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K效應:能力不足的人沒有能力認識到自己能力不足
1999年,David Duning和Justin Kruger這兩位社會心理學家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找來一群人,讓他們參加一項考試,然後預測自己的考試分數在人群中處於什麼位置。
這個實驗得出了許多有趣的結論,其中最有趣的一項,就是蠢人比聰明人更加自信。
根據實驗數據,我們發現,考試分數實際上處於最頂級的人,會稍微低估自己的水平,認為自己處於次頂級水平。
考試分數實際居中的人,會稍微高估自己的水平,認為自己的水平是中等偏上。
考試分數實際上最低的人,會嚴重高估了自己的水平,他們也認為自己的水平是中等偏上。
這說明,無知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很無知,他們不具備認識自己真實水平的水平,他們無法(或不願意)意識到自己其實沒有能力。
這些水平最差的人對自身實力的嚴重高估,會造成一個很糟糕的後果。他們在和那些實際處於中等偏上的水平的人相比較時,誤以為自己也是他們中的一員,從而自我滿足了。如此,他們便沒有足夠強的進步動力了。
這讓我不由得感嘆,元認知能力的缺失,比起認知能力的缺失,更加可怕。
認知能力是指某一項具體的智力技能,而元認知能力則是對自身認知能力的認知能力,用中國的成語講,就是「自知之明」。
有自知之明的人,能準確判斷自己的能力水平。假設我有自知之明,那我就可以準確地判斷出,自己的鋼琴水平和籃球水平都很低,心理學水平和哲學水平都不錯。我可以判斷出,自己在哪些領域中還需要查漏補缺,在哪些領域中可以繼續保持比較優勢。
假設我沒有元認知能力,沒有自知之明。我的鋼琴水平實際上很差,卻誤以為自己很強。那麼我自信滿滿地在他人面前表演鋼琴時,結果只會貽笑大方。假設我的心理學水平實際上很不錯了,但我又沒有自知之明以意識到這點。我誤以為自己心理學水平比其他人都要低,那我可能就錯失了表現自己心理學特長的機會。
Duning和Kruger的研究,獲得了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這個蠢人比聰明人更自信的現象,也被稱之為DK效應。
DK效應給我們的啟示,不是說我們這些高水平的人就可以去嘲笑那些低水平的人,嘲笑他們因不具備自知之明而陷在低水平的泥潭裡,永劫不復。
DK效應說的是,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我們在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自知之明。當我們作為起步階段的新手時,很可能嚴重高估了自己的水平。
我們可以把DK效應看作是一段登山路,剛開始攀登時,我們的位置較矮,視野不夠寬闊,很容易誤以為自己已經攀登得足夠高了。當我們再往上攀登一會時,才因具備更開闊的眼界,從而發現自己原來只是處於中間位置,往上還有那麼大的進步空間。當我們已經攀登到最頂端時,很容易就發現天外有天,於是略有自謙。
如此來看,最重要的一道門檻,不是中等水平往高等水平邁進的那道,而是低水平往中等水平邁進的那道。沒有超越這級台階,就容易陷入「我已經很厲害了」的錯覺。一旦超越這道台階,視野更加寬闊後,就能具備終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