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FBI被神話?《恐襲波士頓》告訴你FBI最真實的破案方式
今年年初在美國上映的電影《恐襲波士頓》,將在11月17號在中國國內院線上映。這部電影是以2013年4月15日震驚世界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為原型,雖然影片主角是波士頓當地警察湯姆(馬克?沃爾伯格飾),但片中讓觀眾們大呼過癮的還是FBI尋找蛛絲馬跡並追蹤抓捕嫌犯的細節。其中FBI更是以「狂拽炫酷吊炸天」的形象登場,通過還原犯罪現場、證物和調取爆炸發生附近視頻,並且在當地警察的幫助下迅速鎖定兩名嫌疑人。
▲《恐襲波士頓》電影海報
但由於媒體過早泄露了嫌犯的照片,導致嫌犯為了撤退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們攜帶了大量自製炸彈和一把手槍準備逃亡紐約,繼續進行恐怖襲擊,並且在半路上槍殺了一名巡警和企圖搶走他的配槍。他們還搶走了一名華裔男青年的車並將他抓為人質,所幸華裔青年憑藉自己的機智逃脫(是美國電影中形象最為正面的華人之一)。最後,當地警察與FBI特警經過驚心動魄的抓捕,終於擊斃了其中一名恐怖分子,並成功抓獲了另外一名,沒有讓他們造成更大損失。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除去煽情的美式主旋律情節不談,片中FBI破案的方式都有什麼門道呢?真實的FBI辦案是否跟電影中一樣呢?下面筆者將扒一扒這些問題。
▲2013年4月15日,波士頓馬拉松比賽爆炸案的現場照片,其中一枚炸彈在比賽終點線附近的觀眾區引爆,第二枚隨後在附近的一家體育用品商店中引爆,共造成3人死亡,183人受傷,其中17人重傷,死亡人員中包括一名中國女留學生
▲爆炸案現場照片,可見嫌犯自製爆炸物的威力
1、FBI是什麼?
FBI的英文全稱是「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即「美國聯邦調查局」。 FBI隸屬於美國司法部,是司法部主要的調查機構,俗稱事務所,其職責是調查犯罪,並且與其他執法機構合作,執行諸如指紋識別、實驗室檢查和警察培訓等任務。根據美國相關法律授予的權力,目前FBI的司法調查權已經超過200種聯邦罪行,甚至包括保護美國國家安全和調查來自國外的情報和恐怖活動等等。並且,在其中五個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的方面,他們享有最高優先權,包括:反恐,毒品/有組織犯罪,外國反間諜活動,暴力犯罪,和白領階層犯罪。
▲FBI徽章
作為美國影視中經常出現的兩大神秘組織之一(另外一個是CIA,即中央情報局),FBI的形象通常都是一襲黑衣,裝備犀利,擁有各方面頂端專家,事實也的確如此。自從1909年成立調查局(簡稱BOI,即FBI的前身)以來,尤其在約翰.埃德加.胡佛在1924年5月10日成為調查局局長之後,BOI(1935年7月1日正式更名FBI)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約翰.埃德加.胡佛,1895年1月1日-1972年5月2日,FBI的第一位局長,任職長達48年,是美國歷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一個時代的象徵
