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最遠的距離,就是審美的差異

這幾年特流行一個詞:三觀不合。無論交朋友,談戀愛還是結婚,如果三觀不合,基本上的結局就兩個:分手或者痛苦。

但最近我發現,三觀不合其實那都是第二步,審美不同才真的要人命。

你說要去學瑜伽,他會說買個墊子回家練不就行了;

你說新開了個餐廳咱們去嘗嘗,他會說外面吃都是地溝油,賺多少錢這麼浪費;

看個電影你想和他探討一下走心的部分,他會來個這個片子也太悶了 ……

就像我說大海很漂亮,你卻說淹死過很多人。

你倆都沒錯,但是,品味不同,怎麼可能get能打動對方的,或感動、或激情、或歡樂的點?

審美,是一個人經歷的總和。審美不同,就直接反映了你們對彼此的背景、文化、教養、經歷的不理解。接不住彼此拋出來的梗,這個日子還怎麼過。

我有個朋友嵐,特別喜歡聽槍花樂隊的歌。因為這個樂隊陪伴了她浴血奮戰的整個高三,最後讓她考上了個特別好的大學。她曾告我,每次聽槍花,就想起來當年那個執著努力的自己。那段時光的她,最讓她喜歡了。

可她男友,卻完全理解不了她一聽槍花就熱淚盈眶的感覺。甚至男友覺得,搖滾太吵,太亂,而且沒什麼旋律,聽著讓人太煩躁了。

嵐說,每次他這麼解嗨,搞得我現在都找不到生活中能讓我激動的點。

所以我說,審美不同比三觀不合更麻煩。

畢竟,一個人最不能背叛的就是自己的審美,

因為你沒辦法背叛自己。

我畢業進第一家公司時,和幾個應屆畢業姑娘一同入職,大家剛來這座大城市,私下也經常串門。有個周末大家拎著水果和熟食,相約去湖北女同事的住處里吃飯,那時我們還沒轉正,拿到手的工資不多,租的房子條件也有限。

湖北姑娘自己租了一間握手樓的單間,街區環境談不上好,但我上樓到她家的時候,被她的用心和審美招待得很爽。她的房間傢具不多,但整潔清爽,飯桌上放著一個插著百合的素雅花瓶,床上鋪著好看的棉質床單,房裡唯一一個能看風景的窗戶,掛著隨風輕擺的白紗簾。

當時有個同事W問她是不是因為我們要來做客才收拾得這麼好,湖北妹子說不是,她住進來後把攢下的工資,換掉原先很醜的銀色遮光窗帘,瓶子里的鮮花枯萎了就再買一兩支續杯。

W說咱們試用期的工資不高,要是她肯定會把這些錢買吃的,湖北妹子笑著說,我買花買簾的快樂,和你買吃的是一樣的。

我當時不太懂,但後來我讀到了日本女作家森茉莉的《奢侈貧窮》一書。森茉莉人生和作品一樣傳奇,年輕時兩次婚變,晚年清苦,從名門千金淪為廉價公寓的房客。她幾乎赤貧,卻打心眼裡堅持審美,把廉價公寓用心地裝點成「位於義大利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給少女用的房間」。

哪怕收入微薄,也要挪出一星半點來布置房間;回家後,沒有植物的生氣勃勃做點綴,一切家居用品都是湊合買的,這壓根就不是生活該有的樣子。

有句話說的好,

房子也許是租來的,可生活不是。

堅持審美,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有一種英雄主義,是看透生活還熱愛生活。而美,就是黯淡生活的那束光,是我們愛上生活的理由。

審美是人和人之間的感覺,人們通過審美來溝通交流,簡直又快又准。

我一個在設計公司上班的女友前段時間去面試了個職位。最後一關是部門領導直面,很多人都是莫名其妙地死在這一關上。這關說白了,比的就是和領導的眼緣匹配程度。

她那天壓力有點大,前兩個問題她答得有點亂,心裡正大呼完蛋的時候,領導問她的愛好,她說了書法,領導眼前一亮,兩人聊到喜歡的書法家黃庭堅。

女友說從黃庭堅的書法中看出,只有長期的磨練功夫和心性修養,才能達到其線條精、氣、神合而為一的超邁境界,領導在對面點頭如搗蒜,一種「只有你懂」的默契感成為面試必殺技。

