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銅錢一句話,讓她記恨父母一輩子

中國父母教育孩子都有這樣一個奇怪的邏輯:沒關係,小孩子哪有會什麼心理陰影。

有位女生分享了在知乎上父母對自己傷害最大的一件事。

小時候在家門口拿著一枚銅錢玩,結果不小心把銅錢吞下去了。女生非常害怕,嚇得哇哇大哭。

聽到聲音趕來的媽媽第一時間不是安慰,而是抬手就給了女生一巴掌:「哭什麼哭,遇到芝麻大的事兒就哭!」

反而是一道來的鄰居馬上開車把女生送到醫院。

看完醫生回到家,已經半夜,關門的聲音吵醒了熟睡的爸爸。

女孩爸爸從卧室出來後,完全不理會女兒還未消解的驚恐,抓著女兒又是一頓打罵:「你知不知道大人每天上班多累,整天就知道給大人添麻煩,那個銅錢怎麼不把你弄死呢!」

沒有絲毫的心疼和擔心,只有對吵醒自己的憤怒。

長大後女生再次和父母說到這件事情,他們詫異,哪有這樣的事。

等女生說出具體的時間、整個事情的經過,他們發現事實無法反駁時,便舉起了倫理的旗子:

那麼多年前的事情你怎麼還記得!

你怎麼不記著我們的好,沒良心!

養了二十年養出了仇人!

二十年後,女生又被傷害了一回。

父母覺得小孩不記仇,記得父母過錯的孩子就是白眼狼。

原來父母覺得小孩不懂事,所以傷害起來毫不手軟。

父母覺得你不懂事,打你罵你也記不住

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就是父母會無條件地愛自己的孩子,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虐待和遺棄發生了。

很多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父母,將打孩子視作家常便飯,甚至把自己在工作、生活中負面的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

心情不好的時候,看電視當著孩子的面把遙控器摔地上,大聲咒罵:看你麻痹啊,整天就會看電視,有什麼用啊!

發現孩子在寫作業就心血來潮檢查作業,發現寫得不好,又是一頓打罵,他們永遠會打著「為你好」的旗號,來宣洩他們自己對生活的不滿。

在他們心中,反正孩子還小,打幾次是不會記仇的。

今年8月份,浙江發生了一起虐待孩子的案件。

孩子的父親經常因為自己心情不好等小事就毆打孩子,被送到醫院時孩子已經奄奄一息,身上存在多處傷痕。

接診的醫生報了警,最後該地法院以虐待兒童罪提起了公訴,將孩子父親告上了法庭。

對於自己被起訴,父親振振有詞、毫不悔改,認為自己是孩子的親生父親,擁有孩子的撫養權,所以怎麼打就怎麼打,不關警察的事。

比起身體虐待,語言辱罵更易被父母忽視。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語言虐待,它的傷害可能比身體虐待更加嚴重。有研究指出,在中國,67.1%的家長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羞辱或批評孩子是最常見的表現。

宋丹丹在《嚮往的生活》中,當眾吐槽兒子巴圖。

看到別人做早餐,宋丹丹便吐槽:「我生了一個廢物,啥都不會幹,你看看人家。」

巴圖在努力壘雞窩時,她說:「雞窩要是能做好,我還真不是他媽。」

多次擠兌使巴圖很受挫,在眾人面前非常沒面子,但是宋丹丹並沒照顧他的情緒。

中國許多父母和宋丹丹一樣,在日常生活中動輒語言暴力,幾乎不給孩子讚揚和鼓勵,溝通交流時也經常不考慮孩子的情緒。

父母總覺得自己的孩子罵幾句沒關係,可是這些冷言冷語就像醫學上的「低溫燙傷」,溫度不高,但持續時間長,最終也是會發疼「烙印」留疤的。

王朔在《致女兒書》中說:「孩子最需要什麼?最需要理解和尊重,把她當個人。」

父母覺得你不懂事,就算侵犯隱私也是出於愛你

有一個黑色幽默段子:「女人是男人身體里的一根肋骨,你跟你的肋骨講隱私?」

當時聽完虎軀一震,覺得這樣的強盜邏輯竟似曾相識: 「你都是我肚子里掉下來的肉,你手機我還不能看了?」

父母作為與孩子最親近的人,經常以愛之名為所欲為,窺探隱私、管控過度、不給孩子留下一絲空間。

網友@德南 說,父母會看自己的日記本,看完了還要奚落內容;

