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劍橋)專題--蘇聯大戰略的形成(4)
好像是順序叫我弄顛倒了。不過當年我真是勤快,在空閑時間沒事就拉文獻出來搞翻譯,真是既得到了姿勢,有得到了快樂(人生快事,就是工作和自己的愛好是符合的)。
當年還喜歡在文章後面加一些自己不知所云的評論,現在看來,真是多此一舉啊。算了,不說廢話了。
走向「堅韌」政策
1945年4月,斯大林最愛[譯者註:原來如此....元首:富蘭克林富蘭克林渣渣渣!]的西方合作夥伴羅斯福總統突然逝世,為蘇聯政府精心策劃的戰略步驟帶來了第一次打擊。4月23日的會議上,哈里·S·杜魯門刻意冷遇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印證了蘇聯方面對杜魯門的疑慮情緒。在稍後的舊金山會議上,莫洛托夫與西方外交官就波蘭和阿根廷准入聯合國事宜產生了激烈的爭吵,蘇聯對西方的情緒變化變得更加明顯。攻佔柏林後,斯大林完全贊成莫洛托夫的好鬥立場。斯大林在5月2日致電外長莫洛托夫說:「嗯,我不得不說,你在這次會議上的表現非常好。」[譯者註:根據莫洛托夫的回憶錄,實際上莫洛托夫在出席舊金山會議路上在船上還曾經要求屬下背誦過列寧關於和平共處的相關文件,說明在出席舊金山會議之前莫洛托夫至少是有緩和的姿態。之所以在會議期間出現了激烈的爭吵,原因有可能就是斯大林的施壓和態度的轉變。因為在莫洛托夫回憶錄中,他到死也是堅持斯大林的看法,即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世界不可調和,時刻準備打大仗,不相信雙方能夠和平共處。]
數日後,美國政府突然中止了依據對蘇租借法案所進行的相關航運。在蘇聯政府看來,這就是政治上的施壓。作為應對,莫洛托夫指示蘇聯駐紐約貿易代表:「停止.......請求美國政府運送援助;美國方面停止運輸只能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這樣,蘇聯政府的真實感情表露無遺。1945年6月,在與杜魯門私人特使哈里·霍普金斯的談話中,斯大林對美國這一「侮辱性且魯莽的「行動表示譴責。在蘇方看來,美國「勒緊韁繩」的原因非常明顯。德國被擊敗後,斯大林認為,美國人會覺得蘇聯就不再有用了。斯大林說的不假,但杜魯門派霍普金斯到蘇聯就雙方爭論問題,即波蘭臨時政府的承認問題及聯合國安理會投票程序問題時,緊張局勢已經得到緩解。6月,美國國務卿愛德華·斯特蒂紐斯在原則上同意了蘇聯參與前義大利殖民地託管的要求。同時,美國就蘇聯要求德國賠償及魯爾區國際化的問題也做出了初步回應,蘇聯領導人為此深受鼓舞[譯者註:即蘇聯要求德國賠償土地、資金以及魯爾區對蘇開放的議題,另外蘇聯要求利比亞的時候,莫洛托夫直接把英國外長氣炸肺了,後者怒吼:IT』S A SHOCK! A SHOCK!]。
但,蘇聯方面的胃口越來越大,美英方面也越來越向不妥協的立場上靠攏。在波茨坦會議上,西方盟國斷然拒絕了蘇聯的德國賠償要求以及魯爾區國際化要求,更是駁回了蘇聯對地中海地區託管和在土耳其海峽建設基地的要求。但蘇聯政府仍就德國佔領區政權相關問題取得了不少成果,在波蘭新邊界以及前納粹歐洲附庸國簽署和約的準備工作等問題上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斯大林還成功阻止了西方監督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選舉的企圖。[譯者註:這一點在戰後西方和蘇聯共同簽署的有關民主的協議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斯大林承認民主,但認為民主有多種形式,而蘇維埃民主則是最高的形式。]
