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其實也看出身
自從消費貸火爆以來,每個人眼中都看到了屬於自己的消費貸印象:
有些人看到了一片藍海,有些人則看到了紅海里的廝殺;
有些人看到了普惠金融,有些人則看到了高利貸;
有些人看到了行業暴利,有些人則看到很多機構在虧損前行;
有些人看到了廣闊的發展前景,有些人則看到了巨大的風險隱患;
有些人看到了人性的美好,有些人則看盡了人性的貪婪
……
是的,這都是消費貸,這個業務涉及的機構太多、鏈條太長,不同的人便有了不同的視角,看上去迥然不同的結論,也許都是對的。
在本文中,不妨簡單選擇幾個視角,分別來看看不同的消費貸側面,更多的,還是要了解時下消費貸這個大生態冰川之下的故事。
客群層面:白領VS藍領
2015年上半年,身邊很多人去申請銀行的消費貸,額度20萬-30萬元不等,年化利率6%-7%,此類產品通常只對公務員、事業單位員工、國企總部員工及大型金融機構總部員工開放。
銀行的消費貸營銷人員很熱情,也很鐵面無私,若發現職業不符合產品准入門檻,無論收入等其他外在條件多麼優質,都一概拒之門外。符合條件的人也都很歡欣雀躍,能申請幾個是幾個,槓桿率不可謂不高。
後來股災發生,很多人損失很大,但無人拖欠銀行的消費貸還款。
前幾天,和一個專門從事助貸業務的朋友聊天,他給我描述了另外一幅客群畫面——
2015年以前,很多白領來找他,這些人資質都很不錯,但滿足不了銀行苛刻的准入條件,他這邊負責推介給專門的民間借貸機構,基本都能借到錢,只是利率要高得多;
2015年之後,這些白領逐步不再和他打交道,因為有了互聯網金融的大數據畫像,在螞蟻借唄、蘇寧任性付等電商系消費金融平台上,這些人都是優質客戶,可以便捷地借錢還錢。不過,他的生意卻更火爆了,一方面是開始有更多的人來找他,另一方面,除了民間借貸,他這邊還開拓了大量的互金消費平台,「撮合」成功率大大提升了。
這裡面,有資質相對不錯的白領,正規渠道只能借到10萬額度,但本人急需50萬資金,只好找他對接資金;也有資質一般的白領,從上徵信的貸款平台借了錢,一時沒有錢還,擔心影響個人徵信,只好找他來進行過橋融資;也有已經陷入以貸還貸困局的借款人,資金鏈條緊繃,需要他來對接資金……
問題來了,還不上怎麼辦?以貸還貸若仍然還不上,便只好不還了,要不還能怎麼辦呢?沒錯,這才是這個客群真正的風險。
機構層面:巨頭VS創業者
消費金融被稱作場景金融,有場景的巨頭紛紛入局。阿里、蘇寧、京東等三大電商巨頭分別推出借唄、任性付和白條,微信推出了微粒貸,百度推出了有錢花,小米推出了小米分期,同時,幾大巨頭與旅遊、醫美、培訓、出租、裝修等場景合作,推出了相應的場景分期產品。
傳統金融巨頭也開始發力消費金融業務,一方面是拓展已有消費貸產品的覆蓋群體,一方面則是聯合實業機構發起設立消費金融公司。截至目前,國內已經有23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大量的傳統金融巨頭和實業巨頭涉入其中,如蘇寧聯合南京銀行發起成立蘇寧消費金融公司,招商銀行旗下永隆銀行聯合中國聯通成立招聯消費金融公司,海爾聯合紅星美凱龍成立海爾消費金融公司,湖北銀行聯合TCL集團成立湖北消費金融公司……
巨頭們發力消費金融,背後有客戶、資金甚至場景基礎,相對比較容易。以蘇寧任性付為例,依託多元化場景數據,在億級用戶裡面挑選優質白名單用戶進行預授信,在用款環節與O2O消費場景融入一體,輕鬆實現預授信用戶的額度激活。再以招聯消費金融為例,可以依託股東——聯通的沃信用分數據,從3億聯通用戶中篩選出近億的白名單客戶,直接應用到聯通後付費的現金分期、手機分期、話費充值、永不停機等業務場景中,輕鬆獲客。
另一側則是創業機構,從早期的場景分期,到後來的現金貸,消費貸創業的門檻越來越低,模式也越來越簡單粗暴。買單俠、趣分期等均是早期場景分期創業的代表,買單俠主打線下3C場景消費分期,其客戶主要集中在中國二三四線城市工作的月收入不足5000元的年輕藍領;趣分期則是校園貸平台的代表,主打大學生線上3C場景消費分期。