20世紀30年代,BOI先後擊斃和逮捕了一大批臭名昭著的搶劫、綁架犯和連環殺手,如約翰?赫伯特?迪林傑(1903—1934,大蕭條期間的傳奇銀行搶劫犯和黑幫成員,電影《頭號公敵》描述了他的事迹);「娃娃臉」納爾遜(1908—1934,著名黑幫成員、銀行搶劫犯,每次搶劫銀行都帶著一個小提琴盒,內裝一把分解開的湯姆遜衝鋒槍);以及「巴克媽媽」、阿爾文?卡皮斯、「機關槍凱利」等悍匪,還在打擊3K黨等有組織犯罪的行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傳奇劫匪約翰?赫伯特?迪林傑,曾被BOI列為「頭號公敵」
▲悍匪「娃娃臉」納爾遜
從20世紀40年代到二戰結束,FBI展開了針對外國間諜的調查行動,曾抓獲了8名潛入美國執行破壞任務的納粹間諜。冷戰開始後,一方面,FBI展開了頗有爭議的「反間諜計劃」,目標是調查和妨礙美國國內持有不同政見的組織,尤其是左翼組織,包括軍事組織、非暴力組織甚至民權組織。其中最臭名昭著的行動是對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進行的監控。在沒有找到任何犯罪證據的情況下,FBI甚至試圖使用其私人性生活錄音帶相要挾。50年代,FBI還曾經非法拘留想要回國工作的錢學森,並派遣特工潛入錢學森的研究室及住宅進行搜查。另一方面,FBI也對戰後興起的犯罪組織——義大利「黑手黨」進行了不懈的打擊,包括山姆?莫尼?吉安卡納家族和約翰?高蒂家族等。
▲臭名昭著的黑手黨教父山姆?莫尼?吉安卡納
進入新世紀後,FBI的官方使命發展為「通過調查違反聯邦刑法的行為來維護法律,保護美國免受外國間諜和恐怖分子活動的威脅,為聯邦、州、或國際機構提供領導和執法幫助,並且能按照公眾的需要且在遵守美國憲法的前提下履行上述職責。」因此,在美國遭受的歷次恐怖襲擊以及大案要案的調查過程中,都有FBI的身影(包括近期的拉斯維加斯音樂會槍擊事件)。
那麼,FBI在美國錯綜複雜的執法體系中處於什麼位置呢?
要解答這一問題,必須先講一下美國的警察系統。和國內有一個公安部統一管理不同,美國並沒有統一的警察機構。在美國,各州的警察系統都是互不隸屬的、互相獨立的,甚至連制服和徽章都不一樣。實際上,FBI也算是警察的一種,只不過在遇到五種大案要案(反恐,毒品/有組織犯罪,外國反間諜活動,暴力犯罪,和白領階層犯罪)時才具有優先權,電影《恐襲波士頓》中的FBI探員理查.戴斯.拉瑞爾(凱文.貝肯飾)就是以遭受恐怖襲擊為名義接管案件的。
▲《恐襲波士頓》電影劇照
除了這種五種以外,FBI是沒有權利直接插手地區警察案件的,除非地區警察請求支援或者嫌犯曾經跨州作案。而且需要強調的是,FBI和各州警察並不是上下級關係,所以FBI人員到地方辦案時通常對地方警察還是很客氣的。另一方面,遇到矛盾時,地方警察也完全可以不鳥FBI,這點在電影《恐襲波士頓》中,雙方對是否公布嫌疑人照片發生爭執時有所體現。另外,一些影視裡面出現的、FBI對地方警察頤指氣使和地方警察對FBI「乖乖就範」的橋段都是與現實不符的。
▲約翰?埃德加?胡佛大樓,外形像一座軍事堡壘
目前,FBI擁有2萬多名僱員,其中8500多人是外勤人員,每年的預算高達23億美元。FBI總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約翰?埃德加?胡佛大樓(1974年投入使用),在全國59個城市設立外勤辦事處以及從屬於他們的400多個地方分局,還有分布在全世界範圍內22個國家的駐外機構,執行總部分配的任務。FBI還設有「罪犯司法信息服務部」、「刑事犯罪科學實驗室」、「中央指紋檔案館(存儲了約4700萬個對象的指紋,為世界同類資料庫之最)」、「尖端人質拯救小組」以及專門培訓高級特工的「美國FBI國家學院」等附屬機構,在打擊犯罪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FBI的破案方式
了解FBI是什麼之後,我們再來看看FBI是怎麼破案的。筆者將FBI破案的過程分為三個步驟:
