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它,我們對當代藝術的理解至少落後30年|象外薦書

「這幅抽象畫到底什麼意思?」

上上周,在藝術家王綺彪的個展閉幕活動上有個小伙砸這麼問我。

彪哥的畫請看公眾號文章:為什麼我們要這麼誠摯地邀請你來看一個藝術家做的板材?

唔,不是第一次遇到這個問題,

「試著只把它當一幅畫?忘了抽象……」

對這個回答,我真是沒什麼底氣。

直到看到藝術圈黑話寶典:

Abstract 【抽象】 藝術里沒有抽象。

Art 【藝術】並不總像它看上去那樣。

王綺彪,《330》,60×45cm,2014

不是胡說,這是國際頂級藝術雜誌《frieze》刊登過的藝術圈行話。

更經典的還有:

Collecting【收藏】:養活了藝術家。通常涉及大筆的錢。收藏家受到的嫉妒、畏懼、崇拜和鄙視一樣多。

Commercial【商業的】:有點像「裝飾的」(decorative),可用來貶低一件藝術品。

Bad【壞的】 經常偽裝成好的,但也經常暗指好的。不能一概而論,你懂的。(比如,最近國內藝術圈流行的「壞畫」。)

MFA 【藝術碩士】 很貴。擁有一個工作間,還有著名的藝術家來看你創作,這麼過上兩年似乎也不錯。但你遲早要回到現實世界。所以,不如熬完了早點結束。藝術不是什麼高科技。真的。

輕鬆,同時一針見血,是《frieze》這個創刊於1991年的老牌雜誌的一貫風格。

王綺彪作品。

不過,更重要的是眼光。

達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在即將做出他那件著名的《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前,《frieze》雜誌刊登了策展人和赫斯特的對談,藝術家透露了這個藝術計劃。

我們寫過這個作品,簡單來說,就是把一條長4.5米、重2000公斤的虎鯊注入福爾馬林,然後裝入巨型水族箱。詳細故事戳微信:很多人說,這個世界上最有錢的藝術家,其實就是個混混

達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

在這場對談中,赫斯特說到了這件作品的初衷:

你想轉而做一個死鯊魚的作品……

我認為,無論如何,這些東西都是同時存在的。 我認為這就是永恆持續的生命。我不認為我在往前進。我只是在移動。你知道得越多,未知的也越多。每一個新作品都讓其他作品有了意義。我喜歡把它們當作整體來思考,或者,如果可能的話,以群展來思考。

你打算怎麼稱呼鯊魚作品?

《在活著的人看來,身體不可能死亡》(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

換句話說,按我們的思考方式,我們永遠不會死去。

我們知道自己行將死去,但只要活著,我們對死亡一無所知。它無法體驗。

達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神學、哲學、醫學和正義》

他也說出了無數觀眾的好奇:

為什麼是頭鯊魚?

我喜歡用一樣東西來描繪一種感覺。鯊魚很嚇人,比你龐大,生活在你不了解的環境里。它死了像活著,活著像死了。它能咬死你,吃了你,所以,看著它,會有一種病態的好奇心。我喜歡通過將某樣東西從世界裡提取出來,來試圖理解世界。你殺了它們,為了看著它們。你必須把鯊魚保存在液體里,這液體看上去非常像它生活的自然環境。必須得那樣的規模。你期待它會向你回望。我希望乍看上去,它像是活著。 這肯定跟讓死物如生,或讓活物永生的那種痴迷有關。

達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不可思議的旅程》

不只關心創作,也關心藝術家本人。有一篇文章描述過安迪·沃霍爾的聲音:

安迪說話聲音低沉。安迪說話拖長音。安迪說話語調誇張。安迪嗓音文靜。他說話聲音柔和。他沒有那種嬌滴滴的含混聲音。他在發牙關緊閉的音時,有自己的特點,跟喬治?普林頓(George Plimpton)、凱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那種中上層美國白人的發音不同。一 種壓低了的單調聲音,靠拿捏語調而不是簡單地抬高嗓門來表示強調。安迪能把「哦」或「呀」 變成四音字的詞。

我在1970 年見到安迪之前,從沒聽別人這麼說話,但安迪身邊的人說話都這個味。這能讓人上癮。

安迪·沃霍爾

象外也寫過安迪:離開派對,打開電視,哭著睡著 | 你知道的現代孤獨與你不知道的安迪·沃霍爾

除了對藝術的藝術家的關注,這裡談到的還有IKEA的傢具、蘋果的界面,還有對阿拉伯之春、恐同問題、阿富汗戰爭的藝術思考。它關注最前沿的當代藝術。

《frieze》更有趣的是它的作者團隊,有些本身就是藝術家,且來自音樂、電影、哲學、文學等不同領域。

如果你對藝術感興趣,那麼,這是本年度最不該錯過的藝術類書籍,《frieze》雜誌精選集《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中英文版同期推出,27萬字,150餘幅高清原圖,探討當代的59個話題,涉及現當代約700位藝術家、藝評人、作家、藝術學者、策展人,除了安迪·沃霍爾、達米安·赫斯特,還有弗朗西斯·培根、特雷西·艾敏、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格哈德·里希特等等。

不誇張地說,沒有它,我們對當代藝術的理解至少落後30年。

書名:《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

編者:《frieze》雜誌

譯者:嚴蓓雯、喬修峰、蔣文惠

出版方:一好閱讀(Boundless Books)·北嶽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年9月

《frieze》1991年創刊於倫敦,被公認為是有關當代藝術的世界權威刊物,刊發的文章涵蓋當代藝術領域的方方面面。《frieze》的作者團隊有些本身就是藝術家,有些來自音樂、電影、哲學、文學等不同領域。跨界背景使《frieze》可以超越藝術的範疇書寫文化和時代,成為國際上首屈一指的設計精美、通俗易通、信息豐富的藝術類雜誌。

內容好、翻譯佳,除了略貴,真是沒什麼缺點了~

友情提示,本書閱讀門檻略高,一些藝術家可能壓根兒連名字都沒聽過,但讀懂了這本,你就是藝術界的達人!


推薦閱讀:

《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有哪些觀點令人難以贊同?
如果近幾年收復台灣,會進行焚書嗎?
書?文學社會學
《賈想:賈樟柯電影手記 1990-2008》
如何在這個快餐時代保持自己的品味和耐心?

TAG:艺术 | 书籍 | 现代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