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30周年慶上,半導體巨頭們都談了什麼?|半導體行業觀察
來源:內容來自半導體行業觀察整理 ,謝謝。
昨日,台積電在台灣舉辦了成立三十周年慶祝大會,全球的半導體大咖基本都雲集寶島,為這家而立之年的企業送上最真摯的祝福。而回顧台積電的發展歷程,憑藉他們的專註和幾次關鍵決定,他們從不為人所知到名噪天下,佔用了全球近60%的晶圓代工市場,股價營收屢創新高,市值甚至超過了Intel,成為全球半導體霸主。這背後是他們多年辛勤耕耘的結果。
台積電究竟取得了怎樣的成績
1987年由工研院主導,台積電在張忠謀一手策畫下成立,是全世界首創的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公司,當時創新、破壞性的商業模式成為話題,但台積電也從沒沒無聞變成全球最大的晶圓專工半導體製造廠,市值突破1800億美元,超越國際競爭對手英特爾,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霸主。
而台積電對台灣GDP貢獻比例約4%、外銷產值佔總出口比重達6.8%以上,佔台股權重約17%到18%,重要性不言可喻!
張忠謀口中的創新商業模式,指的是攜手與客戶實現數千多種晶元創新,引領全球科技不斷向前邁進。傳統半導體廠從晶元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全靠自己,但台積電專業晶圓代工,讓無晶圓廠晶元設計公司可以專註在晶元設計,再委由台積電生產製造,不用再負擔建置晶圓廠與製程技術研發的龐大成本。
張忠謀就曾說,沒有台積電,就沒有那麼多無晶圓公司與創新出現,智能型手機也不會那麼快普及,且改變了世界幾十億人的生活方式。各式行動裝置再加上高效運算與智能聯網,像是人手一機的智能型手機、筆電、智能手錶、AR、大到醫療體系或國防機密,體積微小的積體電路晶元都已被廣泛應用。
至於台積電的優勢又在哪?如何讓客戶多年來不跑單?張忠謀曾說,對客戶誠信的價值觀,一直是台積電引以為傲的,對客戶不輕易承諾,一旦做出承諾,必定不計代價全力以赴,且視客戶為夥伴,絕不和客戶競爭,因此也讓台積電總成為客戶的第一選擇。
再來是保持結構性獲利,以及台積電技術與製造總是保持在領先的地位,全球首座3納米廠,日前確定將落腳台南科學園區,領先競爭對手南韓三星與美國英特爾。而即便中國大陸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不斷興建晶圓廠,但台積電也沒在怕,多次重申對自家技術品質非常有信心,認為極具競爭力。
而台積電今(2017)年資本支出達10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7成用於7納米與10納米製程,其中7納米預估明(2018)年上半年量產,5納米則將於2019年上半年試產,預計2020年量產,強調對於資本支出已確定未來幾年都將破百億美元,還預估未來可見的幾年,台積電營收(以美元計算)年增率都將維持5%到10%,優於世界半導體業的平均成長率。
領先合作夥伴對台積電的評價
要評價一個公司,首先就看合作夥伴對其的評價。台積電昨日歡慶三十周年,以「半導體的未來十年」請來業界大老進行座談,Qualcomm CEO Steve Mollenkopf認為,未來萬物都會聯網,不用替半導體前景擔心。ADI CEO Vincent Roche則提到,模擬不會終結,而未來生態系統將會更重要。ARM CEO Simon Segars認為,大數據時代下,資訊安全和隱私會更重要。Nvidia CEO Jensen Huang點出,AI、深度學習未來潛力無限。Broadcom CEO Hock Tan提到,產業掏金潮結束,未來產業垂直整合趨勢恐更顯著。AMSL CEO Peter Wennick點出,半導體製程繼續微縮,EUV是最大利器。
Steve Mollenkopf提到,高通有32年的歷史,高通的過往歷史也和台積電重疊,怎樣讓人溝通,有語音、電腦、手機進行連結,因為這些事情發生,也產生了很大的經濟利益。大家口袋裡都有聯網手機,現在手機有相機、GPS,整個網路生態體系不同,這讓未來三十年看到更多機會,主要是因為,未來萬物都會和雲端聯結。
