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榮格的「二入四行」—— 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學習體悟

入道多途,要唯二種,謂理、行也。

——達摩

時光荏苒,轉眼已經上了2個月的課了。起初,我是因為育兒而走上心理學的路的,當我翻閱了幾本兒童教育的書後,覺察到了自我的問題。於是,我被發展心理學深深吸引了,開始關注心理學知識。正因為半路出家,對系統的理論知識嚴重匱乏,我特別渴望能夠系統紮實地學習心理學的理論知識。由於對沙盤遊戲的好奇與興趣,讓我思考:如何學習心理學?如何系統而深入地了解兒童心理學?學習的方向計劃是什麼······

朋友的介紹讓我了解到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的2年期課程,經過認真考慮,最終決定報讀這個課程,因為基礎差,我忐忑地開始了我的學習之旅。

理入

2016年3月兩年課程開學,第一次面授課,幾位老師精彩的講授讓我重新認識了神話的意義:一個「英雄之旅」。完全從我以往不同的角度詮釋了《綠野仙蹤》,讓我認識到要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童話故事。英雄的旅程與四季循環的圖解清晰地向我們展示了整個諮詢過程,從聆聽召喚(夏至)到穿越臨界(秋分),經歷了回應召喚、承諾責任、準備啟程、非凡援助等幾個建立諮詢關係的過程。而通過門廊、水井、山洞、森林等這類沙具我們可以得知來訪者已經準備好使用無意識來玩沙遊了。在試煉之路上,創傷和陰影已經出現,但同時治癒也將開始。

此時,來訪者也許很痛苦,因為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但我們要相信來訪者有足夠的勇氣進行下去。我們要相信我們已經建立起來的自由且受保護的空間是給予來訪者最大的支持與鼓勵,這個空間承載著來訪者的一切,在這裡我們靜候著來訪者的重生,令他們邂逅神性(冬至)。這時,來訪者的自性與自我開始轉變,老師說此時我們就是照顧、關愛和守候這個重生嬰兒的角色,繼續陪伴來訪者返回試煉之路。沙盤上可能會出現船、樓梯等向上的沙具,但來訪者所呈現的能量不會特彆強烈。

來訪者將返回到穿越的臨界點,他們已經準備好結束治療,但旅程不終止,而是帶著他們找到的智慧融入到現實生活中。這是一個滋養、繁盛的季節(春分),我們應當支持和鼓勵來訪者重返社群,繼續他們的生命旅程。

Betty老師的解說真是太精彩了,一張簡單的圖讓我豁然開朗。不僅看到了來訪者與諮詢師的在不同階段中相互的關係和角色,看到了神話故事的深刻內涵與哲理性,更讓我思考和感悟自己的人生之路、英雄之旅。

作為自我成長,當我們試圖壓抑下我們內在的負面,往往會投射在他人身上。我想這正是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自我的原因之一。靠壓抑自己的秉性去迎合外界,最終,也許我們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如一團亂麻吧。而當我們通過沙盤走完英雄之旅,讓自我與自性建立鏈接,讓自我臣服讓步於自性,也許我們受壓抑的陰影就可以得以解決。作為諮詢師的我們才可能成長為一個足夠大的容器,承載來訪者的種種。

行入

通過2個月的學習,我進一步發現了自己不足的地方,對於發展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理論知識的不清晰、不系統。Betty老師和徐維東老師對此給我非常大的啟發。老師們都提到,3歲的孩子開始有分離意識,自我意識和自我反省的能力,發展出對內在感動和衝動的自我控制,發展出形成人際關係的能力。12歲以下的孩子是處於無意識狀態中的,我們應當進入孩子的世界,用生命、心靈去感受孩子,再通過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外界。

我進行心理學臨床工作時間很短,個案小時積累也不多,但就是這短短的半年多,不到100個小時的臨床已經讓我感到系統紮實的理論學習是必不可少的。我們面對的無論是心理健康的來訪者還是心理不健康的來訪者,都不是僅僅靠以往人生閱歷就可以進行工作的。特別是運用沙盤進行無意識水平工作,更是需要紮實系統的理論支撐。

