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大燜鍋:AEJ印尼經驗:教育普及的政治經濟學
圖片來源:https://www.thesun.co.uk
Close This Christmas...
論文鏈接:The Local Political Economy Effects of School Construction in Indonesia
這是論文大燜鍋的一篇推送
過去幾十年,許多發展中國家致力於提高國民教育素養,改善國民入學率。同時,學界也湧現出了大量探討教育變革與勞動生產率和經濟增長的論文。一個較少受到關注的切入點則是國民教育的政治經濟學效應,特別是教育普及與官員質量和基層治理效率的關係。學者Monica Martinez-Bravo的論文「The Local Political Economy Effects of School Construction in Indonesia」發表於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她藉助70年代印尼的一個全國學校基建項目,利用雙重差分方法揭示了教育普及對基層治理及公共物品分配效率的影響。她採用的資料庫是目前全球同類研究中最大的資料庫之一,涵蓋了印尼爪哇島近萬個村莊在過去三十年來的政治經濟數據。
對於作者要研究的因果鏈條——教育水平通過官員素質來影響公共物品分配效率,一個核心的挑戰則是如何識別我們想要的效應,因為教育水平還有可能通過直接影響勞動力素質來影響公共物品分配效率,如何將這種「噪音」分離出去?作者利用雙重差分法做出了嘗試。首先,作者將印尼政府70年代開展的全國學校基建項目視作外生因素。由此,青年一代的教育水平開始得到改善。1992年,這批青年的年齡滿足了競選村鎮首領的最低要求。作者認為,新青年們如果當選,其教育素質將會幫助改善政府的工作效率。然而,村鎮首領為何重要?這批青年又是如何進入官員系統的呢?
問題的答案與印尼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的政治制度背景息息相關。60年代中期,蘇哈托將軍在印尼全國建立了「新秩序」,啟動了印尼村鎮政治秩序的轉型。1979年,「新秩序」推行的法律帶來了印尼全國整齊劃一的村鎮政府結構,這一制度強烈傾向於基層權力向村鎮首領集中,因而村鎮首領的教育素質對基層治理至關重要。此外,村民政治參與主要體現在八年一次的首領選舉投票中,且由於早期諸多變故,這些由村鎮自行開展的選舉節拍並不同步,較好地滿足了隨機化的要求。因此,理論上這批新青年在1992年就可以競選村鎮首領,但受制於選舉周期,他們所在的村鎮最晚可能在2000年才舉行選舉——即:在那些村鎮,官員素質和政府效率在2000年才得到改善。
1992至2000年的良好外生條件便於作者提出具體的雙重差分模型,由此作者不僅可以比較村鎮在舉辦1992年後首場選舉的前與後的差別,還可以比較已選舉的村鎮與未選舉的村鎮的差別。除了必要的虛擬變數,作者加入了前文提到的早期學校基建項目投入力度的變數,並以3類公共物品提供的效率作為因變數。作者的基本結論是,在新青年參與競選之後,公共物品分配效率得到了顯著改善;該村鎮早期學校基建投入越多,這一效應越明顯。作者還探索了村鎮的異質性影響,發現潛在需求越大的村鎮,公共物品分配效率改善也越顯著。
此後,作者運用安慰劑檢驗來驗證雙重差分方法的基本假定——平行趨勢假定。另外,作者補充了豐富的回歸結果,排除了大量因素如人口素質變動、政治運動、金融危機和同期其他公共基建項目的干擾。種種結果顯示,70年代的學校基建項目帶來了青年一代人口素質的提升,而當這批新青年參與村鎮首領競選並越來越多地當選時,官員素質就得以提升,從而使政府分配公共物品的效率得到改善。在全文的最後,作者探索了官員素質影響公共物品分配效率的機制。她提出了多種假設,如高素質的首領更能獲得上級資金、更能改善政府支出結構、更有效率地使用資金等,並對這些假設進行了一一檢驗。
廣受歡迎的知乎專欄「論文大燜鍋」每日推送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及自然科學期刊最新內容。本帳號由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陳碩教授及其團隊負責。歡迎媒體及學界與我們展開內容合作,聯繫郵箱paperexpress@sina.cn。
推薦閱讀:
※「寬鬆一代」是什麼?
※為什麼一些人讀書的時候會自動略過好句子 直接到主線句子?
※知乎Live:學習一首新曲子的9個切入點
※一個想法:眾籌一份「反校園欺凌指南」
※當父母的房子被兒子賣掉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