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句話你到底信不信?

1

2017高考, 10歲女童張易文被商丘工學院專科錄取。

她4歲開始在父親開辦的私塾讀書、2016年首次高考失利、2017年圓夢大學。

對於別的孩子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她的父親表示:教育就是「早快好省」,我改變不了現狀,只能改變自己的子女。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期待,我們也總希望孩子能比現在更好一點、比別的孩子更快一點。

然而,贏的更早、更快是孩子想要的嗎?又能給他更好的人生嗎?

英國曾經有一檔名為《天才兒童》的真人秀,參賽的20個孩子都是父母引以為傲的「小天才」。

但面對稀奇古怪的問題和激烈的角逐,孩子們都壓力山大。熟記倫敦地鐵站的名字、拼出平常人根本看不懂的複雜化學名稱、隨機背出兩組啤酒品牌順序……要是一不小心出了錯,父母們不滿意的臉色就會讓孩子們倍感壓力。

有個孩子因為背不出第64張啤酒品牌挑戰失敗,父親當場就開始呵斥他:「也許你沒有我們認為的那麼聰明。」當孩子在鏡頭前因為心理壓力太大崩潰痛哭的時候,父母們卻只在一味批評他沒有達成目標。

可這些孩子長大後都去哪了呢?又都成功了嗎?

美國一所大學一項歷時30年的對天才兒童的追蹤研究發現:一個孩子能否成功,並不僅僅取決於知識和智商。他的心智和情感需要在合適的階段慢慢長大,即便是「天才兒童」,也經不起過分的「揠苗助長」。

2

對待孩子成長的態度,取決於你認為孩子的人生,是「長跑」?還是「短跑」?

兩者的答案,是不一樣的。

如果將人生的終點設在生命的盡頭,那麼,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式的長跑。認為人生是長跑的父母,會用平和的心態鼓勵孩子:「孩子,你慢慢來。」

如果將人生的終點設在高考,那麼,人生就像一場100米的短跑。認為人生是短跑的父母,會用焦慮的心情催促孩子:「孩子,你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3

生活中,有許多父母,不僅要求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甚至還要求孩子「搶跑」。還未上學,就要學拼音、學漢字、學英語、學數學……原本應該天真爛漫的孩子,過早地被超負荷的「搶跑」壓得喘不過氣來。

但孔子早就說過:「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但我們總是不知不覺在犯這樣的錯。

記得大女兒讀小學二年級、小女兒還在讀幼兒園中班時,我給大女兒報了一個周六的硬筆書法興趣班。想想小女兒在家也沒事,就讓她跟著姐姐一起學。

結果,有一次我去興趣班接她們時,看到小女兒一臉無奈地在一個個「品」字格里寫字,歪著腦袋、斜著身子、握筆姿勢也顯然不對……

因為她尚未識字,也不知道字的筆畫順序,只好將寫字當畫畫,完全不按筆畫順序,依樣畫葫蘆而已。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讓手部肌肉尚未發育完全的幼兒園小朋友,過早地練硬筆書法只會有害無益-害她形成了錯誤的寫字姿勢,害她形成了錯誤的握筆習慣,害她對練書法這件事再也沒有無趣……

於是,我停止了小女兒的課程。那一刻,她特別開心,摟著我的脖子說:「媽媽,我再也不用擔心星期六了。」

4

又比如,大女兒上幼兒園時,老師讓她們做10以內的加法。放學時,別的小朋友都做完回家了。只有她還在教室里掰手指頭,為算不出答案而急得哭鼻子。

那段時間,我特別擔心,幼兒園裡就跟不上其他小朋友了,那讀小學了咋辦?

於是,女兒每晚本可以畫畫、看繪本、搭積木的時間,被我強制要求做數學題,但依然錯誤百出,讓我抓狂。

但上了小學一年級後,女兒忽然開竅了。有一天,她舉著一張滿意的數學考試卷,對我說:「媽媽,我現在覺得數學很簡單呢!」

5

在我兩個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我漸漸明白,孩子的成長自有其內在規律。

幼兒園階段,孩子們喜歡在大自然中玩耍,看一群螞蟻如何搬家,看一條蚯蚓如何在泥土裡鑽進鑽出,看一陣秋風如何將樹葉吹下,看一片白雲如何變幻出各種形狀,看一群大雁如何排成人字形飛向遠方……

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讓他們做數學加減法,因為孩子的抽象思維還沒發展到一定程度,問她2+5=?他們往往會一頭霧水。

上小學後,孩子們的抽象思維能力提高了,加減乘除這些知識自然就能輕鬆明白了。

因此,在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

6

其實,學習也好,人生也好,絕不是一鼓作氣的短跑,而是一場持之以恆的長跑。對於長跑來說,是看誰第一個起跑?還是看誰笑到最後?

我欣賞龍應台的教育理念,不催孩子「搶跑」,而是用「孩子你慢慢來」的心態,蹲下身去,傾聽孩子成長過程中內心的聲音,陪伴他們身心健康地成長,笑著到達「終點」。

關於作者:

呂瑜潔,浙江紹興人,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

2017年1月,出版了親子教育暢銷書《我的心裡住著一個孩子——寫給女兒們的50封信》。在關注親子關係與親子溝通的同時,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推薦閱讀:

TAG:儿童教育 | 育儿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