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下一代商用航發的發展方向之二——IRA再生循環渦扇航發(Intercooled recuperated aero engines)

在以前一篇《淺談新一代窄體客機動力明星,PW1000G與Leap》里介紹了航發的基本原理,這裡不再贅述。也簡單闡述了現代航發的發展瓶頸。

在上一篇《淺談下一代商用航發的發展方向之一——開式轉子(Open Rotor)》中又簡單介紹了一種突破思路。

當然突破思路不光這一種嘛,在這一篇文章我試著簡單介紹一下商用航發的另外一個發展方向。

相比於開轉子(或者說槳扇)發動機,再生循環的優化更多在於熱力循環,盡量讓熱量在發動機內部被極致的利用,把航空煤油燒出來的能量都壓榨成推力。

總體上它的優化思路是:第一,提高壓氣機效率;第二,把核心氣流中的廢熱補貼給燃燒室。

壓氣機的優化

這是帶中冷器的壓氣機航髮結構示意圖,經過低壓軸壓縮的核心氣流,進入一個熱交換器,和一部分外涵道的冷氣進行熱交換,也就是被外涵道冷卻,再回到核心機,繼續被高壓壓氣機繼續壓縮。

這樣會造成一大一小兩個好處。

第一,在低壓壓氣機中被壓縮的核心氣流因壓縮而溫度升高,你在給自行車打氣的時候,打完了氣筒會很熱,是一樣的原理。而溫度越高,氣體越難以被壓縮,實現同樣的壓比就需要更高的功率。而外涵道中冷器冷卻了核心氣流,這樣高壓壓氣機就可以高效的繼續壓縮,需要的功率更少,那麼帶動高壓壓氣機的高壓渦輪的功率也跟著下降,更多的能量被用來推動低壓渦輪,而更大功率的低壓渦輪可以推動更大功率的推力風扇。總體效率提高。而且因為效率高,壓比高,可以只用更少級數的壓氣機來達到傳統構型的壓比,省了重量。

第二,外涵道一部分的氣體因為冷卻了低壓壓氣機壓縮過的核心氣流,溫度升高,如果能夠好好利用這部分能量,可以略微提高外涵道推力一丟丟,聊勝於無嘛,這推力提升雖然少,但是畢竟不要錢。

核心氣流的廢熱回收

這部分其實原理還比較簡單。

推力來自於噴出氣體的質量和速度,跟溫度沒關係,所以不管噴的是多熱或者多冷的氣體,如果質量和速度一樣,那推力也是一樣的。

所以核心機噴出的炙熱核心氣流就很浪費了,工程師設計了一個熱交換器,讓炙熱的尾氣先吹過熱交換器再被排到外面,把這部分熱用來加熱從高壓壓氣機出來,即將進入燃燒室的核心氣流。也就是在噴油燃燒之前先預熱一下氣流(然後這部分熱還是免費的),這樣只要噴更少的燃料就可以得到同樣的高壓渦輪入口溫度,這多省啊!

一般現在實驗室測得都是這種熱交換器,還是銅的,那是真重啊!看著就不像能飛起來的樣子。

這熱交換器的設計非常困難,可靠性要高,效率要高,面積要大,重量要低,被高溫氣流沖刷還得耐腐蝕,要是塞進去東西了還不是那麼容易清理。而且它對於核心氣流的阻擋,又會提高背壓,降低低壓渦輪的壓比或者說功率,也就是降低推力風扇的功率。

這是一個熱交換噴嘴的局部幾何優化例子,消滅分離氣團,設計難度真的很高。

總結

熱力學上看,這個方案真的太美了,壓氣機入口溫度低,大幅提高效率,降低所需功率,燃燒室氣流預熱,大幅降低噴油量。

但是它的複雜程度是遠遠高於開轉子的,就我所知世界上還沒有整機試車,都還在局部節點技術的研發過程中。

航發本來就很複雜的結構,又被幾何級的放大,而且這種失效會造成災難性後果的系統,需要可靠性達到10億飛行小時一次失效,太難了。

可是人類科技不都是這麼一點一點來的嗎?當人類還在飛活塞發動機木頭飛機時,怎能想到幾十年後就可以超音速飛行了?

下圖為三軸結構,兩級壓氣機中冷,尾噴廢熱回收,齒輪減速推力風扇,假如實現,這燃油效率肯定逆天了。

再生循環的溫熵圖,看不懂也不礙事。

請同行多擔待,我真的很努力的不用公式不用數學來解釋了。


推薦閱讀:

說到轉子發動機,你竟不知道NSU和Ro80?
中國自主研發的發動機,你知道多少?
豐田老款卡羅拉1.6上的雙vvt-i和2017款1.2T發動機上的vvt-iw分別是什麼?有什麼區別?
關於變循環航空發動機(VCE),如美國GE的f120,為什麼要用到一個核心機驅動的風扇級(CDFS)?
汽車知識入門——配氣機構知識點講解

TAG:发动机 | 航空航天 | 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