一、犯罪現場勘驗和調查。如上文所述,FBI在華盛頓設有總部,在美國全國州、市設有分支機構,在最基層(相當於國內的縣級)設有現場搜查科,通常人員在8-10人左右。FBI現場搜查科在三種情況下出動,包括:總部指令調查、地方警察請求和FBI自己發現的案件。FBI現場搜查科的主要任務是為地方警察提供技術資源和收集現場物證。值得一提的是,FBI的現場勘查和鑒定是分離的,探員到現場主要是勘查記錄並對現場拍照,尋找、提取物證,他們並不進行物證鑒定,而是把從現場搜集來的物證全部送到FBI設在各地的實驗室檢驗鑒定,疑難的物證甚至要送到FBI總部實驗室進行檢驗鑒定。FBI現場搜查科的初級人員主要是勘察員和法醫,他們主要負責勘查記錄現場、搜集物證和解剖屍體。
▲正在進行犯罪現場勘驗的FBI現場搜查科人員
電影《恐襲波士頓》對FBI現場搜查科的工作有過詳細描述——包括不近人情的阻止當地警察收斂死難者遺體,甚至將斷肢也收走進行分析,因為遺體本身也包含著很多信息,甚至隱藏著破案的線索。FBI現場搜查科的高級人員則是在實驗室的專家,負責實驗和物證的鑒定。此外,特大疑難案件需要專家時,總部會派出鑒定專家親自勘驗現場。FBI犯罪現場勘驗有嚴格的程序,並且都配備了專業的工具。值得一提的是,FBI勘查指揮組長具有高度的權威性,每個組員按照分配工作,必須隨時向組長報告,而且組長有權調動組員和設備。
二、對案件的分析和偵破。在電影《恐襲波士頓》中,結束現場勘驗後,雷厲風行的FBI立即設置了一個指揮控制中心,對案件進行分析並在隨後指揮抓捕行動。雖然市面上出版了大量所謂《FBI讀心術》、《FBI破案術》等書,但FBI的辦案策略其實並沒有那麼神奇,這點在電影《恐襲波士頓》中的描繪要比較接近真實。和普通警察一樣,FBI首先要獲取犯罪現場的影像資料並取得現場人員(包括傷者)的筆錄,然後從中尋找蛛絲馬跡。
▲電影《恐襲波士頓》劇照,FBI探員重建的犯罪現場
影片中,FBI在極短時間內就在指揮部重建了現場——這點對破案相當重要,因為現場的很多細節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模糊。可能有點出乎觀眾們預料的是,FBI探員們並沒有使用什麼犀利的推理,而是用先對爆炸物進行取證分析(如果有槍擊事件就要進行彈道重建分析),再用一遍遍翻看現場視頻這種「笨」方法鎖定了其中一名嫌犯。在初步鎖定嫌犯後,為了節省時間,FBI探員理查.戴斯.拉瑞爾向當地警察湯姆求助,迅速找出了嫌犯可能的逃跑路線,並調取沿途各店鋪的攝像頭(國內節目「法制在線」中最常見的辦案手段),順藤摸瓜找到了第二個嫌犯。
▲電影劇照, FBI探員拉瑞爾(左)正在在跟波士頓警察湯姆(中)討論案情
但由於商店攝像頭的截圖照片並不清晰,FBI和當地警察關於是否公開這些圖片並進行通緝展開了爭論。FBI探員理查.戴斯.拉瑞爾擔心打草驚蛇,他的的意見是暫不公開,繼續收集更多的材料,但波士頓警察出於市民安全考慮(嫌犯隨時可能再次製造爆炸),呼籲公開這份材料。雙方各執己見,爭執不下,正在這時媒體獲得了照片,理查.戴斯.拉瑞爾不得不同意召開記者發布並對兩名嫌犯進行全城通緝。從電影的細節可見,FBI和普通警察的傳統辦案手法並無二致,只是更加專業,團隊配置更加緊湊、合理而已。
▲真實現場照片,店鋪攝像頭拍攝到的嫌犯
三、主動出擊和釣魚執法。兩名嫌犯在電視新聞看到通緝他們的消息後,立即準備出逃,他們不但攜帶著1把手槍,還攜帶著大量自製爆炸物,十分危險。在逃跑過程中,他們還試圖搶奪一名巡警的手槍,並因為後者激烈抵抗將其殺害,此外,他們還搶劫了一輛車並劫持了一名人質(即前文提到的華裔小伙),試圖去紐約繼續製造爆炸案。嫌犯成了驚弓之鳥,這對波士頓市民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電影劇照,荷槍實彈,上街抓捕嫌犯的湯姆