Steve Mollenkopf也提到,大家都談物聯網後續會有什麼發展,自己認為這是系統問題,要如何創造技術,持續應用這些科技,就會有商業模式產生,和台積電一樣,大家不需要去擔心半導體層面的問題,不用擔心連到雲端的問題,而讓延遲時間減少、運算能力增強,將是最有價值的部份,透過台積電提供的平台,可以建立和中央系統類似的網路,讓網路可以更有智能、低耗電,發揮更大功能,將是系統必須要克服的問題,也是半導體未來十年最大挑戰之一。
Vincent Roche表示,ADI是一家模擬公司,自90年代開始和台積電有非常密切的合作,將實體和數字結合在一起是ADI的工作,ADI也歷經多次轉型,雖然80年代因為傳出模擬終結的言論,讓數字投資人感到困惑,但模擬領域是聯結未來非常重要的橋樑,模擬永遠不會比取代。一開始ADI沒有無晶圓廠需要找人合作,需要把半導體和製程發展結合在一起,一開始ADI就和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合作,雙方的合作,一直延伸到20納米的製程,尤其是高速訊號的處理。
Vincent Roche提到,ADI總共創造三千五百到四千億的營收,在摩爾定律的過程中會持續面臨挑戰,但可透過持續技術發展、導入新技術製程,比如做到異質整合,運用不同封裝技術,如3D封裝、蝕刻等技術達成目標,對科技的需求一直都在,除了科技創新,也需要思考、應用、解決問題和專精。最後,他強調,台積電提到生態系統,自己則認為,生態系統在半導體產業的確越來越重要,需要更多正式和非正式關係。
Simon Segars則點出,半導體製程有更新的發展,未來三十年的驅動力,會在數據,而小裝置上面會有很小的電晶體、小的感測器,可以在網路、在雲端處理,而且可以創造全球巨型分散網路。他強調,今天我們才在大數據的起端,怎麼做,機會是無限的,會創造新創事業、展新的商業模式,去想如何運用此數據,未來會有更多電晶體布建在更多地方。
但Simon Segars也坦言,在未來雲端、數據化時代,可能的障礙是安全和隱私。他提到,我們進入新世代,要從根本面來想,資料的安全,科技是要人過得更好,思考如何在數字世界中,去創造一個更安全的環境,去發揮科技、AI的優勢,讓科技以人性為出發點,要想科技如何改善生活,未來大家有更多合作,也讓科技更安全。
Jensen Huang點出,電腦產業多年來歷經多次改變,在每個運算年代都有力量在推動改變,這股力量會出現在運算兩端,包括運算成果,以及軟體的發展成果。但在電腦產業,第一次看到基是軟體和運算一起主導產業未來的改變,就是,一個新運算形式的發現,以及深度學習。
Jensen Huang補充,深度學習從表面上不容易理解,這是一種神經網路系統,包含非常多的層面、非常多次方的方程式,能夠以各種形式和條件,去找到問題根源或是做未來的預測,深度學習可以自動去撰寫軟體,可以說是軟體自己去開發軟體,這樣的發展需要非常大量的數據資料去做為學習的基準。
Jensen Huang提到,CPU效能之前失效,大家稱做摩爾定律,就是CPU每五年會是五倍成長,如果失去此趨勢,在未來十年,不足的會是一百倍的效能,但好在,我們有加速運算,建立一個運算架構,讓應用加入處理器,和CPU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CPU是中央處理器,屬於線性運算,我們則是採取平行方程式。
Jensen Huang舉例,自動駕駛最重要的是讓車子去認知周圍環境,然後決定採取何種行動、如何駕駛,這些都是人工智慧,解決的方式,就是透過深度學習以及GPU的加速運算,至於現在問題是,如何讓深度學習能夠轉換為自動的能力,達到學習的目標,我們要進入人工智慧,讓電腦和軟體可以自己學習,未來看到的成果是無可限量的。
而博通的CEO Hock Tan,張忠謀介紹,兩人有共同點,都是MIT機械工程的學士和碩士,但時代不同,對方是七五年,自己是五二年。Hock TanH分享自己看到的一些半導體產業的未來發展, 這個故事一開始從需求來講過去四十年半導體這個產業,每年有超過三成的成長率,但現在一年不到5%,和GDP成長率幾乎一致,因此這個產業當初的超額報酬,或是稱之為產業淘金潮已經結束,此外半導體產業的結構性演進也很有趣,80年代小型新創公司、90年代上市風潮,以及小型併購,到了二千年大家狂熱做公司分割、從OEM分割出來,或是做槓桿併購,藉此掩蓋產業成長率不足的問題,但他也強調,雖然半導體產業的淘金潮結束了,不代表賺不到錢。
Hock Tan提到,90年代有個人電腦和行動裝置興起,讓半導體產業大幅且快速,更有晶圓代工廠的興起、產品和製程做區分,半導體又繼續發展,到了二千年有資料中心,也持續推動半導體成長,最近五年看到半導體成長率開始下降,看到一些水平性整合,看到的雖是停滯但是趨於穩定,社群媒體自雲端開始有更多發展,看到處理量有更多需求,而所有IT支出一半是在雲端。
