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之殤

前一段一說明朝,就有人罵我是滿遺。其實我還真不是,我精神上反倒更類似先秦的士人。中國現在經濟比較好,民族主義覺醒。漢服,國學大行其道。但我依然不認為「漢文化」或「華夏」是民族這種格局的事物,我認為他是一種文明形態。我玩弓玩甲這些,多多少少也接觸各界朋友,有過各種方式的交流。大家多少都覺得今天的中國,愧對華夏這個大旗。曾經輝煌燦爛的文明似乎在哪裡出了問題,但總歸也不知道病根在哪。我試著說說自己的看法。

有的人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認為把原因歸結為游牧民族的入侵這個外因便萬事大吉。這是我不認同的,華夏強盛的時期,乃至許多分裂的時代,如戰國、三國、五代十國等,仍然可以憑一隅之力抵禦外敵。北方入侵說並不能解釋華夏文明自身衰弱的問題。

亦有人認為是宋以後官僚系統的獨大,體制和科舉制度的僵化等等。但似乎這些外因或大原因最終都落實不到具體的人頭上,因此造成一種小我只能哀怨,卻做不了啥的困局。

作為一個古老民族的後裔,我們到底失去了什麼?

小時候,讀到管鮑之交,墨子救宋;孔子周遊列國;說客們縱橫捭闔;班超棄筆從戎,盛唐的邊塞詩詞等等,心中總能蕩漾起一種澎湃的衝動。你發覺華夏的先賢們是那麼地把自己當回事,每個人都認為我可以影響這個天下,他們都相信自己可以做出事情,即使不是這輩子功成也能光耀千秋。

而如今,絕多數人把「我是英雄」的衝動認為是中二。羞於做些什麼,甚至還譏笑做事情的人,唯恐「中二」的人不失敗。一個人胸中那股氣沒了,拒絕了腦海里清明的精神,久而久之,他們構成的神州,神便也沒了。徒留一地厚黑與窩囊。你相信自己能做什麼,嘗試最多只是會失敗。但你不相信自己能做什麼,註定只能等待滅亡。面對外敵也好,苛政也罷,鈍刀割肉,經歷磨難。

我們這個文明也少了那些敢於拒絕的人。少了「不言祿」的介子推,更沒幾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潛,文人們也沒有了建安風骨,竹林七賢的超脫。我們忘了人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為了不該為的,將要用幾十年,乃是上百年去消解。文化里,我們逐漸不得不去假意附會那些不認同的事情。為了存活,成為自己不喜歡的樣子並將這種信條傳播下去。

我們不知不覺,成了「鄉愿」。

孔子最痛恨的人,便是「鄉愿」,稱其為「德之賊」。他們是選擇表面信仰道德,私下毫無原則與信念的人。鄉愿精緻利己者,以道德表演竊取了社會與國家的資源,蛀空了整個民族的未來。同時又壓迫排擠基層的創造力與探索精神。久而久之,這種偽善風氣敗壞了先賢們的學說,製造停滯和腐朽,引向自我毀滅。

我們都當過」鄉愿「。因為那實在是太容易了,你只要看著不說話,只要屈從流俗去做那些看上去很靠譜的事就行。我們甚至出於嫉妒或無知也排擠過敢於前進的人。因為我們都恐懼過成為自己,所以千百年也扼殺了不少英雄和天馬行空的想像。我們都害怕做自己,經歷未知,因為按照未知的命運去走,很可能會失敗,會受傷,也有可能被誤解。但是走出那一步,我們才會遇到並喜歡上真正的自己,並學會真正地理解這個世界,享受它,最終讓其更美好。

我們文明的歷史太久遠,華夏過去的影像架空了自己。周開啟了古典華夏的真正篇章,因著他的使命,周人推翻了殘暴嗜殺的商人。明確了天不是只保佑賄祀他的人,有德才能得天垂青。「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是古典中國最核心的精神。而達成德的線索之一,便是」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沉湎在庸碌而漫無目的日子裡,說服自己強忍自己,做著沒有前途的事,虛度人生。上至國家層面,下至個人,時刻要往前走,去探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話希望不只是說說,而是我們華夏後人可以銘記的。相信自己的價值,堅持下去,這樣無論你的理想多麼與眾不同,無論習俗有何變遷,無論走到何時何地的任何角落,你都是一個合格的中國人,一個華夏文明的傳承者,一個炎黃子孫。

願我們都成為最好的自己,這個民族也將成為他本來的樣子。我們的征途不只是星辰大海,還有時間的盡頭。

推薦閱讀:

為什麼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如何評價文章《我們消滅了貴族,只剩下流氓》?
學術綜述 | 光明日報推出「中國話語 傳薪絕學」系列文章
四張圖讀《道德經》15-20章
日用生活—街坊鄰里

TAG: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