FBI的應對策略是主動出擊。他們一方面提審其中一名嫌犯的妻子,在這裡出現了影視中表現FBI辦案最常見的橋段——運用「審問大師」和「心理戰術」,但並未能成功;另一方面由州長下令全城封鎖,並派出精銳力量(包括FBI特警和當地警察)上街搜捕嫌犯。但是,在一座城市範圍內抓捕兩名嫌犯並不容易,電影中也表現了這個狀況——警察甚至多次與嫌犯擦肩而過。最後,靠一個意外——華裔小伙的機智逃生,案情終於取得了突破。
▲真實現場照片,參與圍捕嫌犯的特警和裝甲車
根據他提供的車輛GPS追蹤信號,當地警察和FBI特警終於鎖定了嫌犯的位置,並在一番血戰後將其中一名嫌犯擊斃,但另一名嫌犯還是駕車逃之夭夭。更嚴重的是,剩餘的爆炸物也被他帶走。面對這種狀況,FBI再次採用了國內觀眾熟悉的辦案方式,即進行「人民戰爭」,封鎖全城的同時讓平民全部躲在家中,一有風吹草動立即報警。這種策略取得了成功,躲在一艘船內的另一名嫌犯被FBI特警和當地警察(甚至還有自願來幫忙的平民)團團包圍並最終投降。
▲電影劇照,死裡逃生,正在向警方說明情況的華裔小伙,他成為了偵破此案的關鍵
除了「主動出擊」,撒下天羅地網抓捕嫌犯外,FBI甚至還採用過「釣魚執法」。這種做法引起了很大爭議,成為一柄雙刃劍。據英國《每日電訊》報道,FBI曾暗中運營多達23個兒童色情網站,專門誘使網路用戶上鉤,並通過安裝網路木馬的技術手段侵入用戶電腦,從而識別用戶的真實身份,然後對一些瀏覽兒童色情網站的用戶提起訴訟。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FBI甚至在反恐領域也採用這種「釣魚執法」,難怪有批評者說「比起抓恐怖分子,FBI更擅長培養恐怖分子。」實際上,電影《恐襲波士頓》中製造馬拉松爆炸案的其中一名案犯就曾經是FBI的線人。
▲製造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察爾納耶夫兄弟,他們是來自車臣的移民
▲爆炸案發生後,對遇難者表示哀悼的時任總統奧巴馬
▲現場照片,參與圍捕最後一名嫌犯的FBI特警
3、FBI辦案的局限性
另外,與影視中FBI辦案「百戰百勝」的情節相反,在現實中,FBI也會遇到他們沒法迅速解決或者根本解決不了的問題。例如近期轟動國內的「章瑩穎失蹤案」,網友中就有很多對FBI的辦案效率產生了質疑。但正如筆者在上文所說,FBI其實並沒有什麼神奇的破案手段,他們也得像普通警察一樣,不斷搜尋、分析線索,一步步解決案件,而且審問犯人的「心理戰」,或者「讀心術」也有不靈光的時候。如果線索缺乏或者嫌犯死硬,FBI也會束手無策。況且美國法律非常複雜,執法部門繁多,一些程序是FBI必須遵守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辦案效率。
▲儘管裝備精良,訓練有素,FBI卻也不是萬能的,也有他們無法解決的案件
總之,雖然美國曾經拍攝過巨量關於FBI破案題材的影視,其中比較經典的有電影《沉默的羔羊》系列,電視劇《犯罪心理》等,但普遍都存在著神話和誇大的成分,電影《恐襲波士頓》則完全立足於真實,據稱,導演在拍攝前曾經特地找來了當年參與搜捕行動、以及與嫌犯發生槍戰的警員親自指導電影的動作和辦案程序,並且在波士頓警局進行實地沙盤推演,力求電影中所有的細節都符合真實,才最終完成了這部令人震撼的電影,讓廣大觀眾能夠一睹FBI真實的破案方式。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波士頓輪迴 | 一百二十年與隱秘歷史
※為什麼有些雙足機器人能像人一樣直立行走,還不容易倒?
※《恐襲波士頓》:思維可以有兩種對立,情感卻只有一種
※留學波士頓應該帶怎樣厚度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