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也說不清,戈的起源到底是啥?

戈是商周時期中國軍隊的重要裝備之一,秦代以後基本被淘汰,關於戈為什麼被淘汰的事兒,咱們以後再說,今天要討論的問題是戈的起源問題,換句話說就是,戈這個玩意,他是怎麼來的呢?

一種說法是,戈這兵器是鐮刀變的,原始人跟人打架時候沒有趁手傢伙,拎著鐮刀就上去砍了。但鐮刀這個東西他畢竟不是為了殺人而設計的,為了更加方便應用(砍人脖子),原始人就對鐮刀的外形進行各種改進,一來二去的,就在鐮刀的基礎上發明出了戈。

其實人類的不少武器都由工具演化而來,原始人在鬥毆時,會拿起趁手的工具攻擊敵人,經過發展,這些工具慢慢的演化成專用的兵器。

但戈到底是哪種工具變來的,其實很有爭議。關於戈的起源,有鐮刀說,斧子說,刀說,禮儀用具說等不同說法,咱們這接下來就逐個的捋一捋這些說法。

▲石鐮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國家博物館藏

第一種說法:戈的前身是鐮刀

有人認為,戈是由原始社會時期的石鐮、蚌鐮等工具演化而來的。這種說法的主要依據有兩個:一是戈的用法中包括勾割的招數,與鐮刀類工具類似;二是部分戈的造型與鐮刀也比較相像。

但如果戈一開始就長的像鐮刀,用法像鐮刀,也就罷了。問題的關鍵是,早期的戈無論是用法還是造型都不像鐮刀,那種彎彎的,跟鐮刀差不多的戈,出現的比較晚。

▲滕侯昗戈春秋滕國產物,1973年滕縣出土,國家博物館藏

現存最早的戈出土於二裡頭時期的遺址。從二里頭到商代早期,所有的戈都是無胡戈。這些戈援部平直,也沒有胡,並不適合勾割,與鐮刀的外形也有區別。適合勾割、外形接近鐮刀的戈到商代中後期才出現,真正普及要到西周時期了。

▲雙曲紋直內戈商代產物,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博物館藏

第二種說法:戈的前身是石刀

也有人認為戈源於石刀,依據是石刀也有勾割的功能。

▲石刀徐州博物館藏

但石刀說的解釋邏輯比較粗暴,直接就是:刀是窄窄的,能割東西,戈也是窄窄的,能割東西,所以戈就是刀變的。但問題在於,一來戈有尖鋒而刀沒有,二來,戈是橫裝的,裝柄完成後,戈柄與戈援的夾角在90~100度左右,而刀是豎裝的,裝柄完成後,刀柄和刀刃的方向一致。

第三種說法:戈的前身是禮儀用具

即青銅戈是模仿玉戈製造出來的有人認為,青銅戈的前身是玉戈。因為早在青銅戈出現之前,玉戈等禮儀性兵器便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了,同時玉戈的外形和裝柄方式也與青銅戈相仿。

這種說法雖然也能自圓其說,但也存在問題。首先什麼叫禮儀性兵器呢?其實就是土豪們在出行時候要擺闊,需要幾十個人或者幾百個人舉著兵器給自己開道。最初這些人是要拿真兵器的,因為除了擺闊之外,土豪的安全也是第一位的。後來呢,土豪們因為各種原因(比如敵人都被自己的馬仔給宰了),不太需要考慮安全問題了,這時候這幾十號或者幾百號人的作用就是純擺闊了。既然要擺闊,手裡的傢伙就得漂亮,而實戰兵器往往比較丑,因此土豪們就開始琢磨著怎麼才能造出來一些造型花俏,觀賞性強的兵器,於是禮儀性兵器就誕生了。

原始社會和商周時期有不少玉矛或者玉斧、玉戈,便是這種禮儀性兵器。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就明白了,禮儀性兵器應該是由實戰兵器演化而來的,換句話說就是先有實戰兵器,後有造型與實戰兵器類似(但更精美)的禮儀性兵器。你非要說原始人先憑空創造了一種禮儀性兵器,然後根據這種禮兵的外形又製造出了類似的實戰兵器,也不是不可以,但總感覺怪怪的。

第四種說法:戈的前身是斧子

上文中說了,早期的戈都是戈援較為平直的無胡戈,這種戈的用法也比較單一,就是掄起來去刨對方(學名叫啄)。士兵在使用戈去啄擊敵人時,會揮舞戈柲,以戈的尖鋒傷人。這種招數和斧子劈砍樹木的動作比較像,因此被人拿來作為斧起源說的一個論據。

