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自己的書,讓別人說去吧

最近一個叫巴西太守的人瘋狂艾特我回答問題的,某溪不才自然答不上來。既然不答題,那麼我們來聊聊讀書那些事好了。

每個人的讀書習慣不一樣的,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同樣的書。很多人在茫然不知道選擇的時候,喜歡別人推薦書或者看別人的書單。某溪喜歡的是自己找書,看前言看目錄。

別人推薦書有啥好處呢?可以防止誤入大坑之中。有些書是虛有其名。書名起得高大上,內容實際不咋樣。這樣的書如果是自己去挑的話,往往會第一眼挑中,但是讀完發現沒啥收穫,相當於浪費時間了。呂思勉推薦的書單中(忘了在哪一本書看的了)有《日知錄》,但是呂先生建議從第八卷看起。後來某溪去看《日知錄》的時候,發現前面的八卷確實看不懂,涉及《易》等相關內容。

是不是每本書的每一個字都要細看,每一章節都不放過。當然如果是在你有時間又有耐心的前提下,當然是可以的。但是要看的書太多了,有些內容又實在是不懂,這種情況下就必須做適當的放棄。這點體會某溪在看宋代筆記得時候深有體會,一本宋代筆記涉及的面很廣,典章制度,文字訓詁,社會風俗等,有些內容就算你逐字查找也未必能理解透徹,這時候就要做適當的取捨。在我看來,一本書只要有一點是能讓你受到啟發就足夠了。

讀書是不是要從易到難?原則是這樣沒錯。但是逆著來也未嘗不可。某溪是15年的暑假讀的錢穆先生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冊,前幾天剛讀的梁啟超先生的《清代學術概論》。因為先讀了錢氏的書,再讀梁氏的書,就感覺比較輕鬆,因為整體輪廓已經有了。這個算是一個逆著來的例子。當初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看得雲里霧裡,只看了上冊。似懂非懂,現在想來倒是也作了一定的鋪墊。

需不需要專門去看史學理論或者是目錄學啥的書?這個問題,我記得有個同學問過老師,你們猜老師是怎麼說得,老師說哪裡需要專門看這方面的書,你們平常看書和寫文章就會逐漸領悟到的東西,不需要專門花時間看。其實恰是如此,某溪一直覺得校勘記校勘前言看了,你必然不會浪費時間。很多看問題的方法,一本書的內容側重都會有所體現。昨天看的一本書是倪其心先生的《校勘學大綱》,這本書據說是古典文獻學的教材,我花了一天的時間看完的,有些例子我沒有細看,因為那些例子涉及的書太多,如果你平時看書的話,你看的書就是最好的例子,完全不用看著別人舉得例子生搬硬套。

推薦閱讀:

你們常說的多看書 指的是專業書還是課外書呢?
攜帶「變態人格」基因,他卻成了了不起的腦科學家
如何評價《甜與權力》一書?
[書盒]給一套書做書盒

TAG:书籍 | 读书方法 | 读书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