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丨藝術各行從業代表對當前藝術市場大環境的評價彙集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中國藝術品市場20餘年來從無到有,迅速崛起。截止2017年上半年,美國以22億美元的成交額超過了中國的20億美元,佔據市場第一的位置,中國其次,居第二位。從全球來看,中國是近10年來增長最快的藝術品市場,2003年到2013年,中國藝術品市場銷售額增長了9倍,年均增長率超過了40%。中國藝術品市場在2011年達到了市場頂峰,成為全球最大的藝術品市場。接著就是急劇下降,重新跌回全球第二的份額。近兩年買家的行為更加謹慎,拍賣價格更加溫和。大多數專家認為整個市場進入了成熟期,所以價格不會有太大的波動。雖然近3年整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表現比較低迷,但過去10年的增長仍然是一個奇蹟。我們來看下業內人士都是如何看待目前的藝術市場的。
魏蔚 佳士得亞洲總裁
佳士得亞洲總裁魏蔚表示中國已成全球最大藝術品拍賣市場。「中國藏家的影響力在全球越來越受到認可,而且這批實力雄厚的藏家學習得非常快,儘管他們收藏的歷史不長,但對藝術品的鑒別、欣賞水平以及在挑選藏品方面的能力已經與全球頂級的藏家不相上下。」佳士得亞洲區總裁魏蔚在接受專訪時表示。她坦言,以前外界對於中國藏家一擲千金的淺薄印象近年來已有所改觀,「以今年的春拍為例,中國藏家在拍賣場上出價更為理性和剋制,以往A買家出100萬元,B買家可能直接出500萬元,而現在買家之間的出價咬得很緊。」
近年來中國藏家對藝術品的投資漸入佳境,魏蔚坦言,他們對頂級的藝術品「熱情不減」,「但數年前對某件藝術品的狂熱卻有所消退,他們相對還是比較克制的。由於藝術品價格信息對稱性不斷增強,中國藏家對某件拍品的判斷和市場價格越來越成熟,今年在『大貨』(指單筆金額較高)上面的非理性出價較少。」據悉,目前中國最活躍的藝術品收藏家都是一些身家數十億元的成功企業家。根據去年10月瑞銀與普華永道聯合發布的億萬富豪報告顯示,中國去年共有80位新晉億萬富豪,平均年齡達到53歲,佔整體亞洲新增億萬富豪人數的71%。魏蔚指出,隨著很多中國「富二代」開始執掌家族生意,並逐步建立他們自己的藝術品收藏,「新一代藏家的知識更加廣博,大部分有在海外留學的經歷。在選擇藏品時也更為理性,他們的藝術品收藏更偏當代。他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藝術家,非常熱衷與藝術家直接交流。並且,他們往往堅持自己的判斷來進行收藏,更有主見,而不僅僅將藝術作為一項投資。」同時,她指出,這些「富二代」對當代藝術的理解和認知與西方世界幾乎同步,就藝術品交流、與朋友們一起結伴去海外看藝術展,在其社交圈內已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此外,近年來網上藝術品拍賣也風生水起。魏蔚透露,佳士得早在2010年左右就推出了網上藝術品拍賣,雖然目前線上成交佔比貢獻約不到10%,但由於亞洲客戶對網拍的需求旺盛,去年佳士得網拍成交額同比增長104%。目前佳士得線上拍賣主要針對一些低價的拍品,定價在幾萬至數百萬港元之間,「線上拍賣適合一些不需要看品相的標準件,比如紅酒、珠寶等,網上拍賣最大的優點還包括零壞賬,拍完了直接從信用卡扣款。」她坦言。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瑞士「自由港」飽和及亞洲藝術品買家崛起,香港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更令其「近水樓台先得月」,有望成為亞洲區內乃至國際藝術品中心。中立的稅收制度和「自由港」的優勢令香港成為亞洲藝術品市場的中心。在魏蔚看來,香港是天然的交通樞紐和藝術品交易平台,「香港交通極為便利,在兩三小時的飛行距離內可以到達亞洲任何一個主要城市,地理優勢使得香港自然成為了亞洲的藝術品交易中心。」
夏季風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負責人
蜂巢藝術中心負責人夏季風表示,「中國未來的藝術市場究竟有多大,我覺得我們目前的估算和想像可能都是貧乏的,這主要歸功於中國的經濟體量和高速的發展。當一個人在物質方面得到滿足後,有關精神層面的消費需求是必然的。正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家家裡掛的是掛曆、印刷畫片,八、九十年代,許多人傾向選擇大芬村的複製品來裝飾家居環境。而現在,更多的人開始購買一些原作或限量的版畫、攝影、繪畫等藝術品,在改變家居環境的同時,也意識到藝術品的保值增值的另一屬性。更不用說許多商界人士,早已把藝術品作為資產合理分配的一個重要途徑。近幾年民間私人美術館建設的局面,在我看來將來會發展得更快。另一方面,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崛起,中國價值觀的輸出也會讓藝術品成為國際貿易的載體之一。總之,藝術市場的巨大潛能在中國是剛剛開啟,其開闊的前景無可估量。」
