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向新天地---出境跑步比賽趨勢分析
10月8日,筆者剛剛擔任了芝加哥馬拉松的直播嘉賓。在這屆比賽中,1352人的大陸參賽人數比2016年的555人翻了一番還多。出境跑步比賽的春天,究竟還能持續多久呢?
近年來,公眾越來越重視健身和健康,跑步人群的基數逐年遞增。相應的,國內馬拉松比賽的數量也呈現翻番態勢。從圖1中可以看出,在田協放開各地申報比賽的限制前後,2015年和2016年的比賽數量增長率都在150%左右。不過,這個增長速度依然滿足不了跑友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很多經濟條件較好的跑友也會選擇去境外跑馬,這一現象級別事件涉及的人數也是水漲船高。此外,歐美、日、台等國家和地區可選擇的比賽較多也是出境比賽「東邊不亮西邊亮」的原因。2015年,美國正式的路跑比賽數量超過了48594場(其中全馬983場,半馬3098場,10公里6040場,5公里35176場),我國為134場。美國2015年完賽人數為1593萬人次,我國為150萬人次。這兩項關鍵數據與美國比較,相差一兩個數量級。即便是全國人口剛過1000萬的東歐小國捷克,一個國家就擁有七項國際田聯的頂級金標賽事,而我國僅為五項。
圖1 近年國內馬拉松比賽場數和完賽人數
大陸跑友的消費能力究竟如何呢?坊間參照權威雜誌《跑者世界》對美國跑友的分析,折算出大陸三個級別跑友一輩子在跑步上總花費的消費習慣細分。節儉型跑者的代表即位於金字塔底層的一部分「草根」,他們往往不注重裝備,只參加當地的比賽,很多人連護照都沒有,並沒有出國的機會。奢侈型跑者即金字塔頂端的少量「土豪」,大都衣食無憂,一輩子花90萬在比賽上,差不多一年要出境兩三次,是ARPU值(每用戶平均收入)極高的出境馬拉松的中堅力量。中產型跑者的典型代表是位於金字塔中部的大量都市小白領,他們對生活品質有一定的要求,一年至少會安排一次全家的外出旅行,是出境馬拉松未來的潛在客戶群。
圖2 國內跑友消費能力分析
最近幾年出境比賽(含大陸外的港澳台地區)人數增長的情況如何呢?限於條件,很多境外比賽無法提供詳實的數據。我們拿越野跑的入門級經典賽事香港100為例,第一屆只有3個大陸選手參加,2014年以後就穩定在400人以上。其實此數字變化較小並不是因為需求變小了,而是該比賽的承辦能力有限,採取了分地區抽籤的方式,大陸地區的報名人數遠遠大於參賽人數。例如,2017年一共抽中了1866人蔘賽,其中的37%分配給了港島選手,27.5%分配給了大陸地區。
圖3 作者參加香港100
圖4 標杆賽事香港100(註:部分數據為完賽人數)
而殿堂級賽事六大滿貫近幾年的增幅則沒有那麼大。這是由於它們大都採用了抽籤方式,倫敦馬拉松的中籤率更是低到2%至3%,下圖中的絕大部分人是購買的免抽籤慈善名額或合作方名額。至於這價格么,六個全買、加上機票住宿,成本要十幾萬到二十萬。類似的777-「七天七大洲七個全馬」的活動,成本也就在三十萬元上下。所以,有些跑友們會略帶酸葡萄心態地說「所謂六大滿貫和七大洲,有錢有閑就能完成,憑自己的本事達標、憑運氣抽中,那才是真牛」。
圖5 作者參加柏林馬拉松
圖6 標杆賽事六大滿貫
【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改編,請首先取得作者本人的授權】
為什麼要跑境外馬拉松呢?
原因很簡單,國內城市馬拉松有倦怠感。類似的城市,類似的風景,類似的服務,跑多了就會發現,鄭開和東營都是一樣一樣一樣的啊!正是因為這樣的倦怠感,業界有這樣的共識:馬拉松跑者未來的三個分流趨勢,即越野跑、鐵三和境外馬拉松。相當一部分位於金字塔上層的跑友每年原本就有帶家人出境遊玩的安排,先跑一個馬拉松,再和家人一起玩,一舉多得。
境外比賽那麼多,跑者選擇比賽的因素又有哪些?