這個觀點聽上去似乎很矛盾,但正如徐老師說:我們用無意識去感受沙盤裡來訪者的呈現時,首先是用心去感受。然後,便是對應我們過往學習的理論知識,甚至可以翻閱資料,當然這必須是有無意識感受的前提。我們大腦里儲存了大量的理論信息後,在進行無意識水平工作時,當我們「穿著來訪者的鞋子」感受來訪者,我們才能正在進入到共情(申老師在《沙盤遊戲療法》一書里對共情做了非常詳細的闡釋,他提到:共情的西文本義,是要表達一種在理解的基礎上對別人的情感與動機等心境的認同,或者是一種能夠體驗到別人情感與心情的能力。在漢字「共」的甲骨文原形中,包含著兩人共同擁有的意象,包含了「和」的理念,「發於本心謂之情」)。共情是建立良好諮詢關係的基礎之一,而良好的諮詢關係又是包容與治癒的關鍵,沒有良好的諮詢關係作為基礎,是不可能提供自由且受保護的空間給來訪者的。

以前,我總覺得共情是受一個人的本質影響的,但這2個月的學習讓我重新思考了這個問題。學習更多的理論知識,有助於我們「穿上來訪者的鞋子」,而只有了解了才能包容,才能共情。比如,一個具有攻擊性的來訪者,如果我們熟悉面具、防禦等等這些理論,我們就會關注於他的內心感受。而這種關注的外相就是我們對他的共情與包容,讓來訪者感受到被包容,這種的感受並不是通過我們的語言來接收的(有的諮詢師習慣使用重複來訪者的話表示理解與積極關注,但我覺得如果不是在充分理解理論的基礎上去了解到來訪者,分析來訪者的感受,這樣的描述很可能會引起來訪者的反感。「憑什麼你知道我的感受?」「瞧你那自以為是,自認為很了解我的樣子,其實,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的感受」等等)。

我們的閱歷是有限的,系統紮實的理論可以彌補我們閱歷上的空白,讓我們找到人類的共性,再通過堅守臨床,理解來訪者的個性,從而達到無意識工作的水平。即用無意識感受,用意識的言語讓感受變得可以交流,讓來訪者清晰地展示與意識到自己的無意識。結合每位老師的課程,在給來訪者做沙盤的經歷中,讓我更形象和深入地感受到了共情的意義。

有了共情,便有感應的力量。正如申老師曾經在他書中寫到「共情包含著彼此的身心共振與和諧」,徐維東老師也在課堂說過,我們要帶著好奇去做個案,我想這個「好奇」不僅僅是面對來訪者,面對沙盤,同樣也面對理論知識。

通過學習,我突然覺得分析心理學神奇的地方在於它認同有感應,這個時刻伴隨著我們的「感應」,大多數人卻因為意識不到而不認同。但沙盤遊戲諮詢師通過共情,通過沙盤,利用感應,卻可以讓來訪者轉化並治癒(其實,這個過程諮詢師也同樣成長了)。尹老師也在課堂上講過:當無意識用詞語表達出來後,就慢慢會變為意識。但只有恰如其分地將無意識表達出來的詞語,才能將無意識變為意識,起到轉化的作用。

當我們擁有這樣的「感應能力」的時候,我們就能夠創建治癒性的空間。這便是系統的理論學習和嚴格的臨床訓練的意義所在。

心理分析師的「四行」

「原型」、「集體無意識」、「個體無意識」......這些詞在半年前對於我來說還模糊不清,看書、上網查、在學習群里聽大家討論,都只是名詞解釋而已。而在各位老師的課堂上,我從各個角度了解到了這些概念的的內涵,結合平時的沙盤個案,我感覺自己越來越能在做個案的過程中沉住氣,帶著學習的態度,帶著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的心情去面對自己感受到的,或者是感受不到的。這些名詞開始變得鮮活,成為我臨床工作的一部分。

