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訓練到實戰,如何突破中間的瓶頸?

在最近的籃球技戰術問題諮詢中,涉及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自身某項或幾項技術在平時訓練中感覺還不錯。可一到了賽場上就發現平時所掌握的技能根本使用不出來或使用的不好。

從教練的視角去看,一名球員可分為比賽型、訓練型、全能型。比賽型球員在賽場上的發揮一般要好於平時的訓練,經常會給隊友、教練帶來驚喜和意外的收穫;訓練型球員往往在場下訓練時表現很穩定,但一到了賽場上往往啞火或短暫消失;全能型球員則是場上場下都表現的很穩定,波動較小。

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心理因素的影響可能佔比重較大。訓練型球員在隊內比賽或教練安排的各項訓練內容中,心理環境趨於穩定,周圍的環境也相當適應,因此其表現也符合自身的正常水平。而正式比賽中,對手、外界環境等帶來的陌生感,會轉換為肌肉僵硬、頭腦不清晰等表徵現象。因此,心理機制的不穩定有可能成為突破瓶頸的阻礙之一。

第二個層面是訓練方法上的,如果平時在練習某項技能時並不能夠模擬比賽的真實環境與強度,那麼你的這項技能很可能在比賽中就無法運用出來。舉個例子,很多朋友想提高弧頂區域的三分球投射能力(穩定性、命中率等),而平時的練習方法就是一個人或兩人一組每天重複的投進多少個三分球。

這種機械的重複在前期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它能夠幫助我們形成動作的定型與持續性。可有趣的是,我們在場上的三分球命中率卻並沒有因此得到提高。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上述的練習方法並不能模擬比賽的真實強度。

一旦度過這個階段,適當的防守干擾訓練以及在體能儲備下降的時候進行三分球投射的練習就變得重要了。如果是一個人,我們可以用高標誌物作為防守者,即使是一個靜態的物體矗立在你的面前,你會發現自己的命中率也會大幅度下降。此外,我們可將折返跑與三分球結合起來,先進行一定數量的折返跑,在體能被消耗的前提下再進行一定數量的投籃練習,這樣重複幾組並堅持練習一段時間,效果也是顯著的。

無論是投籃、運球還是其他高難度的組合動作,我們都可以試圖去模擬比賽中的環境與強度,從而在比賽中更有效的運用我們的技能。它與突破我們的舒適區不同,舒適區更多強調的是難度而非強度、心理環境。在內容設計上,即使某項內容的難度已經突破了自己的舒適區,但如果跟真實的比賽情景半毛錢關係也沒有,那麼在我看來,這就不是一個好的訓練項目。

有一個現象很有意思,我身邊有好幾位朋友,他們都是右撇子,但在比賽中他們的打法更像是以左手為主攻手,經常從左路突破、左手運球的威脅性更強等等都是上述所說的表現。通過與他們聊天得知,大部分人都有這樣一個經歷:就是在某個階段,他們的右手手指或手腕等部位受傷病困擾,在1-2個月的時間裡無法頻繁的使用右手了。

這變向的增加了左手的使用時間,更重要的是在這段期間,他們訓練和比賽中不得不使用左手來完成各種動作。我始終認為,如果你想提高某項技能,就必須在比賽中(半場的小型比賽也可以)刻意的去使用這項技能。比如你的左手上籃總是使用不出來,雖然在場下練的挺好,但一打比賽就又回到了慣用的招式。這時候你就需要暗示自己,刻意的強迫自己去使用,哪怕選擇的時機不合理,但只要有幾次成功的體驗,後面的阻礙就會越來越小了。

舉這個例子的目的不是讓大家故意把右手弄傷,而是強調各項新技能能在比賽中使用的重要性。在比賽的強度下,我們人體會下意識的選擇平時最習慣、最舒服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比如當遇到2人夾擊你時,如果平時就沒有養成遇到夾擊先看隊友的習慣,那麼真實情況必然是先低頭看球。這一瞬間的決定並非經過理性思考,而是潛意識支配我們遇到危險要先保護好球別失誤。

所以,我們需要邁出這一步,挑戰自己的本能反應,當我們又一次想用右手來完成上籃時,強迫自己在比賽中嘗試新的路線、步伐、動作。也許開始時你會失誤幾次,但不要氣餒,堅持下去終有收穫。

推薦閱讀:

一旦計算,反而誤算!
有什麼有利於打籃球的知識或者經驗?
女生如何在短時間內入門學打籃球並上場比賽?
打野球碰到進攻站三秒區不出來動作還大的人怎麼辦?
怎麼看待「」打出名堂」這個節目?

TAG:篮球技术 | 篮球训练 | 篮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