·漢娜曾在其《榮格的生活與工作》中寫到:「榮格曾對我說:『不講述求雨者的故事,就不要辦積極想像的講座。』在榮格去世前的那個聖誕節,他參加了心理分析俱樂部的晚宴,他重新對我們這樣說。當時屋子裡所有的人都早已熟知這求雨者的故事,但是,當榮格再次強調之後,整個晚宴的氣氛即刻發生了變化。我感受到,以前從未有這樣的感覺,榮格為什麼總是要我重複著求雨者的故事。」

芭芭拉·漢娜也在其《靈性接觸:榮格發展的積極想像》(Encounters with the Soul: Active Imagination as Developed by C.G. Jung)中說:「如果積極想像似乎是一種你能夠使用的方法,如果你能相當肯定,你從事積極想像的真正動機是為了獲得對自己的更多認識,以及認識人類的未知部分,那麼,首先要做的,便是要充分認識,使用榮格的積極想像要遵從於中國求雨者的原則。」

芭芭拉·漢娜說:「積極想像的最高發揮,就像這求雨者,使我們自己與道保持和諧。」

於是,在這求雨者的故事中,就不僅僅是「無為」,而且是「為無為」,更是「無為而無不為」;這也正是《金花的秘密》中「存誠」的秘訣,既是倫理也是智慧,更是力量,包含著至誠如神,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道理。

同時,在這求雨者的故事中,所包含的也就不僅僅是「天人感應」,而且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種境界,是我對積極想像與自性化過程的理解。

而這些,也正是《金花的秘密》中所包含的可言說的秘密……

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美聯航空事件中,部分國人會對受害人發出冷嘲熱諷?
什麼樣的人容易被「洗腦」?
「簡單心理系列 Live」— — 「職場晉陞必知:教你如何帶團隊」
90後社交潛規則:你不得不學的人際攻心學
運動員對注意力的控制是否遠遠高於普通人,他們是如何在高壓下保持比賽狀態的?

TAG:心理学 | 心理咨询 | 荣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