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羅馬尼亞裝甲部隊發展史(1)

羅馬尼亞比德國的其他東線盟友動用了更多的部隊,但缺乏裝備。人們通常忽視了羅馬尼亞,認為他們作戰能力太差。羅馬尼亞的陸軍確實比不上兩個交戰大國,但是他們敢於同T-34戰鬥的無畏精神還是值得敬畏的。總體而言,羅馬尼亞也是個萬國牌客戶,這讓後勤補給變得十分困難。更麻煩的是,羅馬尼亞陸軍的摩托化和機械化水平很低,大部分時候都依靠騾馬(騾馬尼亞.jpg)。30年代的羅馬尼亞是法國在中歐的一個「小協約國」(Little Entente),因此其裝備傾向於從法國或同盟國進口,比如捷克斯洛伐克。

(一)早期的羅馬尼亞坦克發展

在一戰結束後,羅馬尼亞站到了協約國這一邊。羅馬尼亞人認識到坦克是未來的主力武器,因此他們在20年代購買了74輛雷諾FT輕型坦克,並用這些坦克組建了第一坦克團(Regiment 1 Care de Lupta)。法國人很樂意幫助羅馬尼亞人,他們還幫羅馬尼亞組建了一個裝甲兵學院(Scoli de Care de asalt)。在羅馬尼亞購買的雷諾坦克中,45輛裝備37mm炮,其餘則裝備機槍。在經歷了數年的大強度訓練後,這些坦克基本接近報廢。到了30年代,羅馬尼亞只有34輛坦克和裝甲車可供使用,而且情況都不怎麼好。

現今保存的雷諾FT

作為一個農業國家,羅馬尼亞沒有重工業基礎,顯然不可能自行生產坦克。法國人不光樂意推銷自己的坦克,也很喜歡講解自己的人生經驗。在法國人的影響下,羅馬尼亞也認為坦克應該作為步兵支援部隊,並將坦克部隊分散開來。然而,在1935年羅馬尼亞雄心勃勃的開始了一個10年的重新武裝項目,事情出現了轉機。他們想要給部隊裝備統一的武器,並提升摩托化和機械化水平。羅馬尼亞雖然開始了自我奮鬥,但是他們沒有趕上歷史的進程。羅馬尼亞的軍事武官開始在英國(維克斯),捷克斯洛伐克(CKD與斯柯達),波蘭(灰熊)和法國(雷諾)尋找合適的坦克。羅馬尼亞國防部延長了和捷克的CKD以及斯柯達公司的協約,並在1936年決定購買36輛AH-IV-R超輕型坦克和斯柯達的S-II-aR輕型坦克。這些坦克被命名為R-1和R-2。騎兵部隊裝備R-1偵查坦克,而R-2則被用於裝備坦克營。R-1基本上是AH-IV的改進型號,它只擁有7.92mmZB-37重機槍和ZB-30輕機槍。為了提升器機動性和可靠性,羅馬尼亞型號的前裝甲厚度只有12mm。它使用了60馬力的普拉加RHR V6發動機,公路最高時速為每小時45千米,越野時速則為每小時20千米。羅馬尼亞的坦克沒有車長指揮塔。第一輛R-1於1937年初抵達羅馬尼亞,到37年末捷克人已經完成了生產,並在1938年完成配送。

AH-IV超輕型坦克

R-1輕型坦克

R-2輕型坦克

現今保存的R-2坦克

R-2其實就是捷克著名的LT-35輕型坦克,在配送和測試R-2時,羅馬尼亞陸軍堅持要求進行一些改進,因此訂單的後半部分被命名為R-2c(cimentate),和最初的63輛的區別在於這些坦克重新設計了後部炮塔,由兩塊裝甲板組成的V型替代了原本原本的弧形。兩者的裝甲也有所區別,前者使用均質裝甲,而之後的型號則為滲碳裝甲。該型坦克裝備有一門37mmA-3主炮,發動機使用118馬力的斯柯達T-11/0發動機,最高時速可以達到每小時35千米,但是裝甲防護僅僅只有25mm。

糟糕的是,此時的LT-35僅僅問世不久,斯柯達仍要在修復許多問題。不過羅馬尼亞人想要儘快開始訓練,所以斯柯達先送出了15輛LT-35,之後在1938年7月返廠修理。由於政治原因,這些為羅馬尼亞生產的坦克都被捷克陸軍徵用,在時斷時續幾次後,這些坦克最終到1939年2月完成了配送。

羅馬尼亞也弄到了法國的裝甲車輛。在1938年5月他們下了50輛雷諾R-35步兵坦克以及60輛雷諾UE輕型炮兵拖車的訂單。雙方建立了一個共同的法國-羅馬共同合作公司來生產最後一批R-35坦克,而馬拉克斯(Malaxa)也在1939年獲得了執照來生產UE拖車。在1941年,羅馬尼亞停止了生產,因為雷諾公司停止向羅馬尼亞提供零部件,之後德國將庫存的法國車輛出售給了羅馬尼亞。雖然羅馬尼亞想要自行裝配R-35坦克,但是由於法國忙於為南斯拉夫,波蘭和土耳其生產零件,羅馬尼亞就沒能生產R-35。羅馬尼亞人並不喜歡這種坦克,R-35太慢且可靠性不佳,之後羅馬尼亞人改進了懸掛。