趙旭 保利拍賣執行董事
保利拍賣執行董事趙旭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逐漸走向成熟,中國文化藝術品收藏時代到來,本土藏家已經成為收藏主力軍。在被記者問道:在尤倫斯尤倫斯退出中國後,接盤的中國藏家還能複製他的交易神話嗎?趙旭認為,可能性很大。「因為尤倫斯的藏品很多是稀有的、不可再生的。藝術品可以欣賞並能隨身攜帶,而且永遠升值。關鍵要買對。」趙旭表示,多年前,中國的藝術珍品很多掌握在海外收藏家手裡,但近年來,劉益謙、王中軍、王健林等中國大藏家收藏的體量已不亞於甚至大於這些海外的收藏家。
黃雅君 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
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黃雅君表示:除了那些資深的大收藏家之外,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藏家出現,我經常可以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博覽會看到他們,他們對收藏非常有熱情、也有耐心去學習。現在的市場變化非常之快,藏家們對藝術品口味的變化速度和對新藝術的接受力讓我們驚訝。過去十五年間我們見證了亞洲現當代藝術的地位顯著提升,可見中國在當中一直處於領先的地位,特別是在座的各位也經歷了上海的兩個藝術展和一個雙年展的盛況,也是很明顯的體現了中國在整個世界藝壇的一個領先地位。
劉益謙 中國資深藏家
中國資深藏家劉益謙以藏家的視角肯定了藝術品的價值,並表示目前股市、樓市的投資機會都不大,越來越多的資金瞄上了藝術品市場,加上通脹預期壓力,收藏藝術品抵抗通脹也成為不少資金的一種選擇。劉益謙去年在藝術品拍賣市場砸下12億元,一人創下了多項中國藝術品最高單價紀錄,是中國藝術品躍上億元時代的重要推手。作為有著將近二十年藝術品投資經驗的超級買家,劉益謙收藏口味異常龐雜,從古代字畫到現代油畫,從珍稀瓷雜到古代傢具,從郵幣到玉石,無所不包。他還經營過畫廊,辦過拍賣公司,開過革命油畫展,眼下正籌辦藝術品博物館,可謂通吃藝術品上中下游。有業內人士估計,劉益謙手中的藝術品總價值不低於百億元。劉益謙介紹,過去藝術品市場的主流資金主要來自北京、上海、山西和港澳,這幾年江浙民間資金投資藝術品的比重不斷增加。如果看好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增長,那麼藝術品價格將保持持續上漲。今後中國金融家一定也會像歐美同行那樣,成為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主力軍。「現在很難說藝術品市場是否存在泡沫,必定藝術品的稀缺性誰也不能否認。」劉益謙認為,某一類藝術品在某個階段或許有價格嚴重背離價值的現象,但總體看來藝術品的稀缺性是決定價值的關鍵,當充裕的資金追逐稀缺的東西,價格自然會不斷創出新高。
在藝術品和藏家都呈著良好勢頭髮展的趨勢下,香格納畫廊主的何浦林提出對藝術金融的藝術品基金的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藝術品基金賺的錢應回到藝術。這樣才能更好的維持藝術品市場的秩序,藝術品市場才能更好的發展。
何浦林 香格納畫廊創始人
何浦林做事一貫低調,在「投身」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近二十年中,以他為香格納畫廊在市場上樹立的聲譽,在大大小小的活動場合中,藝術市場不同角色的人們總希望與他產生交集,當然也包括了近兩年風生水起的藝術品基金機構。「一直有人找我談各種各樣的想法,很多想法非常新穎。當然前提是很多人很相信我們,希望能以我們的名義做某些事情。但我們在藝術上一直有很認真的選擇,決不會隨隨便便去做。」在這個著迷於中國當代藝術並特立獨行的瑞士人看來,藝術品基金與其它試圖將藝術金融化的純逐利理財產品一樣,都「像是一場將至的災難」。
雖然藝術市場的種種交易模式與金融規則越走越近,但事實上此類標的物的特殊屬性始終讓它承擔著比一般投資多一倍的風險。而在樓市、股市日益疲軟的情況下,再大的風險似乎也敵不過基金公司給出的高預期收益率。勞倫斯?何浦林明確地表示了自己對藝術品基金運作方法「不大了解」態度。以他的經驗,他認為藝術基金的創辦者們「一部分人可能是藝術愛好者,一開始是喜歡自己購買收藏藝術品,發現了這個行為有利可圖。另一部分人出自金融界,他們認為什麼東西都可以分析、都可以套用金融邏輯,看到藝術市場的亂,於是腦袋一熱,從而希望分析出某種邏輯的辦法運轉其中,比如如何通過一個展覽的成本就能令藝術品的價格上漲1%等等。」他聳聳肩堅持認為,作品可以商品化,但商品化後的作品並不一定還能被稱為藝術。「確實,藝術需要錢,藝術市場需要錢。如果一個基金的目的是讓藝術得到發展,我們是願意與他們合作的。但如果他們的目的是從藝術市場上賺錢,而賺的錢並不回歸到藝術上去,對我來說就是沒有意義。目前我還沒有聽到一個好的方法,能夠實現良性循環。」香格納畫廊不曾與國內外任何一家藝術金融機構有合作,儘管他也嘗試著與他們進行溝通,但「接觸的人也不算特別多,花了一點時間後發現,我說的語言他們不一定懂,他們的語言我不理解。」藝術是一種獨一無二的東西,藝術市場是複雜的生態體,「如果他們願意真正融入我們的世界,不能說沒有合作的機會,畢竟這是市場上正在發展的新的事物。」
