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人和東北人設計的建築有啥不同?
這是JKMM另一個翻新項目,也是翻新阿爾托設計的圖書館,其中某些手法跟阿爾託大學的 new learning center有些類似,顏色和空間布局十分有JKMM的風格。
基地上的舊圖書館是芬蘭建築大師阿爾托在1965年設計建成的,位於市中心的一片綠地上。作為阿爾托圖書館系列的代表作,這座圖書館作為小鎮的首席圖書館長達四十年。但是隨著城市的擴張和人民生活模式的變革,舊圖書館已經滿足不了民眾的日常使用需求了。
當地政府便發起了一個競賽,要求在原有建築旁新建兩棟建築,並且能跟原有的建築融合成一個功能複合體。最後拔得頭籌的便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名為「幸運草」的方案。(Sein?joki City Library)
場地的文脈是新設計的一個關鍵的切入點,想要讓新老建築產生對話,需要的不僅僅是尊重原有建築,更需要大刀闊斧地改進。阿爾托原有的設計作為現代建築的一個典範,更需要翻新後的作品帶著一樣的精神。而這也成了最大的難題之一,就像JKMM公司所說的:「我們既要延續阿爾托建築的獨特風格,又要全力避免模仿和過多的借鑒。」換句話講,就是要創造一個靈活多變、適應性強的公共空間。
把新建築分成三個具有雕塑感的體量是為了適應場地的尺度,這樣一來建築就與場地產生了關聯,而我們也能欣賞各個角度形體感。
另一方面來說,新建築也謹慎地與基地邊界和周圍的建築材料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因為被放置在了場地正中央,它好像從公園裡生長出的建築。建築表面的暗銅色將自己從周邊的阿爾托建築包圍中跳脫出來來,這種對比也將新舊建築區分開來。
金屬光澤的銅質覆層讓建築的表皮變得獨特而富有活力。
室內設計的核心是中心的閱讀平台,它既可以作為活動的場地,又可以作為休閑區隨意休息,還能把大家引導至地下的展區,再經過一個地下連廊,到達老圖書館內部。
階梯場地的兩條外輪廓突出了設計了兩個主題,一是開放的交流空間,二是新老建築的連結。
這樣一個緩慢下降的多空間交錯手法為的是給到訪者一個沒有視線障礙的通透體驗。
形態各異的室內空間穿插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開放的平面看似隨意,然而開窗確是早已被設計者們設定好的。高度最高的主廳視線朝向了地標:Lakeuden Risti教堂的鐘樓和扇葉外形的老圖書館。透過主入口的方向的幕牆,參觀者的視線可以越過劇院看見中心廣場的風景。
結構方面,現澆混凝土結構造就了雕塑感的體量。內部無視線阻礙的全景式空間也藉由類似橋樑結構的長跨梁而實現了。現澆混凝土刻意營造了粗糙的表面,運用了凹凸不平的模具,使得澆築之後形成了表面未完工的假象。
建築在維修技術方面也有所處理,拱形的天花板和其他室內表面不需要任何機械設備來維護。
在設計過程中,可持續發展也是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高質量建材往往代表了建築超長的生命周期。緊湊的建築外形,較高的外牆絕熱值以及具有熱恢復作用的通風系統保證了建築的高能效值。
為了減少製冷需求,大的開窗都是北向,這大大減少了日照帶來的熱負荷。
我們傳統的建築學設計中,老師總會告訴你要避免「銳角空間」的出現,因為這會給使用者帶來壓迫感等不舒服的感覺。但是北歐的設計中我們國人所不歡迎的設計手法卻經常出現,甚至好好的四邊形場地也會被分成兩個三角形區域。這樣差異性的認知使筆者不禁在想,「銳角空間』的缺點真的那麼不可饒恕嗎?還是我們太過執著於所謂的傳統了?
好比上圖中紅色圓圈處的處理,如果放在國內的設計課上一定會被老師指出說這是建築師不應有的錯誤(甚至更難聽的形容哦~)。如此尖銳的牆把尖角面向了公共區,這在我們以往的經驗中一定會讓使用者感到不適。但是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下圖實際的效果,是不是完全沒有想像中「咄咄逼人」?因為牆角和樓梯的融合,是我們的視線並沒有放在牆體上,而是樓梯所營造的高差吸引了我們的視線。再加上遠處落地窗的風景和頭上一覽無餘的二樓自習室,這樣一個本應十分「搶戲」的牆體變得幾乎沒有存在感。
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關注公眾號「北歐建築詩」,這裡是北歐留學旅遊的小窗口,會不定期推送留學相關文章,以及歐洲遊記和有趣的建築評論。
http://weixin.qq.com/r/WTiOlqrE2Penre71921L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建築史上有哪些奇詭的建築?
※建築愛好者旅遊攻略——天津
※拼貼表現|教你一個二十分鐘急速出效果圖的技法!
※宜家的小房子沒有無印良品的高大上,卻幫助了數以萬計的難民們
※《零基礎學建築設計》第一期課程上篇作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