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飛心理:過去、現在與未來

---回答社交恐懼、焦慮和強迫癥狀的三個核心問題。

一、現在。

回答問題:怎麼了?問題現在的存在原理。

在問題發生時的思維、行為異常和癥狀表現,對問題、自己與他人的態度和做法,情緒感受和身體反應,思想觀念。

比如,社交恐懼癥狀。態度和做法:排斥癥狀、討厭自己、迴避他人。情緒感受和身體反應主要有:情緒緊張、心情低落、身體僵硬、胸悶氣短、手足無措、臉紅、結巴。思想主要有:自己有很多的缺點和不足,自己犯了錯、失敗或者有罪,害怕他人會忽視、拒絕、否定、看不起、嫌棄、疏遠自己。觀念主要有:認為自己是不好的,他人對自己冷漠,他人會傷害自己。

再比如,焦慮癥狀。態度與做法主要有:排斥癥狀、討厭自己、迴避他人。情緒感受和身體反應主要有:情緒緊張、心情低落、煩躁不安、身體僵硬、胸悶氣短、心慌、頭緊、頭暈、腸胃不適。思想主要有:擔心自己會犯錯、失敗、得不到、失去、生病或死亡,擔心他人會忽視、拒絕、否定、看不起、嫌棄、厭惡、責罵、疏遠自己。觀念主要有:自己很容易犯錯、失敗、得不到、失去、生病或死亡,自己無力面對和解決問題,他人肯定會忽視、拒絕、否定、看不起、嫌棄、厭惡、責罵、疏遠或傷害自己。

再比如,強迫癥狀。強迫思維或行為是為了緩解焦慮、恐懼的情緒感受和身體反應,從而反覆回憶、確認、求證、詢問、檢查、清洗或整理,進行儀式化的思維或者行為,試圖恢復秩序、掌控、安全感,有時可以獲得短暫的心安,有時候則會更加焦慮。態度與做法主要有:排斥癥狀、討厭自己,試圖壓抑自己的情緒感受和身體反應,控制自己的思維、行為和外在表現。情緒感受和身體反應基本同焦慮癥狀。思想觀念也基本同焦慮癥狀。

二、過去。

回答問題:為什麼?問題過去的形成原因。

過去的生活經驗、情感鬱結,形成了現在的觀念,與思維、情緒感受和行為習慣,以及面對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兒童時期的重要他人(通常指媽媽,或者其他主要撫養人)對自己的忽視、拒絕、否定、嫌棄、厭惡、責罵,兒童或許沒有思維,但有感覺記憶。少年時期的重要他人(通常指爸爸媽媽,或者其他監護人)拿來與其他人進行比較,並進行否定、貶低、指責、羞辱或打罵,同學、兄弟姐妹、鄰居等同齡人之間的競爭、比較,頻繁或者重大過失、失敗、得不到、失去,家庭關係矛盾,父母離婚,不如他人,學習成績大起大落,他人的攻擊、威脅或恐嚇,自己無力表達、爭取、反對、抵抗或者改變。青年時期的待業或失業,人際關係、戀愛、婚姻或事業的不如意,上級領導的拒絕、否定、貶低、指責、排斥。中年時期的理想、目標缺失,對未來感到失望、絕望,家庭矛盾,婚姻危機,親子關係緊張,子女落後於同齡人,重要親人離世。種種頻繁或者重大的過錯、失敗、喪失,他人的忽視、拒絕、否定、看不起、嫌棄、疏遠、責罵,以及在這些情況下未做表達、鬱結於心的情感,很有可能形成自卑、膽怯、遇事退縮的思想觀念、態度和行為習慣,進而出現社交恐懼、焦慮、抑鬱、強迫的情緒感受和癥狀表現。

三、未來。

回答問題:怎麼辦?問題未來的解決方向。

1、表達自己。表達自己的過程,既是自我認識、梳理、覺察和覺醒的過程,也是釋放自己鬱結於心的情感、打開心結的過程。要表達就要有懂的傾聽和能夠關注、尊重、理解、接納、欣賞、支持自己的人,比如心理諮詢師、家人、朋友或者陌生人。

2、認識自己。在自我表達、梳理、覺察和覺醒,以及協助者的共同參與之下,深入認識自己的心理問題現在的存在原理和過去的形成原因,發現自己現在的觀念、思維模式、情緒感受習慣、態度和行為習慣,以及過去的負性生活經驗和情感鬱結。

通過對自我的認識和覺察,能夠一定程度的成為旁觀者、局外人,從而一定程度的從負面思維、情感和異常行為中脫離,從而減輕焦慮、恐懼、抑鬱的情緒和癥狀。也可以通過自我認識和覺察、醒悟的練習,使自己可以更快、更好的脫離焦慮、恐懼、抑鬱情緒和癥狀。一般人之所以不會有與客觀現實不相符的焦慮、恐懼、抑鬱情緒和癥狀,就是因為能夠比較好的自我認識和覺醒。還可以把自己認識和覺察到的說出來、寫下來,先以第一人稱「我」再以第三人稱「他/她」來講述,以第一人稱可以更好的表達、釋放自己,以第三人稱可以更好的脫離負面思維和情緒感受。

3、改變自己。改變的前提是接納,要接納的是自己和自己的負面思維、消極情感、異常行為和癥狀表現,一切都是被允許的,接納是變好的開始。首先是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態度和行為做法,然後調整自己的信念,然後通過生活實踐創造新的經驗以鞏固新的信念。就相當於自我再教育的過程,通過學習、練習養成新的觀念、思維模式、情緒感受、身體反應和行為習慣。

可以把自己當成自己的內在小孩來養育,比如自己的內在小孩自卑、膽怯、退縮、焦慮、恐懼、抑鬱或強迫,自己作為他/她的爸爸或媽媽,要如何幫助他/她變的自信、勇敢、有擔當、樂觀、輕鬆、快樂起來。主要就是關注、在意、看見、聽見、尊重、理解、接納、認可、肯定、欣賞、喜愛、鼓勵、支持他/她,並且在他/她遇到問題的時候,教給他/她可以怎麼想、怎麼做,和他/她一起去面對和解決問題,用愛的教育來滋養他/她獲得成長。

在人際關係比較匱乏,自我認識和覺察、調整的能力還比較差的情況下,可以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協助,心理諮詢師會臨時成為「自我」的一部分,幫助自己更好的自我認識和調整。


推薦閱讀:

如果缺乏社交人會產生什麼心理問題?
輕信是人生之大敵
「潛意識」的過去與未來 | 卡爾·榮格

TAG:心理 | 心理咨询 | 心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