在與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的談話中,莫洛托夫表示西方盟國干涉的失敗「事實上表明了巴爾幹是(蘇聯的)勢力範圍」。因此,波茨坦協議中雙方達到的整體均衡還是令蘇方十分滿意的。[譯者再註:說道季米特洛夫和莫洛托夫,譯者想起了1948年季米特洛夫與革命的好基友--鐵托以及革命的恩怨情仇斯大林的一段恩怨。季米特洛夫曾經表示想要組建一個巴爾幹聯邦,根據後續蘇聯潛伏在南斯拉夫高層的間諜向斯大林的報告,季米特洛夫想要和鐵托組成聯邦,稍後再將匈牙利、羅馬尼亞包括進來,可能後續還想要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鐵托倒是表示的很曖昧,只是表示研究研究,並沒有真心的投入進去,但季米特洛夫卻十分熱心。斯大林聞知後勃然大怒,大喊:為了誰!俺鐵拳給力死!反了他,哎呀么季米特洛夫敢反抗我不曹他⑧!飛過來!!!飛過來!!於是季米特洛夫在動身去蘇聯之前先到了鐵托那裡,鐵托表示你小心點,不行就派副手去吧。季米特洛夫說斯大林好棒好棒的,即使之前他之前罵過我是」誇口的婆娘「。然後季米特洛夫到蘇聯之後就病死在莫斯科了。西方懷疑是斯大林搞得慢性毒殺,其推斷基礎就是季米特洛夫死後他的副手直接被公審弄死。蘇聯反過來就開始大肆攻擊南斯拉夫,鐵托表示我還沒用力呢,你就找上門來了.....]
蘇聯方面的滿意感覺並沒有保持多久。美國決定向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的決定對蘇聯的戰略企圖構成了極大的威脅。這動搖了蘇聯之前對美國的看法,即美國距離遙遠,無法對蘇聯構成直接軍事威脅。同時原子彈還動搖了全球力量平衡,使得優勢的砝碼滑向了美國一邊。最後,原子彈還使得蘇聯在戰後日本佔領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希望幾乎化為泡影,也極大地威脅到了蘇聯獲得遠東領土和戰略要點的預期(即使這一預期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已得到美英蘇的確保)。[譯者註:這一點集中體現在斯大林の北海道の獲得の野望の失敗。之前斯大林曾經寫信給杜魯門表示北海道我要定了,結果原子彈一出來,泡湯了。斯大林怒曰:沒有原子彈,怎麼---種莊稼!]
實際上,美國已開始將蘇聯擠兌出日本地區:杜魯門斷然拒絕蘇聯在北海道接受日本投降的請求,並要求美國在蘇佔千島群島上具有建設基地的權利,還秘密下令美軍攻佔大連港,而根據雅爾塔會議的一攬子決定,蘇方在大連享有特權。毫無疑問地,斯大林自然認為,美國這些行動背後的目的,就是要將蘇聯封鎖在日本之外,並滲透蘇聯在遠東的勢力範圍。
與此同時,美英政府宣示,蘇聯扶植的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政府如不納入親西方的反對黨候選人,將得到不美國和英國的承認。蘇聯政府認為,這一舉動不啻於挑戰蘇聯對西方邊境安全區的控制。加上遠東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和原子彈優勢的支持,這一切構成了美國的新一波攻勢。作為應對,斯大林加速了蘇聯本國的原子彈項目,在東西方談判中繼續示硬。[譯者註:不妨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前幾章中美國方面對冷戰的解讀--蘇聯希望抓住戰後歐洲脆弱的機會讓法國、義大利的共產黨走和平路線奪取政權。這隻能說,雙方希望通過反對黨來顛覆對方控制區的做法幾乎是一樣的,東西方之間意識形態和國家安全的交鋒,不存在誰先動手誰後動手。]
