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無辜
不少人認為,在滿月那天,人的精神狀態最差、行為方式最怪異。西方傳說里就經常會出現「會在月圓夜變身的狼人」及吸血鬼等形象,到了今天,一些研究者仍在試圖找尋月亮的陰晴圓缺與酗酒、癲癇、自殺、縱火、夢遊等異常行為之間的聯繫。在他們的研究報告中也會時不時地提醒讀者,諸如「精神失常」(lunacy)和「瘋子」(lunatic)這兩個詞,都是源自「月亮」(luna)這個拉丁詞根。
美國邁阿密的精神科醫師阿諾德-里博,曾用「月亮效應」(lunar effect)一詞來解釋月亮和人類行為間的聯繫,而一些評論家則更喜歡用「特蘭西瓦尼亞效應」(Transylvania Effect)這一術語。但是,「效應」一詞暗示了二者存在緊密聯繫,所以這兩個術語都不盡準確。
話雖如此,但仍有許多人(包括受過良好教育的大學生在內)相信,月亮的確對人產生了某種作用。根據一份問卷調查的結果,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有49.7%的學生承認,一些人的確在滿月時表現怪異。在加拿大與新加坡的大學裡進行的調查,也顯示出了同樣的結果。但是,這些真的都是月亮惹的禍嗎?
為弄清楚所謂的「月亮假說」為什麼會在沒有事實根據的基礎上仍長盛不衰的原因,研究人員凱利、羅傑、霍頓試圖從三方面找尋解釋,即傳媒影響、知識誤讀與認知偏見。
傳媒影響
如果有誰聲稱「在滿月時,人的行為特別怪異」,那麼他一定會受到傳媒的歡迎。前面介紹的里博就多次出現在脫口秀節目中,他的研究經美國ABC電視台報道後廣為人知。
俗話說「好消息不叫新聞」,如果有人撥打新聞熱線爆料「月圓之夜有瘋子在街上出沒」,那麼記者們一定會樂壞的。對於善寫故事的記者來說,想找到說故事的人並非難事,比如「鄰居家的大叔總是在滿月時舉止可疑」(誰又沒有鄰居呢?)。
其實,月亮假說的粉絲們也並不全都以神話傳說和個人軼事為根據。里博在沒法解釋月相變化與行為異常之間的數據關係後,就開始瀏覽大量的自殺案件報告,之後總結出「在滿月期間的自殺行為,都存在某種怪異現象」的結論。對公眾而言,奇聞異事往往比真實數據更有說服力。為了突齣戲劇性,「20/20」欄目就曾展示了一張美國警察勸阻年輕人自殺的照片,圖注是這樣的:
「夕陽西下,月亮初升,一個滿面愁容的年輕男子用手槍指著自己的太陽穴。特種部隊成員正與他對視。如果他用槍指向任何一個人,都會被立即擊斃。這種場景每天都在上演,但今天在這裡,在滿月之時,竟然出動了特種部隊。」
久而久之,人們過多地接受了媒體播報的這類信息,就會在潛意識裡把月亮和人類的行為聯繫起來。
知識誤讀
既然月升日落能產生海洋潮汐,那麼學者猜測「月亮能影響人類的行為」也不足為奇。里博也支持這種想法。他認為,人體和地球類似,都是由80%的水和20%的其他元素組成的;月相變化既然能導致潮汐,那麼也有可能使人體內的某種元素失調,從而使人的行為發生異常。
可惜,這兩者根本不是一碼事。事實上,地球海洋與陸地的表面積之比才接近於80:20,這既不是體積比也不是重量比,根本不能和人體的情況相提並論。因此,里博的推論是站不住腳的。此外,潮汐現象僅在互相連通的廣袤水域(例如世界的五大洋)才比較顯著,而像內陸湖之類封閉的水域,月亮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更不用說封閉在人體中的那一點點水了。
此外,最基本的力學知識也不支持生物潮汐論的觀點。所謂「潮汐力」,指的是月亮和太陽對地球上單位質量的物體的引力,以及地球繞地月公共質心旋轉時所產生的慣性力,這兩種力組成的合力引發潮汐的原動力。潮汐力與物體質量成正比,潮與距離的立方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G為引力常數,R為地球半徑,M為物體質量,d為物體距離)。根據該公式,兩個不同物體對於某人的潮汐力之比就可以寫成:
舉例來說,某位母親剛在醫院產下了寶寶。如果我們想了解,此時她、醫生和病房對這個嬰兒產生的潮汐力,與月亮對嬰兒產生的潮汐力之間的比值,就可以根據上式進行計算。病房距月心的距離大約為3.78×10e5公里,月亮質量約為7.35×10e22公斤,假定這位母親重55公斤,她與嬰兒相距0.15米,那麼可得:
母親對嬰兒所產生的潮汐力,竟然是月亮對嬰兒的1200萬倍。同樣地,我們還可以算出醫生和病房對該嬰兒的潮汐力,其結果都是遠遠大於月亮產生的潮汐力。顯而易見,比起太陽和月亮,人類更應該擔心大廈鱗次櫛比和行人摩肩接踵的城市中心所產生的潮汐力。