最後只有兩個人應聘成功,其中一個就是女友。

千萬別小看「眼緣」的重要性,這是一個人的品味和審美,是你知識累積和認知態度的體現,是你和別人接觸時的第一語言,它透露了自己的喜好和經歷,身份和眼界。

審美互通的人,感覺也會互通,所以有緣人才會一見如故。

有個姐姐說,她如今的生活感覺無比乏味,是從她的老公每天癱在沙發上日益發胖,不注重體面,在她對面毫不顧忌地剔牙的那一天開始的。

而姐姐就算在家裡,也會把自己打扮漂亮面對他。那一刻她就知道,從此在他心裡,生活與他無關了。她再多的努力,都不會有人來欣賞生活之美,他,她,和生活,割裂開來;而不是他們生活在一起。

一個人的審美,傳遞出來的信息,絕對不是簡單的好不好看,而是TA對這個世界的感覺,對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是整個人生畫風和調性。

美,是上層建築,是需要點著腳尖才能夠著的東西。我們用自己的審美作為標準底線,去尋找那些契合的人,其實尋找的就是一種向上的力量。如果面對的是一個沒有審美的人,我們該如何面對無趣平淡的未來?

木心曾說過,「無審美力者必無趣。」不懂美的人,他的無趣大概在於,他不懂對生活、對別人、對自己的愛吧。

我相信一個發現美、熱愛美的人,是個感受過溫暖的人;而一個傳遞美、創造美的人,是個有愛並被愛的人。

幾年前我去深圳音樂廳看演出,當晚是德國的兩位音樂家來演奏,一位拉大提琴,另一位彈鋼琴。

那天最震撼我的是坐在我旁邊的一個女孩,聽了半個多小時後開始哭起來,她的同伴一邊給她翻出紙巾,一邊問她怎麼了。

在哭的女孩慢慢克制住了抽泣,聲音里還有停頓感,她說聽著剛剛輕快的歌曲,想到她爸爸小時候帶她去玩,心裡很懷念那段時光。後來當我自己在聽某段音樂時心裡感到愉悅,心裡想起童年往事,我才反映過來,所有的音樂都是在講人的故事,就算語言和國籍不同,我們也有共情的感受。

演奏家用音樂來傳遞溫暖,收到這種溫暖感覺的人,以前也被溫暖過。

蔣勛的書里有個故事:蔣勛某次去拜訪一戶家境貧寒的家庭,這戶人家的家裡幾乎沒有什麼值錢的傢具和器具,但過了一會,蔣勛就發現了這個家庭活得很美。

「丈夫的衣服雖然陳舊,但補丁上有妻子細細的針腳。孩子看的黑白電視,偶爾有雪花閃現時,父親就用大手拍拍,然後奇蹟般變好,在這個家裡,物質財富並不多,但是每個人都參與了創造,都在這個家中投入了感情」。

這種付出和創作,是通過美來傳遞愛與被愛。

家人之間如果沒有發自肺腑的關心,回到家後感受不到親情的美;朋友之間如果沒有支持和分寸,相處時很難感受到友情的美;情侶沒有相互包容和信任,在一起時感受不到愛情的美。

森茉莉之所以再窮也要把自己寵成公主,想必也是因為她小時候她爸爸把她寵成公主過,給了她無與倫比的愛吧。

有句話叫「美則美矣,毫無靈魂」,但我更覺得,真正的美,就是靈魂。審美,是每個人對這個世界的貢獻,是對他人最大的善意,對生活最基本的敬意。童慶炳先生說過:審美像節日一樣,是生活里不可缺少的東西。因為沒有審美,無從感知——從此再好的世界,也與我們無關。

美學上有個重要原則,叫「他人原則」。木心有首詩叫《知與愛》,便是他人原則的代表:

「我願他人活在我身上,

我願自己活在他人身上,

這是『知』。

我曾經活在他人身上,

他人曾經活在我身上,

這是『愛』。」

何為美?

就是找回人與人之間的感覺吶。

推薦閱讀:

男人如果毫無徵兆的突然硬了 該如何掩蓋?
如何禮貌地回應飛機上空乘的打招呼?
怎麼和妹子聊天顯得不太尷尬?
怎麼找更多話題……?

總是見光死怎麼辦???

TAG:审美 | 文化差异 | 人际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