自己穿個牛仔褲父母也要管,說牛仔褲是不三不四的女人才穿的玩意兒;

寫了字的千紙鶴會被媽媽搶去一個個撕開看內容……

更過分的是,爸爸發現了女生沒送出去的情書後,在大伯家當著所有親友的面朗讀。

回家更是在客廳逼問:「有沒有接吻?有沒有上床?」

女生覺得不可思議,於是默不做聲。

結果爸爸竟然揪著女生的馬尾辮把女生從客廳拖到卧室,直接甩在了地板上,訓斥道:「你知不知道你已經不是處女了?」

「你從心理上已經不是處女了,你知不知道你已經髒了不值錢了?」字字戳到女生的心。

心理書籍《為何家會傷人》有這樣一句話,一個健康良好的家庭模式,基本的原則是愛和自由:「愛,令關係親近;自由,令關係保持適當的距離。兩者同時兼備,是一切親密關係的真諦。」

父母覺得你不懂事,所以一心當豬卻逼子成龍

有些父母看似為孩子奉獻一切,其實走的是最省心的育兒路子。

他們喜歡把自己的雄心壯志硬塞給孩子,管你喜不喜歡,你都必須去實現。把你當作籌碼,絲毫不理會孩子的想法。

2000年,19歲的徐露露在攻讀碩士期間自焚身亡。「天才少女」13歲考上大學,17歲讀了碩士的成績背後,是一個被迫背負父輩理想的人生悲劇。

徐父是鎮上中心小學的校長,母親是一名幼師。徐父年輕時本考上了大學,卻因歷史原因失去了進京深造的機會。

女兒的降生,成了他寄託理想的救命稻草。過早地完成學業,並不能讓徐露露的心智與同齡人同樣成熟。

不諳世事的性格與人際交往的障礙最終將她拖入了萬丈深淵。

電視劇《墊底辣妹》中,女主工藤的父親年輕時夢想著成為一名職業棒球手,但因能力有限,一直未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心裡一直憋著一股氣。

直到後來,工藤的媽媽生了弟弟龍太。

父親開始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兒子身上,給他買最好的棒球設備,帶他去參加各種棒球比賽,一心想讓龍太成為職業棒球選手。

在執著追求棒球夢的同時,工藤的父親開始變得情緒化。他的眼裡只有龍太的棒球比賽,龍太贏了他就開心,龍太輸了就嘶吼和怒罵。

電影《墊底辣妹》:爸爸打放棄棒球的兒子

年輕時未實現的夢化為不甘,如同一顆毒種深埋在心,外化成冷酷、權威,不容任何質疑和反抗,阻礙了他和兒子的平等交流。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物,而是獨立的個體,很多孩子的爸媽卻這麼認為。

上小學時,你必須考到他們想要的分數;

上大學時,你必須選擇他們滿意的專業;

談戀愛時,你必須選擇他們喜歡的對象。

孩子必須要上好大學要有出息,他們不被賦予選擇自己夢想的權利。

更讓孩子心碎的是,父母什麼都不做,只在孩子有所成就時炫耀攀比,在孩子遇到挫折時一頓批評,甚至拳打腳踢。

你的態度不重要,他們的想法就是一切。

家庭教育最失敗的莫過於,讓孩子的童年變成一場噩夢

很多父母不知道的是,埃默里大學心理學家早在1987年就已證明:兩歲的孩子就能記住自己六個月大時發生的事。

父母的一言一行,其實都藏在孩子的潛意識裡。

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記憶會隨著時間選擇性地消退。不幸的就是,大多數的傷害會被殘忍地留下來。

曾看到網友分享一個小時候心碎的瞬間:

