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坑之法國的潰敗(4)
今天說的是法國和德國的戰略和士氣。特地為了這篇改了個圖。
關於軍事裝備和人員,實際上盟軍坦克與人員數量方面要比德軍多。截止1940年5月,法國坦克已超3000輛,而某些坦克的質量和火力輸出也超過了德軍坦克。下面介紹德軍裝備、軍備及人數:
此次戰役中,德軍在西線的兵力於5月10日已經達到114個陸軍師(後增至136個師),約3百萬人。德軍動員人數則達到了5百萬人10。其中,基本步兵師作為主力部隊,達到43個師(內含5個摩托師);裝甲師10個;騎兵師1個。⑦1939年之後訓練的師另有82個,其中防守齊格飛防線的17個,預備隊47個,這樣初始進攻兵力為72個師(該資料來自德國蒂佩爾斯基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與我們在維基上看到的有所不同,維基方面認為是93個師)。其中德國坦克及裝甲車輛曾經被戰敗的法國人吹噓為7500輛,但根據近年來各方的報道來看,傑克伯森認為德軍坦克為2580輛,維基方面認為是2700輛,法國米歇爾認為是2800輛,而相關德國檔案說是略多於2400輛。其中坦克大多數為1號坦克和2號坦克,三號坦克將近400輛,4號坦克則更少一些。空軍方面,德軍可出動3500架。法國米歇爾則認為德軍可出動4000多架。其中用在東北戰線上(比利時方向)達到了3600架,轟炸機1500,斯圖卡340。但德國方面語焉不詳。火炮方面,德國火炮7500門,彈藥庫存可足夠6個星期的戰鬥⑧。德軍步兵反坦克炮為37mm的反坦克炮,在後續作戰中針對瑪蒂爾達坦克(法軍)明顯後勁不足。
德軍分為A、B、C三個集團軍群,A集團軍群為主攻,由龍德施泰德上將指揮,10個裝甲師中有7個歸他管轄。集團軍群由4、12、16集團軍組成。其中7個裝甲師分別被配給4集團軍,剩下5個坦克師(41坦克師、19坦克師,含第2摩步師)和16集團軍的2個摩步師組成一個克萊斯特裝甲集團軍,作為尖刀突破阿登天險。4集團軍為右路,由克魯格上將指揮,下轄12個步兵師和2個裝甲師。進攻列日,並向南發展到馬斯河,作為裝甲集團軍進攻之掩護;12集團軍為中路由李斯特上將指揮,含11個步兵師,與克萊斯特裝甲集團軍通過阿登;左路掩護的16集團軍則由布施上將指揮,含15個步兵師,負責對裝甲突擊箭頭提供南側的保護,防止法軍衝出馬其諾防線進行反突擊(在HOI2中法軍喜歡這麼干,但是在歷史中法軍被保守的堡壘防守反擊主義斷送了)。
B集團軍群為戰役之北路軍,由包克(博克)上將指揮,下轄18集團軍和6集團軍,18集團軍為北路,6集團軍為南路。18集團軍下轄9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1個騎兵師,由司令屈希勒上將指揮,直撲荷蘭,搶佔荷蘭水澤地帶,防止荷蘭放水拖延德軍進度。為此,22步兵師和7傘兵師準備就緒,空降「荷蘭堡壘」,搶佔要地,但受到的抵抗遠比HOI2中要強(雖然荷蘭軍隊裝備較差),並對後續戰役(非西線)形成了不利影響。希特勒在5月14日之11號令中表示:「在北翼,荷蘭陸軍的抵抗力比原來設想的要強些。政治和軍事上的原因,要求在短期內粉碎這種抵抗。陸軍的任務是,以足夠的兵力從南面迅速摧毀荷蘭要塞,以配合對東面敵人防線的進攻。」6集團軍則向列日以北之阿爾貝特運河進攻,同時派出空降師攻佔列日要塞,6集團軍由賴謝瑙上將指揮,下轄14個步兵師,2個坦克師。這是關鍵的魚餌,盟軍是否會北上,就看集團軍的行動。這一點在希特勒5月14日的11號作戰命令中說的很明確:「在列日-那慕爾一線以北戰鬥的部隊的任務是,用自己的兵力實施進攻,以牽制並欺騙儘可能多的敵人」。【6集團軍的命運....不是魚餌就是魚嗎?!】
