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生活 - 第十七品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 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 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 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長老和佛陀好像有點羅索,一開始不已經問過答過了嗎?怎麼好像他們又開始同樣的對話啦?我們對老人家一般都是不耐煩的。就算走在我們前面可能我們會嫌人家走得慢,妨礙我們的行動速度。心裏面著急,想要快點到達終點。就好像我們如果有急事坐車去一個地方找人,當時心裏面很可能就在惦念著要找的那個人。當我們見到這個人的時候,如果他的第一句話就是問我們剛才沿途有沒有看到路旁的一個景觀。可能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啞口無言,因為我們根本沿途什麼都沒有留意,甚至連如何到達的整個過程都忘記了。這就是我們的心總是按耐不住,至令我們錯過很多重要的東西。其實佛陀說《金剛經》到這裡好像應該畫上句號了,連功德什麼都說完了。而且前面不是一開始就問「云何應住」嗎?

這就是我們常常錯過的沿途風景了:在第二品裡面的其實不是「云何應住」,而是「應云何住」!

兩者其實是宛然不同的。第二品裡面的「應云何住」正是因為一般人像我們這樣總是喜歡有個「住」心處,所以一上來就假設有所住處,所以就問「應該如何住」。前面佛陀已經說了很多有關「應無所住」的答案,要大家離四相離一切相。而在第十七品中卻是「云何應住」,因為在這之前已經對「空」作了很大篇幅的教導,但是在這裡的「云何應住」就好像反過來問,什麼都空空蕩蕩了,沒有所住之處豈不是頑空了?接下來其實佛陀正是說「生心」的部分,「無住」不代表這個人已經是木頭人或者是沒有心思的一個死人。很多市面上流通的《金剛經》裡面的第二品和第十七品裡面的這句都是印了「云何應住」,根據江味農大德的研究和對古本的參考發現前後應該是有差別的。

前面的經文裡面大多數是在說菩薩們如何住心,菩薩們如何不住相,實相應該是非相等等,因為這些都是我們如何才能洞見我們本來面目 - 即見如來。也就是先教我們如何明心見性,然後才教我們如何是佛法妙用,然則妙明真心體用一如並不應如此分割,可是因為很容易於此處落入斷滅,後果可怕,學人應當注意檢討。所以還是特意分開來說,利益修行人,莫因為前面的離相而變斷滅。這裡就開始跟我們「用」方面的事了,也就是「生心」處。

道理還是一樣的,心生於無住之處。但是佛陀特意說了一些菩薩行處,要滅度眾生但是菩薩不作有眾生得滅度想,也從來沒有任何「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同樣地,如果佛陀當年修行時候,於然燈佛所如果覺得自己得了法,這就問題大了,然燈佛也不會給授記了。實相非空、非有、非亦空亦有,非非空非有。若能有所得就已經住相了。不過這不是我們一動不動的坐著,而是還是要發心,還是要修行的。但是不作有能發的心和所發的心,亦於中無所得。

阿彌陀佛!

2007年8月30日 於上海


推薦閱讀:

《金剛經》生活 - 第二十六品
《金剛經》姊妹書:生命的閉關
《金剛經》中的故事—轉輪聖王
《金剛經》中的故事—金剛法會(下)

TAG:佛法 | 佛教 | 金刚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