還有一些研究者(例如加爾奇諾)曾嘗試研究化學離子的影響。
最近,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飽含離子的電離空氣容易影響人類的情緒。有一個證據相當引人注目,即陰離子的影響是有益的,能使人們在面對簡單工作時改善情緒並有更出色的表現,相反陽離子的影響就不那麼好了。然而,這些影響因人而異,並且只發生在個人暴露在高密度的離子環境的場合下(例如實驗室中)。
月亮對地球磁場有調節作用,離子同樣得遵循月運周期,在滿月時,大量的陽離子就會進入地球。儘管如此,與空調排放出的陽離子及被污染的大氣中的陽離子相比,其數量還是太少了。也許會有人在某個封閉環境中能感受到陽離子的影響。然而,問題並不在於「是否有離子影響」,而是「當滿月的時候,這些陽離子含量是否高得足以產生影響」。學者吉爾伯特對於該問題作了研究,他在一個特殊教育學校里測量了離子濃度,但並沒有發現支持離子說的證據,相反卻發現新月比滿月時出現了更多心理失常的行為。這至少證明了滿月時的離子影響並沒有說的那麼大。
認知偏見
一些認知偏見也導致了月亮影響論的炙手可熱,包括選擇性認知、選擇性記憶和選擇性暴露。
首先便是選擇性認知。人們更傾向於關注與自身興趣、經驗、態度等相吻合的事件,並且在注意到一些不尋常的行為時,總想追根究底。月亮一直掛在空中,用它來解釋奇聞異事是再省事不過了,而且一旦怪事發生,也沒什麼比滿月更能使人印象深刻的了。然而,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通過研究發現,當要學生們分辨出各種月相(比如上弦月和下弦月)時,他們僅僅是憑藉運氣而非運用知識。看起來,即使是最熱衷於月亮假說的支持者,也不能正確分辨出月亮的相位。社會心理學家表示,大部分人做決定的時候,通常都會尋求最簡單的解決方法,竭力節省認知資源,尋求來自別人觀點的支持,並依靠先入為主的信息做出決定,表現得就像一個「認知吝嗇鬼」。我們不妨回頭想一想,到底有多少人曾不假思索地斷定「只要有不尋常的事發生,那一定發生在月圓之夜」?
第二個認知偏見是選擇性記憶,即只記憶對自己有利或只記自己願意記的信息,而其餘信息則被遺忘。人們也許能回憶起任何在月圓之夜發生的不幸事件,而遺忘當天的尋常事件,並且不大會記住發生在月圓之夜以外的怪事。人們很難相信,事情是隨機發生並且彼此之間是毫無關聯的,尤其當它們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時就更是這樣。對於一些人來說,「事物相互之間都是有關聯的」並不僅僅是生物學的觀點,同時也是啟迪他們的思想、引領他們解釋無規律分布事件的準則。當我們相信兩者間必然存在聯繫時,我們才會去注意和記憶自己認同的事情。
第三個偏見是選擇性暴露,指的是受眾在潛意識中,傾向於選擇那些愉快的、與自己觀點相一致的信息、廣告、書籍等,讓自己暴露在這些信息的影響下。研究人員奧蒂斯通過調查發現,比起去看爆米花電影的人,那些排隊買票去看《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一部關於外星人的電影)的觀眾,會更認可那些支持UFO存在的證據。羅頓和凱利發現,那些邏輯推理能力差和相信諸如輪迴轉世和占星術的學生,更傾向於認可月亮影響說。
這些偏見表現出來以後,就會變得像一個自我應驗的預言,會導致人們採取堅定自己信念的行為。比如說,警察要是相信滿月導致犯罪行為,他們就會在月圓之夜更加警惕,而這個行為可能導致逮捕更多的罪犯,進而使他們更加確信這一點。有一項街頭調查結果顯示,警察確實比路人更支持月亮假說。
綜上所述,月相變化與人類行為間並不存在什麼因果關係。如果一定要找出二者的具體關係,就必須要跨過兩個障礙:首先,獨立的研究人員發表的可靠研究成果;其次,這個關係一定得是因果關係而非相關關係。不解決這兩個問題,月亮假說就不能成立。
總之,高掛夜空的月亮,確實不應該繼續躺槍了。
編譯/姚達(科學世界2015年第3期「破迷辨偽」欄目,本欄目由中國反邪教協會協辦)
推薦閱讀:
※2018年環月首飛會是誰?
※驚喜!2018年人類首次開通月球環球之旅
※月球表面真有水冰嗎?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又找到新證據
※月球之背,你有多神秘
※美國要搞月球站,中國要建月球村,這下熱鬧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