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每個人都在經歷知識焦慮、知識囤積、知識癱瘓的三部曲
從2016年開始,我相信你也一定會有這種感受:我們每天都在被五花八門的知識新聞、成長秘籍和行業解讀所刷新,他們不斷撩撥你的神經,刺激你的閱讀欲。我們在不停的攝取,背後的知識策劃人也會告訴我們:你正在努力的變得更好,你站在了時代的風口浪尖,你是這個時代的領跑者。
我們突然變得興奮,我們彷彿來到了一個嶄新的知識大平原,大口呼吸著新時代的空氣。
沒過多久,初期知識攝入的快感越來越少,你開始變得焦慮,你又找來更多的知識來填滿你新的焦慮,每天恨不得保持24小時在線。
可漸漸的,你的眼界格局越來越高,但手腳卻越來越遲鈍,躊躇不前,很難再通過自己實際的行動體驗當初頓悟的快感。
你彷彿經歷了從知識焦慮,到知識囤積,再到知識癱瘓的三部曲。
過去一年多,這件事情也在我身上一模一樣的發生了。
從喜馬拉雅,到得到app再到知乎live,在2017年我一下子被一批批橫空出世的知識分(fan)子(zi)轟炸得措手不及。
對知識保持焦慮,也好過無感,我想。
於是一時間我只能說: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
算下來,在這一年我差不多花了3000元人民幣在購買各類知識付費產品上。手機里一時塞滿了各路以前聞所未聞的英雄好漢。
初期我像一個小學生一樣,見縫插針式的學習。等電梯的時候我會閱讀一會「超級個體」的文章,吃午飯的時候我會打開「精英日課」讀一讀,晚上睡前我還有機會聽聽「通往財務自由之路」,恨不得在一天之內把所有的理論都吸收了。
電腦裡面更是充滿了「普通人快速崛起的十大狠招」,「1小時建立你的閱讀操作系統」「如何靠知識管理獲得爆髮式成長」這種如今看來我都不好意思提及的課程。
各路大神彷彿都在告訴我只有他的體系才是最完備最富有底層邏輯的。但沒過多久,我便覺察自己大腦中的知識越來越零碎,體系越來越混亂。這對於一向追求內心精簡和結構秩序的我而言,十分頭疼。
這些支離破碎甚至前後矛盾的信息一點點佔據我的思維,最後我發現他們不僅沒有讓我醍醐灌頂,反而使我的思維和行動變得畏畏縮縮,時常覺得自己雲里霧裡,進退維亟。
最後,我終於決定從手機里卸載了這些app,取消了大部分課程。世界清靜了好多,我終於可以安安心心的看美劇睡大覺,然後做真正重要的事情了。
回過頭來看,你若要問我,這些錢花的值嗎?
我會說,很值。因為我用這些錢,明白了以下道理:
如何克服知識焦慮:第一性原理
首先我明白的是:知識付費時代的大部分內容,其本質都是以營銷為驅動的產品。他們非常擅長於把常識包裝成晦澀難懂的概念,再冠以各類體系和系統。
我這麼說不代表他們沒用,不代表他們不會產生好的內容,我所學的有幾門課程我至今仍然覺得獲益無窮。
但如果你內心不是非常的清楚自己需要哪方面的內容,那麼當你打開app和朋友圈的時候,就會被精心設計的各種宣傳文案所迷惑,會覺得這也好那也好。尤其是看到「速成XX」「七天讓你XX」「一小時學會XX」這類字眼的時候。
這很正常,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基本的FOMO心態(Fear of Missing Out), 害怕會失去會錯過。就如同商場如果有一家店在打折有很多人在排隊你也會想去看看一樣。
易隆馬斯克有一個「第一性原理」,他常用來解釋自己的創業邏輯。
其實「第一性原理」,就是讓我們把目光從那些瑣碎的事情上挪開,不管做什麼選擇,時刻清楚知道自己要達成的目標,以最根本的那個原則為參照點,然後不斷用那個參照點為自己糾偏,不受路途中其他事情的影響。
我總結了一下,就是要有一種抽身開來,拿望遠鏡從遠處看自己的感覺:「咦,我到底要去哪裡?我現在還在正確的道路上嗎?我目前做的事情真的真的有幫助嗎?」
這個能力,在當下信息過剩,隨時在線的時代顯得異常的重要,因為我們的注意力太脆弱,太容易被分散了。
點擊一篇文章打開一個鏈接看似沒有任何成本,但潛在的對你注意力和精力的扼殺,心智的擾亂,都可能是無形的傷害。
於是我思考了很久,當下對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學習將最適合(准)留學生的學習、職場、成長到躍遷方面信息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遞出去,為他們帶來價值。