現今保存的UE拖車

現今保存的R-35坦克

在1938年5月,另一個羅馬尼亞委員會前往捷克斯洛伐克討論在羅馬尼亞執照生產R-1和R-2坦克,並打算購買捷克的中型坦克(R-3)。捷克給委員會展示了數量實驗性捷克中型坦克設計,包括V-8-H,TNH和S-II-c(T-21)。此外,捷克人還給羅馬尼亞展示了S-I-j自行火炮和TNH-S輕型坦克(捷克:大氪戶先坑進來再說)。羅馬尼亞人對R-2a(改進了發動機,無線電和裝甲防護),T-21和V-8-H有點興趣,並打算購買。但是德國在1939年吞併了波希米亞-摩拉維亞,接管了捷克的武器生產,所以羅馬尼亞放棄了這些計劃。羅馬尼亞人決定在馬拉克斯工廠執照生產300輛R-1和280輛R-2坦克,但是隨著工廠倒閉,該項目也隨之終結。

在匈牙利進行測試的T-21

V-8-Hsv

TNH

慕尼黑危機和二戰的爆發斷絕了羅馬尼亞的坦克供給,但也讓羅馬尼亞發了筆小財。捷克的第7輕型坦克營為了逃出德軍控制,前往了羅馬尼亞的邊境,給羅馬尼亞貢獻了一輛LT-35輕型坦克和幾輛裝甲車。在1939年9月,波蘭陸軍的第21裝甲營也逃往了羅馬尼亞,將羅馬尼亞的雷諾R-35坦克數量增加到了73輛。大約還有10-15輛波蘭裝甲車也停留在邊境上,大部分都是破舊的TK和TKS超輕型坦克。

TKS超輕型坦克

羅馬尼亞的R-35輕型坦克

羅馬尼亞人畢竟不是星際玩家,在見到了德國裝甲部隊橫掃波蘭後,他們就覺得法國人那一套不靠譜。第1坦克團裝備有126輛R-2坦克,而30輛老舊的雷諾FT坦克則被用於組建GHQ坦克營,負責國內治安。在1940年,羅馬尼亞開始組建新的摩托——機械化旅(Brigazii Moto-Mechanizate),而坦克團則是其核心。剩下的法國R-35坦克則被用於組建新的第2坦克團。

參加戰鬥的R-1超輕型坦克

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條款中,德國承認蘇聯佔領羅馬尼亞的東部省份,比如布科維納和比薩拉比亞。在揚·安東內斯庫上台後,羅馬尼亞開始轉向德國,並在1940年11月和柏林簽訂了一份條約。德國國防軍同意進一步協商讓捷克的坦克工廠為羅馬尼亞陸軍生產坦克,因此在1941年1月羅馬尼亞陸軍下了216輛T-21坦克以及395輛LT vz 38輕型坦克的訂單。因為德國即將入侵蘇聯,所以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OKH)拒絕讓捷克工廠接收羅馬尼亞的訂單。

(二)參戰後的羅馬尼亞裝甲部隊

羅馬尼亞同意參加巴巴羅薩行動。為了幫助羅馬尼亞點回閃電戰學說,德國人在1940年10月派出了一個代表團,不過收效甚微。訓練一直持續到了1941年5月。到了1941年4月,他們將兩個坦克團合併組建為一個新的裝甲師(Divizei Blindate)。實際上,新的裝甲師直到1941年的夏季戰役中才作為一支統一的部隊參加戰鬥。該師缺乏支援車輛,且後勤補給,通訊協調和戰地維修能力較差,德軍將這個師看做一個加強團。第1坦克團被分割開來,一個營的R-2坦克負責支援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而另一個營負責支援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R-2坦克在夏季戰役中參加了許多作戰,第一場戰鬥發生於烏克蘭的莫吉廖夫-波多爾斯基,在這場戰鬥中羅馬尼亞人損失了1輛R-2坦克,擊毀了兩輛蘇軍的T-28坦克。羅馬尼亞的坦克損失很多,雖然大部分都是因為機械問題而被拋棄的。還有一個問題在於羅馬尼亞人實在不熟悉機械化作戰,該師實際上沒有多少偵察部隊,因為偵察兵把摩托車開進了泥地里。在敖德薩的血腥圍城戰中,因為羅馬尼亞的重武器困於泥地中,所以該師的坦克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發起了進攻。在數日的戰鬥後,原先的105輛R-2坦克只有大約20輛可用,另外46輛無法行動的坦克則被送回國內。到了1941年底,第1坦克團已經在戰鬥中損失了26輛R-2,另外60輛則為機械故障。在1942年初,40輛R-2被送回了皮爾森的斯柯達進行翻修,另外50輛則被送到了普洛耶什蒂的斯柯達汽車維修廠進行更小的修理,整個坦克團幾乎都被搬空了。為了彌補羅馬尼亞的損失,在1941年10月,柏林最終決定允許將第11裝甲師的26輛老舊的35(t)坦克賣給羅馬尼亞。斯柯達對其進行了檢修,並在1942年6月到7月間將這些坦克送達了部隊。在經歷了1942年夏季的短暫的反攻後,羅馬尼亞的坦尼克部隊因為頻頻發生的機械故障不得不返回國內。雷諾R-35坦克作用更小,因為其速度過低,同時在長途行軍後會發生故障,不過在用於支援步兵時它們的裝甲還不錯。