在倫敦外長會議上,斯大林所關注的重點是鞏固蘇聯對巴爾幹的控制,並在日本獲得立足之地。他指示莫洛托夫:」在羅馬尼亞問題上,你要堅持到底,毫不妥協。「他還表示:」支持羅馬尼亞當地的反蘇勢力,絕對不屬於盟國(指蘇聯與西方聯盟關係)關係。「對於美國拒絕考慮蘇聯方面推出的對日控制體制的問題,斯大林稱之為:」及其放肆「,並認為這說明美國人缺少」對盟國最基本的尊重。「[譯者註:說道巴爾幹問題,我們接著說斯大林和鐵托的恩怨,不是有個巴爾幹聯邦么?斯大林就把卡德爾(鐵托副手)召到莫斯科來(其實一開始讓鐵托來鐵托說我不去),逼迫後者在凌晨三點簽字,表示南斯拉夫在外交上與蘇聯商定行事。斯大林還表示:建立聯邦哈?我看俄羅斯聯邦可以和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形成聯邦,烏克蘭可以跟波蘭和羅馬尼亞形成聯邦!這實際上就是在赤裸裸的威脅吞併南斯拉夫。]
使莫洛托夫嚴格按照斯大林的指示,」提醒美國人履行諾言。「,蘇聯對的黎波里地區(註:利比亞的的黎波里)的要求仍遭受了同樣的失敗下場。蘇聯認為,美國正在背棄雅爾塔-波茨坦體系。斯大林在評估美國國務卿伯恩斯就德國非軍事化所提出的計劃時,非常明顯地暴露了他的想法。他認為,美國在這份建議背後藏有如下安排:「首先,將我們的注意力從遠東移開,這樣美國可以將日本改造成日後的小夥伴;其次,讓蘇聯正式承認美國在歐洲事務中能夠與蘇聯分庭抗禮,這樣美國日後與英國結盟後,能夠將歐洲的未來納入到自己的軌道中;第三,將蘇聯和歐洲國家已達成的聯盟協議變成一堆廢紙;最後破壞蘇聯將來有可能與羅馬尼亞、芬蘭等國達成的聯盟協議。」
很顯然,斯大林開始將美國視為歐陸霸權的潛在敵手。作為大戰略家,他意識到,美國如果再歐洲和日本都獲得優勢地位,那就意味著全球力量將發生急劇的轉變。同時,斯大林並不准備從東歐撤軍,換取美國方面的德國非軍事化計劃,況且這個計劃包藏禍心;如果斯大林真的就範,那麼蘇聯最重要的地緣戰略王牌--紅軍在中歐的駐紮就將不復存在。另外,他對這種條約可能產生後果非常警覺---如果美蘇就此達成條約,那麼對蘇聯和東歐衛星國之間建立的雙邊安全機制將產生腐蝕性的作用,因為蘇聯和東歐之間聯盟的前提之一就是防範德國的復仇主義幽靈。面對西方堅決的拒絕,斯大林的策略是,擾亂1945年9月的倫敦外長會議,而不是做出讓步。同時,面對東方陣營內部的發展情況,斯大林不得不精心準備,小心應對,在保持東西方關係和完成地緣政治部署這兩個目標之間走鋼絲。當時,紅軍內部有騷動[譯者註:由於出國作戰,蘇軍看到蘇聯國外的生活,發出了改革呼聲,某些政委甚至這種情況與拿破崙時代後的俄國12月黨人的騷亂做比較。這一點當時蘇聯的小說中也有證明:在布拉格,一位捷克婦女對蘇軍中尉說:先生,這櫻桃樹和鐵皮房子,想必是您在家鄉從未看到過的吧?中尉答曰:是的,女士,既然這房子是鐵的,那它就是鐵的。],犯罪浪潮席捲城鎮中心[譯者註:參見蘇軍戰後暴行--這是確實存在的。當年蘇聯詩人、記者艾倫堡曾經公開號召:以牙還牙,以血還血---這與蘇軍戰後人員構成有關係,也與俄國民族恣睢必報的民族性格有關係。],工人和農民疲於戰爭,希望蘇聯政府的要求和指標不再那麼嚴苛;[譯者註:這是蘇聯戰後出現的危機。蘇聯戰後由於勞動力減少,農業破壞,每個人的生產指標也就隨之提高;另外,斯大林戰後不思改革自己高度集中的體質,在原波蘭東部地區和波羅的海三國地區推行農業集體化,農民中也流傳著應該改革了的聲音,但斯大林派出的指標並沒有降低。特別是在烏克蘭,當時赫魯曉夫為了解釋烏克蘭無法完成聯盟中央下達的冬小麥(青小麥?)的指標,特別寫信給斯大林解釋,斯大林大怒,說:赫魯曉夫這個人靠不住!於是赫魯曉夫被調離烏克蘭。說句題外話,可能當時赫魯曉夫已經有被斯大林搞掉的危機了,這也是為什麼後續流傳赫魯曉夫聯合貝利亞等人害死斯大林的謠傳。]甚至是斯大林的下屬,由於在戰爭期間獲得了更大的權利,也顯示出更多的獨立性。但在斯大林眼中,蘇聯需要全國動員起來,投入到浩大的經濟重建和軍事基地重建事業中。外部威脅需要蘇聯人民遵守紀律,做出犧牲,反過來也證明了蘇聯動員的必要性和正當性,隨著西方不斷加大的阻礙力度,這個威脅也是令人信服的。