「爸爸不讓我吃冷飲,有一次小朋友們都在吃,我就和她們一起,結果被爸爸看到了。

他走過來,直接搶走我手上的冰棍,扔進了河裡。現在我已經快30歲了,可還是很清楚地記得那一瞬間的傷心丟臉……」

小時候不明所以的委屈,都被記憶封存起來。等到終於長大懂事的那一天,曾經的童真瞬間土崩瓦解。

美國第一代家庭治療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會影響他的一生。

童年時,父母怎樣與我們相處,長大後,我們就怎樣與世界相處。

當孩子習慣於忽略自己的合理需求,當孩子的真實想法讓步於父母的權威,當孩子的自尊被父母習慣性忽視,這些不健康的原生家庭相處模式日後都可能轉化為孩子的人格缺陷。

張愛玲的原生家庭並不幸福。

父親吸鴉片、好賭博、整日花天酒地,只因張愛玲與繼母發生衝突,就狠狠責打她並關了半年禁閉。

繼母又是一個無甚修養之人,對張愛玲也經常拳腳相加。

後來張愛玲逃離父親的家庭來到生母身邊,但嚮往浪漫與自由的母親帶給她的,卻仍然是漠視和挑剔。

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張愛玲,有嚴重的心理陰影。在她的筆下,人與人,如同虱子一樣,在華美的錦袍上,掙扎相鬥。沒有感情,只有利益。

相比之下,作家冰心出身名門,在家中受盡寵愛,所以她的作品中,充滿著母愛、童真、自然。

《清華美女學霸:給中國父母的8個忠告》一文曾讓不少人感到贊同,其中提到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她的家庭中,分數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而物質也不與成績掛鉤。

「物質上的東西,能給生活帶來便利,而爸爸媽媽經濟能承受的,就會給我買,與成績沒關係。

爸爸媽媽認為,那種掛鉤很容易培養孩子的功利思想,而偏離了學習和生活的本質。

我身不缺零用錢,錢包里有一張銀行卡備用,家裡的小盒子里,爸爸媽媽也常放了幾百元零錢備用。

爸爸媽媽的理念是,在當今充滿誘惑的時代,孩子不缺錢、不缺愛,到外面走彎路的概率就要小很多。」

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小時候,分數不與物質和自我的價值掛鉤;長大後,自信也自然不會被一時的成敗所擊垮,不活成別人眼裡的妥善和完美,能知道內心的充盈大多時候需要靠自己的滋養。

而很多孩子,都會背負沉重的期待長大成人,再將一生的壓力,輾轉傳遞給下一代。

當我長大獨立之後也才漸漸發現,爸媽那一代人,本質上心理上是不正常的。

他們的精神需求從來也沒被滿足過,他們小時候同樣遭受父母的精神虐待,遭遇物質的極其匱乏,還有精神上的不滿足。

他們無法接觸到各種知識與新鮮事物,自我封閉很嚴重,面對事情大多用自己的經驗解決,而面對現在這個急劇變化的社會時,就變得手足無措。

有句話說的是,父母在等子女道謝,子女卻在等著父母道歉。

在性格培養方面,原生家庭對兒童的負面影響,會是他今後的一生都難以矯正的缺陷。

哪怕是最理想的學校,都不能彌補家長由於疏忽給孩子造成的缺陷。沒有人能保證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但至少,可以給孩子正確的教育。

被同樣粗糙帶大的父母,或許難以理解此刻子女的感受,不敢希求每一個被錯誤教育的孩子,都和原生家庭輕鬆和解。

只願未來為人父母的我們,能做得比上一輩好一點。

參考資料:

[1]王朔. 致女兒書.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5

[3]武志紅. 為何家會傷人.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

[4]孫暉. 從張愛玲的家庭倫理小說看其家庭觀[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09):129-133.


推薦閱讀:

我恨我自己的媽媽,怎麼辦?
父母的貧窮思維:萬般皆下品,唯有便宜好
孩子為什麼愛說謊?|面對說謊的寶寶應該怎麼辦
父母有哪些不當方式,都給你留下怎樣的影響或陰影?

TAG:父母 | 父母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