參加戰鬥的羅馬尼亞士兵

羅馬尼亞人意識到R-2已經無法對付蘇聯的T-34,但是柏林仍然封鎖了它們試圖從捷克工廠獲得坦克的努力。在1942年5月,德國人拒絕了羅馬尼亞請求在布加勒斯特的雷希察兵工廠生產38(t)和斯柯達T-23坦克的請求,因為這會用到捷克的鋼板。在1942年9月柏林最後決定賣給羅馬尼亞人22輛無足輕重的3號坦克。這些坦克將增援第1坦克團,其下屬的兩個營將各組建一個重型坦克連(對沒錯重型。。。)。

在1942年秋,第1裝甲師返回蘇聯前線,它擁有121輛R-2坦克和19輛3號N型和4號G型坦克,但是37輛R-2在抵達作戰區域前就拋錨。這些R-2被留在了奇爾河後面的軍火庫內。該師附屬於第48裝甲軍,該軍還擁有第22裝甲師和第14裝甲師的部分兵力。該裝甲軍總計擁有大約255輛坦克,但半數為羅馬尼亞人的坦克。而對面的蘇聯西南方面軍則擁有410輛T-34和KV以及大量的老舊輕型坦克。這些坦克大部分集中在第5坦克集團軍內,同時第1和第26坦克軍則正對羅馬尼亞的第3集團軍的前線。

羅馬尼亞現今保存的4號J型

1942年11月19日,西南方面軍發動了天王星行動,旨在包圍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團軍。最初的攻擊由4個步兵師構成,在晚些時候兩個坦克軍也加入了戰鬥,它們打出了一個15km的突破口。在11月19日-20日夜間,羅馬尼亞第1裝甲師向前移動,在黑夜中和蘇軍的第26坦克軍撞到了一起。蘇軍坦克擊潰了羅馬尼亞的後衛補給部隊,孤立了該師的裝甲部隊,致使他們沒有任何燃油補給。在11月20日早晨,第1裝甲師與第26坦克軍的第19坦克旅進行了戰鬥,而德軍第22裝甲師則與第1坦克軍接觸。在德軍後撤後,羅馬尼亞人就被包圍了。在當日的戰鬥中,羅馬尼亞人損失了25輛坦克,但聲稱擊毀了62輛蘇軍坦克。在之後幾天內,該師在絕望的戰鬥中掙扎求生。為了與第22裝甲師匯合,他們在11月22日發起了進攻,損失了10輛坦克,並聲稱擊毀65輛蘇軍坦克。在23日,該師僅剩下19輛R-2和11輛3號和4號坦克。羅馬尼亞坦克試圖逃過奇爾河,但是由於沒有燃油不得不拋棄它們,最後他們只剩下5輛R-2和1輛3號坦克。到1943年1月1日該師撤出頓河的作戰區域內時,它已經損失了81輛R-2坦克,27輛為作戰損失,另外54輛為拋錨或耗盡燃油。所有提供的德國坦克都損失殆盡,而該師只剩下之前留在軍火庫裡面的約40輛有機械故障的R-2坦克。為了防止其全面崩潰,國防軍給該師提供了6輛SdKfz 222和223裝甲車用於自衛。

在冬季參加戰鬥的R-2輕型坦克

羅馬尼亞陸軍的潰敗是斯大林格勒前線崩潰的一個重要因素,這迫使德國人開始重新考慮他們吝嗇的軍火政策。為了重建羅馬尼亞陸軍,德國人開始了比恩鮑姆項目,在1943年3月將50輛破舊的38(t)輕型坦克運給了在庫班橋頭堡的羅馬尼亞部隊。這些坦克組成了一支獨立坦克營,但是只有17輛坦克可以作戰,其餘的則需要時間修理。這支部隊在庫班地區參加了大量的戰鬥。在1944年4月這支部隊退回了塞瓦斯托波爾,並被送回了羅馬尼亞,但他們只剩下了一小部分坦克。不同於匈牙利,羅馬尼亞的工業基礎不足以自行建造中型坦克,而且維修設備都很不成熟。

羅馬尼亞接收的38(t)

推薦閱讀:

在歷史面前,我們都是螞蟻塵埃罷了—記韓國新總統文在寅上任
電影中的歷史:哥特戰爭
歷史上有哪些美好的皇室愛情?
舊影瑣憶·捏著鼻子看鯨魚
當我們想起「民族英雄」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TAG:坦克 | 历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