到1945年秋天,蘇聯的宣傳機器開始向人民強調西方的「資本主義包圍」和「反革命傾向」。[譯者註:即階級鬥爭激化論和國外包圍蘇聯論。]11月,斯大林嚴厲斥責莫洛托夫放鬆對外國記者的審查,並召集政治局同志們,要求他們「對向國外奴顏婢膝進行武裝到牙齒的鬥爭「[譯者註:這不僅僅是國際政治上的事情,實際上也牽涉到斯大林對莫洛托夫的懷疑和摒棄--斯大林到後期準備清洗莫洛托夫和伏羅希洛夫了,他誰都不相信。實際上到最後他也沒說明白到底繼承者是誰,搞得他逝世後馬林諾夫和赫魯曉夫等人還要靠競爭上崗。還有莫須有的」克林姆林宮醫生案件「--質控外國間諜控制了領導人的醫生團隊然後開始以這個做借口進行清洗,莫洛托夫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搞下台的。另外說一下,莫洛托夫的老婆都被斯大林抓起來了,理由是」破壞蘇聯婦女的化妝品生產........「。再另外說一下,到後期莫洛托夫在開會的時候估計反正自己也要完蛋了,竟然當著斯大林的面替自己做辯護。]為充分傳達自己的」御旨「,斯大林當著政治局成員的面精心策划了一場針對莫洛托夫的侮辱play,批評他的」自由主義「和」對英美鬼畜的讓步「。對蘇聯頂層官員來說,這一信息算是再清晰不過了:與西方盟國交好的歲月已經過去了,現在反西方的強硬姿態才是當務之急。可是斯大林仍然為自己打開了一扇窗。在中國,斯大林避免與美軍發生直接衝突;他稍後從中國東北撤出了蘇聯軍隊。1945年,紅軍離開了捷克斯洛伐克,這讓杜魯門大吃一斤。蘇聯宣傳將倫敦外長會議的成果稱之為暫時性的挫敗。很明晰拿地,斯大林將倫敦會議看做是試探性的行動,還想裝作有力的樣子與西方調價還價,限制過分自信的西方盟國。
保加利亞國內親蘇勢力的勝利和南斯拉夫議會選舉的成功,乃至於伯恩斯舉行三大國外長會議的舉動似乎說明,斯大林策略奏效了。至少在斯大林眼裡,這算是成功。他在莫斯科會議前夕對政治局同志們說:」我們在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獲得了鬥爭的勝利.....很明顯地,在與英美打交道時,如果我們面對對方的恐嚇和背叛不定時慌了陣腳,那肯定得不到什麼真正的結果。要有所斬獲,就必需用堅韌不拔的政策武裝自己。「
蘇聯政府認為,莫斯科會議的成果非常自豪。莫洛托夫在向同事下達的的通知中總結道:」在本次會議中,我們就一攬子重要的歐洲和遠東問題做出了決定,並繼續發展了三大國在戰爭期間培育出的良好合作關係。」可以說,蘇聯政府方面仍然對與西方達成協議抱有希望。[譯者註:到現在為止,即過渡期,實際上斯大林仍然允許東歐各國』走自己的道路』,並沒有將整個蘇聯的斯大林主義制度強加給東歐各國,即使打壓東歐各國中的反對黨,仍然允許他們存在。這一時期是東歐的』人民民主』時期。但隨著冷戰的激化,即馬歇爾計劃和蘇南交惡、西歐共產黨失敗等一連串事件的刺激,斯大林很快就叫停了東歐的改革,開始實行斯大林化。]
推薦閱讀:
※15.亞歷山大大帝
※讀荀子 見真知(一)
※趣說西班牙歷史(六)
※舊影瑣憶·元首的最後身影
※月旦評,不就是古代的快樂男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