C集團軍群,作為最沒有存在感但是也非常重要的集團軍群,由李布/萊布(不是呂布)上將指揮,負責牽制馬奇諾防線當面之敵。
按照11號命令,「空軍的任務是,集中強大的進攻和防禦兵力,重點使用在A集團軍群的方向上,阻止敵人向我進攻正面前調後續兵力,以直接支援A集團軍群的作戰行動。」。 最後,還是按照11號命令,「海軍應使用其現有的作戰兵力襲擊霍夫登海域和英吉利海峽中的海上交通線。」
盟軍方面則在兵力上佔有優勢,但空軍與德國相比差的很遠。雖然在戰前法國面臨著人口出生方面的問題,如戴高樂在《建立職業軍隊》中指出:「每一個年齡在20歲-30歲之間的法國人,就得面對兩個相同年齡的德國人。」,法國仍然動員了570萬人,超過了上述德軍動員的500萬人。再加上英國遠征軍的12個師(維基給出的數據是10個師)、22個比利時師和8個荷蘭師,盟軍的兵力要高出德軍許多。
但廣闊的殖民地和法國的防守思想使得整個法軍與德軍相比顯得分散。其中7個師在法意前線的阿爾卑斯山,8個師在北非盯著利比亞的意軍,還有三個師在敘利亞,另外三個師在納爾維克。所剩下93-94個法國師在北方。加上10個英國師以及比利時軍隊和荷蘭軍隊,共330萬人左右。
在比利時方面,法軍裝備了6個裝甲師(3個坦克師和3個機步),法國摩步師則為7個;步兵師24個,騎兵師5個,獨立旅4個;築壘要塞師13個,波蘭師1個(維基上聲稱是2個波蘭師和1個捷克師)。一級後備師20個(「A」級師),二級後備師16個(「B」級師)7,總計約93-94個師。其中A級師要好於B師,B只是等於國民自衛隊的老年新兵。
此外,訓練最好的是英國的10個遠征師,其中有9個沿比利時海岸線配置。比軍的22個師共有18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和2個騎自行車的阿登山地步兵師。其中12個步兵師裝備精良,剩下6個則只能當做預備役使用7。全軍沒有坦克(待考),只有為數不多的裝甲車(鐵皮車)。荷蘭有裝備欠佳的8個師、1個輕裝師,3個混成旅和數個邊防營7,準備在德軍進攻的時候炸毀萊茵河、馬斯河上的橋樑,放水抵擋德軍,自己則蜷縮在鹿特丹一帶的「荷蘭國家堡壘」中,堅守待援。
英法軍隊分為2個集團軍群,由甘末林通過喬治將軍指揮。比利時方向的英法主力為第1集團軍群,由比約特將軍率領。準備在德軍向比利時和荷蘭進攻時,向東北挺近,打擊德軍進攻矛頭的側翼,進而攻佔馬斯河畔的一系列據點,沿天險進行防守,並前出至布雷達,聯繫荷軍,實現D計劃中比利時、荷蘭一線的連線防守,待到德軍筋疲力盡時,再轉入反攻。對這一點喬治曾經提出過異議,認為如果德軍轉換進攻方向,那麼這種抻長的防線將有被截斷的風險。然而甘末林對此表示視而不見。集團軍群有法軍7集團軍(原定是預備隊,準備經安特衛普進入荷蘭,結果甘末林很快就把7集團軍派遣到比利時北部的荷蘭方向)、英國遠征軍9個師防守D計劃所指定的比利時北部防線。最左面則是法軍1集團軍,守備馬斯河的那慕爾一帶。接下來是法軍的9集團軍,防守色當和那慕爾一帶,9集團軍戰線拉得比較長,而且人員較差(1個基本步兵師,1個A,2個B,2個半騎兵師)有被突破的風險。最南面則是法軍2集團軍(2個基本步兵師,1個A師,2個B師,2.5個騎兵師),防守阿登以南的色當-馬斯河地區,是馬其諾防線和比利時的結合處。9集團軍與2集團軍人員較差,是薄弱之處。事實證明恰恰是9集團軍的南線和2集團軍被德軍集中突破。