至於什麼如何財務自由、如何好好說話、創業思維、人工智慧時代等等亂七八糟的內容,我只需要花20%的時間了解80%的部分就可以了,絕不能讓偏離我的重心。
找到你的第一性原理,然後時刻糾偏,別在其他事情上徘徊。因為你的時間和精力,才是最寶貴的資源。
說白了,時刻做到以始為終,極其有目的的讀書。
不做知識囤積者:斷舍離
我們時常都會有一種錯覺,感覺一種知識被自己囤積下來了,彷彿就已經被擁有一大半了。
這很正常,漫長的進化史,讓我們養成了收集和儲存物品的本能,因為我們需要時刻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例如戰爭、貧瘠和饑荒。
但這個習慣,在今天看來則像我們身上的闌尾一樣無足輕重。
知乎上有個問題:做什麼事情能顯著提高幸福感?排名第一的答案便是:定期扔東西。
我大概從2年前開始,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在買任何東西之前會問自己(日用品除外):如果你半年後要搬家,你還會帶上它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我就不會買。
現在我的儲物櫃和衣櫥里只剩下最精簡和自己最喜歡的物品,每次打開都非常輕盈非常有幸福感。
對於知識同樣適用。當你明確了自己的第一性原理之後,剩下要做的就是斷舍離。刪掉你知道自己不會學的課程,取關自己根本不會閱讀的公眾號,清空電腦里的硬碟,刪除微博,棄掉自己買買買的習慣。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念。
我後來只保留了當初購買的兩個付費內容:聽見吳曉波和吳軍的矽谷來信(因為我被這兩位的個人魅力吸引),以及Kindle里定期更新的經典書籍,其他內容統統刪除。
斷舍離的精髓,是重新拿回駕馭生活的主導權,時刻提醒自己只做最重要的事情,而非成為被生活駕馭的奴隸,避免陷入焦慮—積累垃圾—更加焦慮的行為模式。
這和奢侈還是節約,有錢還是沒錢沒有半毛錢關係。因為不符合你第一性原理的知識,就是垃圾,如果你還要花出很多時間在篩選,整理,維護這些垃圾上,談何幸福感?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花時間選擇機會,選擇做什麼事情,比盲目的去做要重要得多。
避免知識癱瘓:戒定慧
寫到這裡仔細一琢磨,當代日本人所提出的斷舍離的概念,其精神內核竟和佛陀所提倡的戒定慧三學有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明確自己不要什麼(戒),進而產生定力和平衡(定),最後培育智慧(慧),三者是循序漸進的關係。
看到這裡相信你應該已經有答案了。我們先通過第一性原理找到你要什麼,再通過斷舍離剝離出了對你達成目標無益的行為,到這一步,其實你已經產生定力和智慧了。
有了定和慧,你便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你就不會面對知識經濟的轟炸手足無措,你已經從知識癱瘓搖身一變成了身輕如燕。
剩下的就很簡單了,你只要加以正確的學習方法,便一定能高效的達成第一性目標。
關於具體的學習方法。這是另一個宏大的話題,由於篇幅原因這裡不再贅述,下次我會再和大家詳細探討。
有的人可能會說,Simon你在這裡提倡的是一種非常功利的學習觀,難道我就不能在知識的海洋里肆意徜徉嗎?為什麼一定要帶著目的去看每一本書學每一堂課呢?
我覺得這簡直就是歪理學說,首先如果你一定要在人生學習和成長發展的最佳階段選擇漫無目的的亂讀書,我也是無話可說,因為在我看來這無異於慢性自殺。
其次,回到我的理論,你的第一性原理是什麼?如果它就是為了陶冶情操,為了肆意徜徉甚至是自娛自樂孤芳自賞,那這也是你的最終目標,你就按照它去斷舍離、戒定慧就好了,和我的理論並不矛盾對嗎?
最後,祝願每個人都能在這個知識焦慮的年代,找到自己的戒定慧。
微信公眾號:iximengge(西蒙哥)
如需轉載請微信聯繫
大齡留學青年 | 海外職場老司機 | 新東方集團特邀職場講師
高維度 | 零雞湯 | 給勺子
留學 | 求職 | 成長 | 躍遷
海外學子的秘密花園
推薦閱讀:
※書讀得越多越傻?因為你不知道知識的分類
※Learning How to Learn 課程筆記
※上課別帶筆記本電腦,說學習的都是騙自己
※我想學習,但是就是學不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