當談到藝術品基金是否將促進中國藝術市場規範發展時,勞倫斯用了「水中可以撈月嗎?」這樣的反問句。或許未來中國會在藝術與金融之間產生一個良性循環的辦法,但我目的是儘可能地保護我們的藝術圈子。我們會對這類事物保持一定距離,以觀望的態度。「以藝術的名義逐利,我始終怕這樣做會浪費了藝術中最寶貴的部分。」事實上他看待藝術品基金的觀點,用徐震曾說過的一句話表述似乎確切:藝術本身就是不靠譜的,我們假裝把它變得很靠譜,要時刻記住其實它最終就是不靠譜的。
龔繼遂 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AMMA高級顧問
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AMMA高級顧問龔繼遂表示,「中國藝術品市場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收藏人群、動機、價格都有很大的變化。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中國的高端藝術品具有文化傳承功能,和較大的文化影響力。企業進入藝術品收藏,使企業有了更多地文化移植。而企業對於品牌和文化的追求,需要跟某種類型的藝術品相結合。由於企業的天價購買行為,被大眾所關注,也是企業知名度的一種提升。多年前,保利集團通過對圓明園文物的購買,對企業形象、品牌,甚至對保利房地產的銷售都有很大幫助。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藝術品來達到品牌建設的目的。另外在資產配置方面,目前藝術品的價格已經達到了可以構成資產配置的部分。如寶龍集團,通過藝術品館藏建設美術館,一方面豐富和擴張了房地產的文化含義,另一方面也不失為寶龍集團資產配置的有效構成部分。第三,國外已經有大量地企業介入藝術品的收藏,中國的藝術品收藏,以前是個人行為,或是企業家的個人行為,現在由企業家的個人行為變成企業行為,這是藝術市場發展的必然,也是文化產業、文化資產發展的必然。」
李大鈞 藝術市場專家、收藏家
藝術市場專家,同時也是收藏家的李大鈞談及自己的看法:「2016年是企業收藏的一次拐點,如萬達、龍美術館、新疆廣匯等企業是第一輪,蘇寧、寶龍、華誼兄弟等企業是又一輪,當阿里巴巴、恆大、新世界等一批批企業進入收藏時,『競買現象』將使藝術市場出現不斷的熱點。藝術品的價值在中國具有綜合性的特徵,從過去比較單純的喜歡、欣賞型已經轉變為財富管理,兼顧了增值保值、資產質押,金融工具、企業宣傳等功能。藝術品是資產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消費的終極。人民幣貶值、遺產稅方案、銀行賬戶管理收緊等因素疊加而來,藝術品成為了避風港。當市場出現更多的劉益謙、王健林、王中軍時,這種趨勢就是向上的。我覺得爆點已經快來了。」
季濤 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聊到,社會上一直有人對拍賣場抱著崇拜感和神秘感,認為物品只要一上拍賣會必然就能拍出高價;許多畫家認為拍賣會能使自己的作品「快速市場化」,只要將自己的作品往拍賣會上一放,價格就立馬得以攀升。實際上,不是所有東西都適合拍賣,拍賣品只屬於商品市場上一個很小的領域。
一些沒進過拍賣場的藝術家作品為什麼很難拍賣?因為拍賣場的買家不了解這位藝術家,不敢買,買了怕今後賣不出去。拍賣行給作品估價低了畫家不樂意,估價過高拍賣行沒有信心運作。有人以為,將年輕畫家的作品拿到拍賣場里拍賣,就能拍出高價,從而可以拉高畫家的市場價格。但是,藝術品市場的形成不是那麼簡單,藝術家的市場推動需要一級市場——藝術品經紀商的長期推動和培養,拍賣場上「一蹴而就」只能「曇花一現」,形不成穩定成熟的市場。
謝曉冬 在藝App創始人
對於藝術品市場的調整,謝曉冬表示,在經歷市場的調整之後,市場價值將回歸理性。投資者投資西方藝術品無可指責,然而收藏家重視本國的藝術創作,扶持年輕藝術家也是責任感的體現。藝術創作能夠成立,不能只是藏家呼籲,藝術評論家也要有責任感,策展人也要提高展覽品質,這需要整個藝術生態的努力。
推薦閱讀:
※【萬物生長】——我拍了9個在北京的年輕人
※這本書讓藝術家成為高貴的職業
※中國需要更多賈樟柯
※帶你看遍全球好展 | 異裝癖的倫敦藝術大學校長的傲嬌個展是個啥畫風?內含校長sketch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