01知名度
毋庸置疑,六大、十大、所在國首都、歷史名城,這四條只要佔一點,知名度就有保障。
02風景
雖說出境馬拉松本原是為了「跑」,但關鍵還是跑完了得陪家人「游」。你跑爽了,也得讓家人玩爽了,要不然,這種一鎚子的買賣下回誰還做。
03成本
筆者出境比賽的次數也有一些積累,諮詢了幾位業內人士,他們給出的數字基本一致---歐美每人每次所有食宿交通費用加起來20000人民幣左右(不含購買名額的費用),東南亞5000到8000。
04交通便利程度
歐美的話,若沒有10天以上的假期,一小半的時間可就都花在路上了。東南亞就方便多了,基本上當天就能到,而且大都是落地簽。這也是為什麼出境人群的40%會首選東南亞的原因。選擇日韓為目的地的跑友介於歐美和東南亞之間,不過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今年赴此二國出行的跑友明顯減少。
05住宿條件
窮家富路,難得出遠門一趟,在外住得要舒服,至少要乾淨整潔。跟團參賽一般都會選擇星級酒店,打折會比較深。自由行就得事先多做一番功課了。
06美食
唯美景、美食與美女(男)不可辜負,都是吃貨,你我就別綳著啦。
07達標認證
一小部分對成績有追求的高級跑者會選擇國際田聯認證的賽事達標波士頓BQ(Boston Qualifier,分年齡段的達標標準,如35到39歲男子選手的全馬成績需跑進3小時10分才可報名,相當於我國業餘二級運動員水平),因此只會選擇有AIMS和IAAF認證的比賽參加。
出境馬拉松的未來發展趨勢
01家庭化出行
跟國內的「獨行俠」不同,出境比賽絕大部分還是攜家帶口的,這個趨勢未來會更加明顯。
02小情侶和退休前後人群是大頭
或有錢,或有閑,或兼而有之,此處不用解釋了吧。
03當地旅遊局參與度提升
一年一屆的馬拉松比賽對於拉動旅遊熱點城市的消費是立竿見影的,很多政府會加強和擴充旅遊局的職權,有些比賽甚至會有國家、州、市三級旅遊局同時做推廣。
04更多民營資本的注入
栽得梧桐樹,自有鳳凰來。目前已經有數家旅遊圈巨擘也參與到出境馬拉松之中,他們背後的雄厚實力和人脈資源足以傾軋現有市場。
05一站式服務
理想狀態是只要交夠錢,人去了就行,其他都不用操心---除了比賽還得自己跑以外。
06比賽精細化分類
分軟體和硬體兩種,比如專職教練指導拉伸、VIP全程陪跑、鹽丸和能量膠在內的賽事服務包等。
07增值服務
包括組團、包機、當地特色綜合旅遊、多種體育項目等。
【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改編,請首先取得作者本人的授權】
杜明芮是國內最大、也是最早的出境馬拉松服務公司之一「知行合逸」的創始人,2016年組織了超過一萬人次的跑友出國比賽,包括震驚業界的包機參加朝鮮平壤馬拉松。早在2008年,身為雜誌編輯的杜明芮就在開始在國外跑馬了,當時他並沒有準備把這行當成生意,之後的幾年還半義務地帶著不少朋友去海外參過賽。了解到這在國外是非常成型的商業模式,而且國內沒人做,2013年他就開始與一些體育品牌合作,組織國內跑友去海外參賽。真正開始收取跑友費用組織國際馬拉松參賽,則是從2014年正式開始。
知名出境馬拉松服務平台「42旅」的創始人蘇曉琴是圈裡著名的才女,她做這行主要是自己喜歡跑步,也喜歡旅行。一開始,只是她自己收集很多比賽資訊,寫了賽記攻略,在網路上分享給其它跑友。為大家分享全球馬拉松比賽資訊之後,很多人就開始諮詢她怎麼報名。蘇曉琴就開始和創業小夥伴們聯繫組委會做中文報名平台,然後就是組織跑友一起去參賽。在她眼裡,這些需求是自然而然出現的。2013年,「42旅」開始從微博招募,然後申請了同名網站。2016年,「42旅」組織了十幾場大規模的出境比賽,更多的則是作為平台給跑友們提供報名和行程預訂服務。
「旅跑」創始人甘江飈2015年才介入這個市場。他是一位經歷豐富的人,去過三十多個國家地區,在國外也工作生活過。在他來看,有兩個因素制約這個行業的發展:一是境外出行的跑友基數還不夠大,二是更多的跑友傾向於自己安排行程。目前「旅跑」的商業模式是線上以環球跑步旅行指南為主,線下與機構聯合招募定製出行。
作為先行者,杜明芮對於行業的預期相對樂觀,他認為細分市場每年大概有30%增長率,但是整體市場的增長率肯定是大於30%的,將來幾年保持增速肯定是沒問題,但是總體空間其實很有限。可以當做一門賺錢的生意,但是想要產業化基本沒戲,而且純自助的馬拉松參賽與旅行方式一定會越來越普遍。「不過越來越多跑友會選擇自主出行的方式,這其實也是中國跑步運動發展進步的一個標誌。」
做事追求情懷的蘇曉琴態度卻是截然相反,她認為出境馬拉松的利潤過低,看不到出路。究其原因,她說:「中國用戶為服務付費的意願還比較低,只有等待用戶成長。」
而身為後來者,甘江飈選擇的道路則是順勢而為,做大產業生態圈裡的小生態圈裡自己擅長的部分,謀求合作共贏。
對於跑友來說,這絕對是出境馬拉松最好的時代,是光明的季節,是希望之春。但是對從業者而言,能否把握、助推風口,用精細化、人性化、差異化的服務搭上這趟順風車,才是關鍵。
發表於《戶外探險》2017年8月刊
編輯:陸陽
撰文:馬拉松Sean
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改編請首先聯繫作者取得授權。
部分配圖來自於網路,上述文章、圖片的版權歸原作者或出版機構所有。從互聯網選取配圖的目的是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訪談 | 布拉格馬拉松組委會:不想成為WMM的馬拉松,未必就不是一個優秀比賽
※香港馬拉松:小小的香港,大大的馬拉松
※手錶 | 邏輯之中與邏輯之外 Suunto Spartan Ultra深度評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