Hock Tan強調,未來半導體的生態系統會越來越重要,未來會做垂持整合,有雲端的業者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透過併購,然後進入產業體系內,有人才來做系統架構、有自己的OS,需要更多代工廠商,運用到更多晶元的設計工程師發展更多IP,尤其自己認為晶圓廠要做垂持整合,才會看到未來。
Peter Wennick則是強調,半導體製程繼續微縮,EUV是最大利器。張忠謀則介紹,ASML和台積電一樣,創立初期飛利浦都是主要投資人,而今,ASML更是台積電浸潤式機台唯一且主要的供應商。
Peter Wennick提到,隨電晶體不斷製程推進,ASML的設備,也從早期的i line,到EUV,甚至未來的High NA。20年前把第一台出貨給台積電,至今超過九成設備都仍在運作中,而這些第一代設備的相關零件也都捐給其他機器使用。他提到,EUV在未來的十年,可以去降低成本、發揮規模經濟,是進入下一個技術世代最重要的工具。至於設備商和晶圓代工廠間,信賴、發揮工程師的專業能力,可靠的合作夥伴關係與密切溝通,以及透明度,雙方是否能開誠布公,並管理自我的利益都是非常重要的。
對半導體產業未來的展望
談到半導體未來的時候,張忠謀預期,未來10年半導體產業成長率,將優於全球GDP約2至3個百分點,年複合成長率可達4.5-5.5%。張忠謀也說,電晶體密度將持續增加,預期可發展至2030 年,不過在2025 年時經濟可行性將有挑戰,將影響半導體產業發展。張忠謀也談到摩爾定律,他強調,所謂摩爾定律,就是電晶體密度,每18 至24 個月,密度就增加1 倍,因此時間角度來看,摩爾定律已經失效,已有技術可讓一顆晶元可容納電晶體不再停留在每18個到24個月增加一倍,預期晶元的電晶體數仍會增加,ASML規划走到2030年,技術上與經濟投資會變得不可行。但是密度仍會持續增加。
張忠謀強調,電晶體密度將持續增加,預期可發展至2030 年,因此未來還有很長的時間可以發展,只是到2025 年時,全球就要先面對經濟發展可行性的挑戰。
1988年張忠謀預估摩爾定律盡頭約在15年後,到了2014年張忠謀出席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年會時即指出,摩爾定律差不多要死亡,大概苟延殘喘五至六年。當時就連摩爾定律創辦人Gordon E. Moore都不相信該定律可以繼續做下去。
然而近年來,隨著新材料、技術及設備不斷更新,晶圓教父也開始修正看法,在今年交大演講時,張忠謀認為摩爾定律還可持續十年左右,5納米正在研發中,在實驗室研究已進入最後商轉階段,產品一定會生產出來;而3納米也已經做兩、三年,目前在實驗階段,看起來也應該也會如期推出,2納米目前看還不準,除了技術以外,是否具備經濟價值,也還需再觀察。
除摩爾定律帶動台積電營運,張忠謀也說,未來營運成長動能將來自四大領域,包含行動裝置、高速運算、物聯網與汽車。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1435期內容,歡迎關注。
Reading
推薦閱讀(點擊文章標題,直接閱讀)
怎麼看待晶元的冗餘設計
投資熱潮之下,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還有哪些短板?
狠,三星想買斷所有EUV機台!
關注微信公眾號 半導體行業觀察,後台回復關鍵詞獲取更多內容
回復 科普,看更多半導體行業科普類的文章
回復 DRAM,看更多DRAM的文章
回復 光刻,看更多光刻技術相關的文章
回復 英特爾,看更多與英特爾公司相關的文章
回復 全面屏,看更多全面屏相關的文章
回復 雙攝,看更多關於手機雙攝像頭的文章
回復 中芯,看更多與中芯國際相關的文章
回復 台積電,看更多與台積電相關的文章
回復 展會,看《2017最新半導體展會會議日曆》
回復 投稿,看《如何成為「半導體行業觀察」的一員 》
回復 搜索,還能輕鬆找到其他你感興趣的文章!
推薦閱讀:
※手機供應鏈缺貨危機何時休?
※[原創] 梁孟松抵達中芯國際,中國晶圓代工開啟新時代|半導體行業觀察
※中芯國際2016年營收29億美元,90nm以下工藝是營收主力|半導體行業觀察
※迷你晶圓廠幹掉台積電?不存在的!|半導體行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