第二集團軍群則由普雷特拉將軍指揮,在馬其諾防線中等著開飯。其中有法軍8集團軍、5集團軍、和3集團軍,共有28個師團(連帶守備之13個師)。另有14個預備役師,在沙龍和聖康坦地區守備。
同樣身處比利時戰區的比利時軍隊則主要講力量集中在北部和埃爾·埃馬爾要塞,雖然曾經估計到德軍有可能進入阿登山區,但比利時的阿登山地師認為這一代草木叢生,只要將道路炸毀那麼德軍就進不來,所以,比利時的計劃是,一旦戰爭打響,就把這一代先堅壁清野,然後留給法國人來填空。無疑地,戰爭打響之後法軍被這一計劃給坑掉了。
在裝甲力量上,法國的索姆阿(SUMA)中型坦克比德國重型坦克還重(20噸),其坦克炮為47毫米炮,據稱是當時穿透力最好的炮,而法國的重型坦克B一1B、B一lbis型則達到了33噸,也有47毫米炮和75mm的加農炮,裝甲達到60毫米。這兩種坦克的總數超過800量,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超過3型和4型坦克(但德軍當時的主力是2號和1號,共1400輛)。但問題在於,雖然兵器很好,操作的仍然是人,指揮的也是人,沒有良好的戰術素養和訓練,怎麼種裝甲!拋去前述的拆散坦克師團編入坦克營之外,即使在盟軍1940年1-5月間匆忙組織起來的坦克師中,盟軍的裝甲力量也缺乏工兵、對空、反坦等一系列輔助力量,並且要命的是,行程太短,沒有無線電(沒有無線電這一點在盟軍總部聯絡上也是問題,有人曾經問甘末林,說開戰之後下屬部隊執行總司令部命令要多少時間,甘末林說:48個小時吧。這個速度能跟上戰場形勢才怪。)。
最後,在空軍和防空問題上,盟軍與德軍之間相比也是無法比較的。法國僅有1000多架飛機(維基方面宣稱是1500多架,另有資料說是1200多),其中700架為戰鬥機,150-175架的轟炸機。英國方面本來可以彌補一下這個缺點,但是由於英軍需要保衛本國國土,只派出了1500架飛機中的350架。另外,在高射炮方面,法軍的高射炮與其炮火一樣由馬匹牽引,並且缺乏輕型防空武器,所有的火炮只是一戰時期的75毫米火炮。但德國方面則有88毫米高炮。
最後,關於士氣方面,法軍受到和平主義的影響,將「軍事訓練被看作是笑話和單調不必要的事情」。法軍從1928年起,士兵只需服役一年-兩年就可回家,使得軍校還是軍事訓練都成為可笑的事情。同時,法國人普遍不願作戰。在假戰期間,德軍的宣傳就是,法軍在前面打仗,英國遠征軍在後方NTR他們(這一招也用在英國和美國人身上。小黃:你曉得不尼瑪死,奶流的水不給你)。他們的士氣即使不是低落的,也是缺乏鬥志的:「在5月10日以前,軍隊的士氣雖然不夠高,卻還令人滿意,但缺乏激情和決心。即使在最優秀的部隊中,也沒有表現出準備以任何代價履行自己職責的堅定而明確的信念……」「這支在物質和精神上都有很大缺陷的軍隊卻面對著裝備有足夠坦克和反坦克武器,得到強大空軍掩護和支援、具有奪取勝利的堅強毅力的敵人。」7
在組織度方面,法軍也是極其混亂。法軍沒有最高統帥,甘末林將軍指揮陸軍,但空軍和海軍根本他管不到。聯合作戰要靠三個人在三個地方進行分散地交流。同時甘末林一個人負責四個戰區,而把東北由交給了喬治,他就撒手不管了。但是他還放心不下喬治,把喬治的後勤劃歸給他甘末林的總參謀長管。這樣混亂的指揮,與德軍高度發達的指揮系統形成了鮮明對比,甘末林不得不在各處乘車進行指導。同時,法軍指揮系統在年齡上的老化也很成問題。
推薦閱讀:
※法國是如何形成吃國王餅的習俗?
※晚上拍埃菲爾鐵塔居然是違法的!
※《關鍵階段》
※每周資訊|自2017年以來法國藝術品市場拍賣前十名
※傲嬌的法國人,一塊地磚都要寫上「法國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