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攜程搭售風波背後,是互聯網免費模式的陷阱?
國慶長假期間,OTA平台機票搭售風波在經過大半年發酵後,被演員韓雪的一條微博給推向高潮。攜程隨即對產品進行整改。新的機票預訂通道被區分為極速預訂和普通預訂,普通預訂沒有默認勾選,但用戶要觀看5秒的廣告。
我看到有人在朋友圈說,攜程難用,已卸載,轉投去哪兒——有些諷刺,因為去哪兒已是攜程投資的一家公司。
事實上,「搭售」,是整個OTA行業的普遍現象,此前,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對15家知名機票銷售平台進行的評測表明,攜程、藝龍、同程、途牛、美團、驢媽媽、飛豬等多家主流平台均存在搭售現象。
由於經常出差旅行,我也是攜程和去哪兒的重度用戶,去年我就發現了攜程和去哪兒都存在默認勾選附加增值產品的行為,多次向兩家公司的朋友反饋,得到的回復是:默認勾選內容可以取消,我們這樣做有難言之隱。難言之隱是什麼?今天已經被媒體曝光了,就是銷售機票,沒有利潤甚至是虧損的。
為什麼機票代理生意不好做了?
表面上看,是因為發改委的一個宏觀調控導致。2015年,發改委要求各航空公司「提直降代」,即提高直銷比例,降低代理費用的支出。但深層次看,即便沒有這樣調控,互聯網也在不斷提升航空公司的直銷能力,每家航空公司都有自己的App或者公眾號,代理環節只會越來越不重要,砍掉代理費用,航空公司利潤率就可以得到顯著提升,因此,即便不受發改委管理的國際航空公司,也在採取直銷為主、代理為輔的銷售模式,這也是每一個銷售產品和服務的品牌的選擇。
重視直銷、不依賴代理,航空公司給機票代理商的售前、售後返現陸續被取消。去年7月開始,航空公司給機票代理商的代理費用變為固定數額,一張經濟艙機票的大約只有10塊錢。但行業銷售一張機票的成本在13~16元不等(主要是平台運營、售後服務等等人工和技術成本),代理費用根本無法cover成本,因此代理就會陷入「賣得越多、虧得越多」的泥潭。
過去機票代理傭金高,不少代理商還可以賺「差價」,自然能夠容納下許多代理商,OTA平台讓機票價格透明化,賺差價幾無可能;航空公司又將代理費用降到冰點,傭金收入入不敷出,許多主攻機票的中小代理商早已關門大吉了,活下來的都是較早轉型,向旅遊、景點、酒店、簽證等業務延伸擴展的旅行社。
OTA平台規模大,受到的影響也大,比如攜程,曾經依賴機票傭金收入,2010年一季度機票預訂業務傭金收入佔比高達42.3%,幾年下來這部分收入基本沒了,所以才有了開篇提到的那一幕。
OTA機票平台的羊毛要出在誰身上?
機票代理費太少,怎麼辦?OTA平台們可以說是煞費苦心,但幾年來還是沒有回答一個問題:羊毛究竟應該出在誰身上?
互聯網公司們第一個想到的答案自然是:羊毛出在豬身上,面向用戶是一定要免費的,然後再通過後向模式賺錢,這也是互聯網的基礎商業模式。
比如去哪兒2015年推出了類似於「滴滴」搶單的預約出票系統,看上去是要形成類似於淘寶的商家競爭機制,進而形成廣告等營收模式。然而,此舉一出便遭觸。
這樣做根本無法破局,因為代理商們本來就入不敷出,想要從第三方線上線下中小代理商身上分錢,是不可能的。航空公司向少數集團高度集中,互聯網平台根本沒有話語權,讓他們恢復高傭金模式,將吃進去的肉吐出來,除非政府調控否則根本沒有可能。
第二種探索是在用戶預訂機票環節免費,再通過關聯業務盈利。
這是線下代理商轉型的主要方式,攜程們都不只做機票,而是衍伸出酒店、旅遊、出行等等一站式旅遊服務,甚至探索金融等等周邊新業務,部分業務如酒店因為供應端分散,具有較強的平台效應進而形成盈利能力,二季度給攜程帶來了近三分之一的收入。看上去不賺錢的機票業務可以成為流量入口,因為它是用戶旅程中的起始環節。然而,非機票業務的收入增長,無法抵消機票業務的損失,所以各大OTA平台都在強化交叉銷售,哪怕他們明知道這會降低用戶體驗,也要硬著頭皮做。
然而,過度強化交叉銷售,大幅降低用戶體驗,又遭致輿論譴責和用戶抵觸,OTA平台們怎麼辦?交叉銷售本身是合理的,只要搭售的商品有價值,且給用戶自由選擇空間,自然將會被繼續推行。我們看到攜程的整改,搭售還有,如果用戶要便捷的購票就要觀看廣告,希望通過廣告收入來彌補弱化搭售後的損失,但機票預訂環節廣告位展示次數有限,所產生的收入將是杯水車薪。那麼,OTA平台們究竟應該怎麼辦?
