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即將當媽媽的自己「教育方式」

我是在預產期前1個月寫的,準備在生前完成,哪知第二天就破水了

寫這篇文章是為了不讓自己忘記生產前與父母的關係,不要犯同樣的錯誤,站著孩子的角度教育孩子。

結婚後,生小孩後,很多觀念就會改變,甚至忘記了自己曾經討厭的其它人或父母做的事情,如,嘮叨。

很多人都會在不知覺地情況下做著和自己父母一樣的事情,而沒有意識到這些事情是自己曾經非常反感,且發誓絕不會對自己的孩子同樣的事。以下這三件是我覺得對自己影響最深的事情。

嘮叨

回憶: 「你做...了嗎?」 「你要...這樣子。」

(以上每隔10分鐘重複1次)。

自己的感覺:

嘮叨的話一般是不會聽入耳,聽了也不會去做,至少不是情願的。我自己本身不喜歡被指使,覺得如果按父母說得做了,就會讓他們得逞。(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雖然知道父母是為了自己好)。還有不少的是不聽不要緊,而且對會著干。

我覺得,同樣的事最多說兩次。第3次還不聽,那就是自己的方法有錯,表達得不清楚,孩子聽不進,不當回事。那這樣自己就要另外找方法讓孩子能接受。


比較

回憶:

「你看其它人的小孩...」

「爸媽就看你了,你要好好讀書,以後賺大錢。」

」為什麼某某可以...,你就不可以呢?「

自己的感覺:

非常厭煩,越是這樣說,我就要越和別人不一樣。

父母總是會用自己的期望來教育孩子。拿其它人來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較,這是所有父母親的共通點。這樣孩子既不公平,也會讓孩子有自卑感。

父母應該比較的是自己,與其它做得好的父母作比較。為什麼其他父母的的孩子那麼好,比起自己有哪些可以改進的。並且要讓孩子知道,變得更好,不是很其它人比,是要和1個月,1年前,5年前的自己比。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無法比較的。


打擊

回憶: 「媽媽,我老是覺得累。」 「讓你平時多鍛煉都不鍛煉。」 「我有鍛煉啊」 「那你老坐在電腦面前」 「沒有老是,我不定時會站起來」 「那你就是鍛煉不夠啦,沒有吃營養」

「總是呆在家玩遊戲,多出去走走,和朋友聚一下,才能認識多點人,學多點東西。」 「爸,我出去了!」 「出去幹什麼?沒賺多少錢,老是出去花錢。」

自己的感覺:

每次想和父母報怨或說心事,總會被打擊;不然就不聽,或者插話。要不就被說到什麼都是錯的。心理很不舒服,感覺父母老是在找自己的錯誤和不足。

我覺得,不管什麼事,首先等孩子把話說完。回答孩子時,以關心的口氣,而不是說教的口氣。

比如他說最近很累,先以同情的語氣說,如:好好休息吧,洗個熱水澡等。然後可以問他有沒有感覺身體什麼變化?胃口好不好?睡眠如何?自己覺得是什麼問題,嘗試過什麼方法,有沒有效,需要什麼幫助。(當然不要連串地問,不然又變成嘮叨。)

還有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也許他的選擇在我看來是不適合的,還可能會鑄成大錯。但這是孩子自己的選擇(當然不是犯法)。

我會鼓勵他,也許我會告訴他我的看法。但不管之後是成功還是失敗,我都不會說「早就和你說了...」。

我明白在實際中,要做到會很難。但自己就是一個教訓。因為我自己老是聽父母話,有時沒有主見,不敢為自己果斷地下決定,而且會質疑自己。

以上對老公也能有效。很多女人都把老公當兒子對待。


我的教育重點:

每個人的教育方式都應該是不一樣的。同一家庭,對待不同的小孩也需要不一樣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有原則,有始至終,行為和言語一致。以自己的行為來教育孩子是最有效的。

我會專註以下三點:

1. 獨立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不需要我來為他作決定,幫他選擇或判斷對錯。從小教育孩子如何做決定,敢於做決定,懂得自己照顧自己。

2. 思維

教孩子思考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訴他答案。和孩子一起學習知識;有問題,就算自己懂,也和孩子一起找答案。

3. 熱愛

如果要買玩具,至少玩3個月。要學習或參加什麼,至少堅持3個月。讓他明白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每件事需要經歷不同的階段才能判定自己是否擅長或喜歡。


*和寶寶說的話:

Muni,媽媽好愛你啊!我知道有一天你會離開我和你的爸爸,自力更生,可能遠在他鄉和你的最愛在一起。不過,我知道你會和我們一起生活到至少18歲。在這18年,我會珍惜和你在一起的每時每刻,我會接受你喜歡的和討厭的。如果你願意,我會把我知道的全部和你分享。我的心愿是希望你能成為一個獨立,有想法的男人。

圖 | Designed by Freepik

個人清單創作,轉載請註明「塔皮幽卡的清單」。

此文2017年6月24日始發於微信公眾號。

微信號:塔皮幽卡的清單(listfulthinking)

簡書:塔皮幽卡的清單

推薦閱讀:

怎樣教導孩子不要經常玩手機、電腦?
為什麼要學好普通話?
如何看待幼兒園教育中老師僵硬的教育方式?
作為一名中專老師,上課無一人聽講是怎樣的體驗?

TAG:教育方式 | 儿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