在課堂上有的老師偏重理論,有的老師偏重案例分析,無論哪種形式,都讓我獲益匪淺。

尹立老師在課堂上談到精神分析,跟我們介紹了精分和榮格心理分析的聯繫,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以前我對精分的了解很膚淺,也沒計劃要好好學習,覺得作為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大致知道幾點,了解精分的3大技術就足夠了。上了尹老師的課後,我計劃在下半年裡趁著暑假和寒假更深入地學習一下精分,為更好地學習分析心理學的理論打好紮實的基礎。

在聽了徐維東老師的課後,我覺得不僅僅對我的臨床工作和心理學學習有啟發,對我日常教育孩子也是很有啟發的。接納孩子的幻想、害怕與恐懼(以往女兒談到害怕我總是覺得她不夠勇敢)。這些使我更堅定地往兒童心理學方向努力,並且,清晰了學習的計劃:精分打基礎,運用榮格心理分析和沙盤深入學習兒童心理學,著重關注沙盤技術。

申老師講榮格,很喜歡引用《金花的秘密》來闡釋分析心理學的心法,他曾經向許多心理學家詢問「治癒的因素」,如今他告訴我們治癒的秘密在於「感應」,沙盤遊戲的療愈「無思無為,感而遂通」。感應心法的關鍵,則在中國文化里,這就是核心心理學——「psychology of heart」。

這2個月的學習內容,我還需要反覆複習,但方向已經逐漸清晰,過程也開始明朗。精神分析、分析心理學、中國文化、核心心理學是我們學習的四個基石,在今後的學習中,能夠仰望星空,也腳踏實地,又何懼自性化之路道阻且長呢。

用徐老師的話作為這篇學習心得的結尾吧:堅守臨床,堅守自己的積累。

跋語

從外企高級財務經理到2015年5月考取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證書,到2015年12月開始接第一個沙盤個案,我始終覺得自己底氣不足,理論知識匱乏,為了能系統的學習心理學知識,我到處打聽各種課程,甚至詢問過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旁聽生的流程,做好了從基礎開始學習,慢慢積累的心理準備,但終有對課程內容的不滿意、對師資的質疑,以及因時間安排問題無果,偶然的一次談話,一位心理工作室的工作人員向我推薦了由申荷永和高嵐老師創辦的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推出的2年期「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等同於碩士專業課程,經過對授課老師情況的大致了解,我決定報名參加面試,很幸運的,我收到了錄取通知書,從2016年3月開始了對心理學的規範的、系統的學習。

在學習的過程中,授課老師夯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個案經驗、同學們的分享討論、每周讀書會的總結研討、每次面授課上外國心理學專家和高嵐、申荷永老師的精彩專題課程……,讓我慢慢理清了心理學系統學習的思路,帶領我進入心理學系統、規範的學習體系,讓我親身感受到沙盤遊戲和夢的工作是如何悄無聲息地打開意識與潛意識溝通的橋樑,更讓我了解了中國文化與心理學,與分析心理學的深遠淵源,開拓了我在心理學學習上的視野;同時,不同擅長的老師們帶給我們學術上的廣度……。

更讓我受益匪淺的是老師們不但傳授心理分析和中國文化的知識,而且,更談到中國心理學如今的種種問題,期望我們堅守心理諮詢師的職業操守。

時光荏苒,2年的課程很快要結束了,老師們的教誨如一盞明燈將伴隨我未來的心理學學習和臨床實踐。

作者:於東平


推薦閱讀:

兒童心理創傷及其干預
063 心理防禦——反向形成
知乎心理諮詢爆料第三彈:面對認證用戶曾旻協助他人身份造假,宣傳課程時,知乎又是如何處理的?
066 心理防禦——合理化 理智化 抵消
動機在杭州的Live——如何結束以及如何重新開始

TAG:心理学 | 心理咨询 | 荣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