隨著優質的場景越來越少,後來的創業機構開始主打現金貸模式,針對不同群體,或有風控,或無風控,或有資金,或無資金,或有客戶,或無客戶,都能分得一杯羹。
舉個相對極端的例子,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一個創業平台可以通過VC找啟動資金、通過助貸機構找客戶、通過金融機構找放貸資金、通過大數據機構做風控,一個完整的現金貸鏈條便出來了,足夠激進,也能很快上量、很快盈利。不過,層層轉包意味著需要層層分潤,所以這種業務模式看上去簡單、去中心化、非常地互聯網化,但其實成本非常高,需要高利率放貸模式,最終只能匹配給低資信用戶。
顯然,不同的機構出身,基本決定了不同的展業模式。
風控層面:抵押物VS數據
說到消費金融的風控,最時髦、最主流的說辭是大數據風控,略顯傳統的說辭是抵押擔保。
其實,就個人借款人而言,可供抵質押的資產不外乎車和房,這便有了車抵貸和房抵貸產品,在2014年以前,傳統銀行的個人貸款主要便是這兩種,所以這兩類產品也就打上了「傳統」的烙印,不夠時髦。同時,抵押擔保的模式需要依靠線下渠道和隊伍,與互聯網消費金融主打純線上的模式不符,大多數平台走的都是大數據風控的純信用授信模式。
細分一下,大數據風控又可以分為自建模型、風控外包和無風控裸奔(只是對外宣傳有風控)三種。原理很簡單,在不考慮團伙欺詐的情況下,小額的消費金融業務,無論是哪一類客群,其違約率都符合大數概率,只是高與低的區別罷了。所以,風控能力強或者弱、甚至有風控或者無風控,其結果只是影響概率本身的高低。舉例來講,針對某一類客群,在不進行人工干預的情況下自然逾期率為30%,加上一些風控措施,其逾期率可能降低至15%,如果風控水平很厲害,逾期率甚至可以降至5%以下。
問題是,當你的年化貸款利率可以高至200%時,有沒有風控真的有區別嗎?似乎沒有太大區別,只不過賺的多一些少一些罷了,而且嚴密的風控措施可能會導致客戶准入門檻的大幅提升,業務規模下降,盈利能力甚至還不如沒有風控。
所以,通過一個消費貸產品的年化利率水平,可以大致倒推其風控能力。一般來講,年化利率水平越高,其對不良的容忍越高,對大數據風控的緊迫性和積極性也就越低,其大數據風控水平也便越差。看到一些年化利率高達50%以上的平台也在談大數據風控時,你不妨當個笑話來聽好了。
相比高利率模式下大數據風控一詞的水分,真正的抵質押消費貸模式反而比較令人放心。抵押貸通常對應低息模式,低息模式對不良的容忍度很低,其對風控精準度的要求通常比較高。這個模式下的風控模式,大數據也好,抵質押也罷,都來不得半點水分。
隨著今年4月份監管對高利率模式的關切,很多消費貸平台紛紛將貸款利率降至36%的合規水平,雖然利率之外單獨收費的情況依舊屢見不鮮,但高息模式的確是越來越不可持續了。進入低息模式後,消費貸平台的轉型只有兩個,要麼去做抵質押貸款,要麼切實提升大數據風控水平,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在全貌面前,我們都是摸象的盲人
上面選取了三個角度,每個角度選取了兩個對比性側面,其實,消費貸行業的複雜或者說多元遠不止如此。
同時,也正是因為這個行業的多元,任何絕對化的結論和觀點都是片面的。畢竟,在全貌面前,我們都是那個摸象的盲人。
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微信公眾號:洪言微語
——————————————————————————————————————
PS:歡迎去我的LIVE分享頁,系統了解 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 相關知識
推薦閱讀:
※網路小貸停批,助貸模式剎車,現金貸迎來了一次壓力測試
※靠現金貸「力挽狂瀾」,多家P2P平台煥發新生機,單月盈利可破億
※現金貸App裝機量TOP20榜單出爐,市場上主要玩家有這些!
※日進斗金的導流生意:比現金貸更賺錢,用戶數據多次倒賣
※籠子里的互金,2017年還能掀起多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