服務費將成為OTA平台的標配
既然種種探索都不能解決機票傭金大幅下滑的問題,那麼,OTA機票平台最終可能還是要「羊毛出在羊身上」,直接向用戶收取服務費。
「你要更好的服務,沒有搭售、沒有廣告,那就請交錢。」這個邏輯不難理解,視頻網站的會員、京東的Plus會員、音樂播放器的會員,都是這樣的思路。「用戶是爺,但交錢的才是大爺」,比如視頻會員就不用看廣告還能看更清晰的版本;再比如京東Plus會員,用戶可以享受更多優惠,還有更高的免運費許可權,更好的售後服務。
事實上,在機票預訂行業,服務費也不是一個陌生辭彙。比如2010年3月,一直想要取消代理費的法荷航空就發出了通知:從2010年4月1日法荷航實行零代理費,並要求代理人未來根據不同情況,每張機票向消費者徵收50~700元的服務費。航空公司讓代理商去找用戶收錢,當時,代理商都是不答應的,攜程、藝龍、國旅總社、中青旅、中航服等代理商馬上站出來聯合抵制和抗議。不答應的原因是,他們知道找用戶,收不上來這筆錢,尤其是習慣於免費的中國用戶。
當然,今天情況已有所改變。2016年,愛奇藝、優酷土豆、騰訊視頻付費會員數量均突破了2000萬,QQ音樂付費用戶突破1000萬,中國用戶對於「付費獲取互聯網服務」這件事情,接受度變得比過去更高了,這也可算是當下流行的「消費升級」的一個縮影。如果說視頻和音樂還與版權保護環境肅清有關係,那麼,京東Plus會員的普及就表明,中國用戶對於優質服務付費的意願同樣不缺——在京東雙11啟動會上,京東高層宣布Plus會員明年突破1000萬,國外Amazon Prime會員做得更好,今年7月其在美國的會員數量達到8500萬,大概每4個美國人就有1個Amazon 會員。
在搭售風波後,攜程董事長梁建章在朋友圈內表示:「開放收取服務費之前,攜程將堅持免費提供便捷的』無搭售』機票的預訂服務。」,言外之意,攜程將會開放收取服務費。
不過,怎麼收?如果攜程一夜之間全面收取服務費,用戶一定會轉投對手平台,這就是OTA行業的囚徒困境——理論上來說,收費對大家都有好處;長遠來看,也必須收費,但誰先邁出這步誰就是出頭鳥。OTA平台們有沒有可能坐下來談談?可能性不大,大家各懷心思,且這也構成操縱市場之嫌。政府部門是否會介入,一紙令下讓服務費成為機票預訂的標配,恐怕這也是小概率事件。
我想,最可能的方案,還是學習京東、亞馬遜,從部分用戶先收起。比如去哪兒就已推出「旅行家」會員服務,用戶加入後就有更多特權,大抵就是這樣的探索,值得攜程們借鑒。
為什麼說互聯網免費模式是陷阱?
曾經,互聯網「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商業邏輯,讓傳統行業找不著北,周鴻禕憑藉免費模式「顛覆」瑞星們更是成為活生生的案例。「免費」成了互聯網企業的生存哲學,周鴻禕也成了免費模式的鼓吹者,甚至做硬體,都要免費——曾宣稱要推出免費的手機,在手機之前,隨身WiFi已變相免費。
然而,從OTA平台的搭售風波來看,「免費」模式在今天,可能是一個思維陷阱。免費理論的提出者,《免費》一書,同時也是《長尾》《創客》的作者安德森當時的說法是:
「「免費」並不是一種左口袋出、右口袋進的營銷策略,而是一種把貨物和服務的成本壓低到零的新型卓越能力。在上世紀「免費」是一種強有力的推銷手段,而在21世紀它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
就是說,免費的基礎是「成本壓低到零」,周鴻禕對此的解釋是:
「軟體的價格會不可避免地趨零化,這種趨勢正在催生一個巨量的新經濟,在這種新經濟中基本的定價就是零。」
360安全軟體可以免費,是因為它的成本隨著用戶量的暴增,以及瀏覽器+搜索的「三級火箭」模式的出現,被成功分攤掉。事實上,所有互聯網服務或軟體可以免費的前提都是,海量用戶形成的後向商業模式可以分攤成本,在社交、搜索、資訊、工具等領域,這個模式可以奏效,然而到了視頻、音樂等高成本市場,免費模式就走不通了,愛奇藝即將赴美IPO也是通過會員等模式解決了這個矛盾。至於說智能硬體的免費,因為硬體的高成本,目前還沒有一家走通。
再看攜程、京東這樣的服務行業,不論是訂機票、還是送快遞,成本與用戶增長反而是正相關的,不會有分攤效應,如果一直免費,就意味著業務越多,虧損越多。事實上,周鴻禕在去年對自己一直鼓吹的免費模式也有所反思,其指出: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盲目追求免費,很大一部分企業投入的成本是隨著服務用戶的多少,是成比例增加。也就是說隨著用戶越來越多,整個的成本越來越高,這樣就導致無論你通過什麼樣的增值服務,都無法覆蓋你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免費模式就不存在。」
OTA平台,就是周鴻禕所言的「很大一部分企業」的一部分。但有「盲目免費」問題的絕對不止OTA平台,比如地圖應用,百度和高德耗費大量資金去維護數據,眼下卻沒有健康的盈利模式,靠的是母公司的戰略支持;再比如外賣平台,曾經不只是免費還有補貼,同樣是在虧損運營。
長期來看,「免費」不只是對企業本身存在著走不通的風險,對用戶和行業也有傷害,比如資訊客戶端都免費,但內容卻存在低質化等問題,這也給不少媒體留下了做付費內容的機會。既然如此,我們何不換一個思維?互聯網公司不再崇尚免費模式,而是逐步採取收費模式,做好服務、內容和產品,讓互聯網回歸用戶體驗本身——至少視頻、音樂、文學、電商等行業已經在這樣做了。
推薦閱讀:
※攜程坑爹還是消費者矯情?危機公關應該示強還是示弱?
※攜程版《清明上河圖》火了,現在的廣告都開始追求長度了嗎?
※韓雪炮轟攜程:看清楚再走
※雜談類--再見,攜程;再見,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