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 淺談左手技法之吟猱·名詞解釋篇

經常會有初入門的琴友提問,怎樣才能將古琴彈好呢?每曾思及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總有千言萬語卻無法言說的憋悶,後來突想到曹柔《指決》中所言:「左手吟猱綽注,右手輕重疾徐,更有一般難說,其人須是讀書」,其中的「吟猱綽注,輕重疾徐」便是彈好琴的此中關鍵。從本節課開始我們便先慢慢展開吟猱的研修之旅。

首先,何為「吟猱」?

丁承運先生在其《吟猱輪》中說到:從發聲來講,吟猱是由原音與稍低或微高一點的音迅速交換而產生音的「波動」的演奏方式。關於吟、猱二字的含義。「吟」,琴書稱「若吟哦然」,或喻之為「寒蟬吟秋」,這是以其音響效果接近於人聲或蟬鳴的自然波動而得名的。「猱」,原字義是猿類的一種。宋田紫芝《太古遺音·手勢圖》解釋說,「若猿猱升木,躋攀而吟號也。」猱字取其動作之曲折往複,如猿猴爬樹,伸縮自如。韓愈《聽穎師彈琴》詩有:「攀躋分寸不可上」之句,最為猱法傳神。又似急水行篙,水湍篙顫,用盡氣力,不離故處。

在與現代樂器的對比中,吟猱也便是如今的吟陰,俗稱顫音、揉弦(相當於西方音樂的vibrato),但在古琴的吟猱上,由於其本身的音域廣且可操作性極強,故其吟猱形成了各種技法及組合變化,晚唐的陳拙在他的古琴指法論述中,就記載了各種吟猱指法及不同的組合變化,如吟、振、撼、猱、敦等計四十一種,而到了宋代,琴的左手技法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更著重細膩的吟猱。琴史上稱之為「韻多聲少」,吟猱指法也因之而更加系統化。許多琴譜都有較詳細的敘述。如《大還閣琴譜》、《五知齋琴譜》、《自遠堂琴譜》等,莫不條分縷析,各有精義。近代琴家彭慶壽在他的《桐心閣指法析微》中,就收入了吟猱指法四十八種,近世琴譜所用的吟猱方法業已大備。

縱觀一千多年來的吟猱指法,從方法到使用上都不斷在發展,有名目又有成法可據的就在六十種以上,故參詳古譜之時遇「非常之吟」亦是常見之事。

在本篇,依吟猱變化方式將其分為緩急、大小、遲早、長短、特徵、組合等六類,分別進行釋義。

緩急

類緩吟:慢而緩和,其音不斷。

緩猱:宏大寬和,有安閑自如之意。

急吟:緊而逼促,其音不亂。

急猱:緊而疾速,要手急而意緩,音連而氣舒。

大小類大吟:吟之指動闊大者。

大猱:猱之指動闊大者。

細吟:吟之指動狹小者,要緊細圓滿。

細猱:猱之指動狹小者,要細而堅實

定吟:以指筋骨微微動蕩,不離徽位,不露形跡。

定猱:用於大猱、長猱之末,法如定吟,不露形跡。

長短類長吟:吟之加倍,凡八九轉。

長猱:猱之加倍,凡八九轉。

少吟:吟之減半,約只二轉。

少猱:猱之減半,約只二轉。

略吟:為少吟之半,以不經意出之。

略猱:為少猱之半,要細中有潤,堅中有脆,實中有松。

遲早類落指吟:指一落弦,得音就吟,不可稍停。

落指猱:指一落弦,得音就猱,取其連貫緊接而兼鬆脆。

藏頭猱:未打弦,先猱上,令聲無頭。

承聲吟:不待接定,承聲便吟。

見聲吟:又名聲後吟,後撫見聲,按指方吟,吟罷有少息,方作後聲。

歇 吟:彈過後才吟,取其餘聲。

無意猱:聲盡方猱。

組合類綽吟:即隨綽作吟。

綽猱:即隨綽作猱。

注吟:即隨注作吟。

注猱:即隨注作猱。

進吟:按彈得聲後,進至上位用吟。

進猱:按彈得聲後,進至上位用猱。

退吟:按彈得聲後,退至下位用吟。

退猱:按彈得聲後,退至下位用猱。

走吟:隨聲上下,且吟且引。

淌吟:按彈得聲後,細吟緩緩淌下一位,取得碎音,如水淌注

飛吟:得音或二上二下,或一上二下,每位指下連綿振動,如鳥振翼。

特徵類游吟:得聲即退下一位,再綽上本位,又退又上,接用常吟,指似遊盪。

盪猱:得聲即進至上位,再注下本位,又上又下,接用常猱,指似蕩漾。

撞猱:猱中帶撞意,專於按處向上取音,即實上虛下,與常猱相反。

迎猱:迎上抑下,兩頭用力,連活有情。

蓄猱:按彈得聲,指略退動以活其機,意取含蓄。

放猱:上下二三分,往還十四五合,先大後小,定吟而止。

註:本篇內容參考丁承運先生所著《吟猱論》

歡迎關注我們的知乎專欄 →嗨的國樂

歡迎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嗨的國風音樂(微信 ID:hidiigy

更多知識乾貨,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喜歡音樂的你,這些音樂App 你一定也知道
沒錢如何學小提琴?
【音樂欣賞】湯普森居然可以這麼彈?!

TAG:古琴 | 民乐中国 | 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