此外,戈的裝柄方式和外形與斧子也比較像。

早期直援戈的外形與新石器時代的一種形體窄長的石斧比較接近。漢代時期,西南地區部分民族會使用一種戈援窄長的戈,這種戈的造型和斧子也很像。

▲西漢三熊銎銅戈雲南博物館藏

戈的裝柄方式和早期石斧或石鉞一致,都是用木柄夾住內,然後用繩子將柄和頭扎在一起。

由於戈和斧子之間可能存在聯繫,西方人在翻譯時,便將戈翻譯成dagger-axe(即匕首式斧)。

▲石斧徐州博物館藏

那麼斧子說有沒有問題呢?也有。

人類早期的石斧是敲打出來的,形制簡陋,後來學會磨製石器後,製造出了一些外形線條流暢,表面打磨光滑的石斧。再後來,人類學會了製造青銅斧。從打制石斧到磨製石斧,再到各種青銅斧,斧的發展軌跡明確可循。通俗的說就是,你說戈是石斧變的,不好意思,人家石斧後來變青銅斧了,材料雖然變化了,可斧還是斧,人家的家譜嚴密而又通順。你說戈是斧變的,可斧不見得認你這份親戚啊。

上述這四種說法,各有各的道理,也各有各的漏洞。這幾種說法中,石鐮說由楊錫璋提出,李健民、吳家安從之;石刀說由郭寶鈞提出,周緯從之;玉戈說由井中偉提出;石斧說由安特生提出,李濟從之。這幾個人都是業內專家,但樣沒有統一意見。

除了這幾種說法之外,還有一些觀點。

有人認為,人類在狩獵的時候,發現食草動物會使用頭上的角來觸人。被牛角(也有可能是羊角或者鹿角)傷害過幾次後,原始人開竅了。你有角,我沒角,我宰了你我不就有角了嗎?(雖然沒法安頭上)

受動物啟發,原始人捕捉到鹿、羊這類獵物後,便把它們的角取下來當做手持武器。再遇到牛的時候,你頭上有角,我手裡有角,來吧,互相傷害吧!

互相傷害了幾次之後,原始人發現,自己還是干不過牛。雖然大家都有角,但牛力氣大,動作也靈活(畢竟角是牛頭上長的),那該怎麼辦呢?原始人想來想起,自己的力氣就這麼大,也很難提高。那能不能增大攻擊距離呢?如果牛戳不到我,我能戳到牛,那就不是互相傷害,是單方面傷害了。

為了增加攻擊距離,原始人將這些角綁在木棍上,原始的戈或矛便產生了。最後,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戈是由原始人的一種骨制兵器演化而來的。

原始社會大家都知道,日子窮啊,老少爺們兒出去打個獵也不容易,一不小心受個傷,也沒破傷風疫苗可打,說掛就掛了。由於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比較低下,因此原始人在捕獲到獵物後,會儘可能的將獵物利用的更全面一些。以鹿為例,對於原始人而言,鹿的各個部位都有用處,鹿肉可以食用,鹿皮可以蔽體,鹿骨和鹿角可以製作工具。中國許多原始社會遺址中都出土過鹿骨和鹿角製成的用具,如中國最早的骨笛便由鹿骨製成。

不少地方還出土過一種由鹿的下頜骨製成的武器。原始人在製作這種武器時,先將鹿的下頜骨以兩顆門齒中間的縫隙為分離點分成兩半,然後再將下頜骨上的門齒敲掉。由於鹿沒有犬齒,敲掉犬齒後,下頜骨近門齒的一端會留有10cm左右的空檔,恰好可以當做手柄。原始人在搏鬥時,握住下頜骨近門齒一端,以另一端擊打戰鬥目標。這種骨器與戈的形狀接近,有人認為,原始人在這種骨器的基礎上發明了戈。

▲鹿下頜骨藏於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反正,戈到底是怎麼來的,還真是個問題。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考古日報Vol.107]「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鮮出爐
有哪些講基本的考古知識的書可推薦?
「馬踏飛燕」與「飛馬踏燕」兩個名稱,哪個好?
[考古日報Vol.129]安徽濉溪臨渙城址考古勘探及發掘獲重要成果

TAG:冷兵器 | 夏商周考古 | 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