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家常燉大魚 好吃到你沒脾氣

常聽老媽講小時候「三年自然災害」和「低標準」時期吃不飽的故事。

那時候姥爺當兵,轉業後進了城市國企工作,全家就從農村搬到了城裡,可進了城沒兩年,就趕上蘇聯老大哥翻臉,舉國勒緊褲腰帶還債的情況。

「餓」成了籠罩在每個人頭上揮之不去的陰影,當時一家人住廠區宿舍,糧食定量供應,工人階級除了工作沒有任何其他獲取食物的途徑,餓肚子的感覺煎熬著每一戶人家,人人都在為吃的發愁,人人都在打嘴的主意。

開始的時候能去城郊挖野菜,剝榆樹皮,摳叫「地漿皮」的苔蘚,土裡挖「救命根「……到了後來野菜挖光了,所有的榆樹都成了光桿兒,但凡能在城郊找到的食物都被發掘的差不多了,就有人開始冒險發掘新食物。

一戶人家抓了幾隻癩蛤蟆,還偷三摸四的剝了皮燉了一鍋蛤蟆湯,結果四口人中毒死了三個。有家人在關內有親戚,來串門給帶了一麻袋的「觀音土」,這白面一樣的土和了水,在鍋里烙成餅條,竟然一點兒的不牙磣,還有糧食一樣的香味。家裡的小孫子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吃了個飽,結果幾天後哭喊著拉不下來大便,爺爺抹著眼淚給擠麻子兒油,用蘿蔔條往外摳,也是治標不治本,沒過幾天就肚子脹的像個球,活活兒給憋死了。

眼見著一幕幕慘像,家裡又生了第三個孩子,口糧越來越是不夠用,姥爺就決定把我媽和二姨送回農村親戚家混飯吃。

姥爺的老家在遼中,兩條大河夾著中間一大片蘆葦濕地,雖然當年即便是農村,糧食也是一兩都不能差的配給制,外來的孩子也沒份兒。但有田有地就不愁吃食,何況老家那邊最多的便是魚。

魚多到什麼程度呢?一點不唻懸的說,姥爺年輕的時候家裡下了一場大暴雨,塘子里的魚就上街遊走,姥爺家人在院子里沒出門就撈了一水缸的魚。當時糧食按量配給不夠吃,瓜菜數量有限不夠吃,河裡的魚蝦貝蟹完全不限量,使勁吃也吃不光。當時幾位舅老爺們每天從生產隊幹活兒回來,都要拎著個耙子到大壩外面溜上一圈,回來就用柳樹條子穿著兩條大魚,草筐里裝著河蟹蛤蜊。白天吃糠咽野菜,晚上就用蔥蒜蘇子薄荷燉大魚,純野生無污染,就在城裡人餓死而活的那段日子裡,老媽和二姨吃著大魚嗑著河蟹填飽了肚子,輕鬆挺了過來。

直到今天,每年陪著老媽回老家串親戚,她都要家裡的人給燉魚吃。現在老家那邊都挖了魚塘,開啟了人工飼養模式,雖然抵不上野生魚好吃,但燉魚的手藝卻是代代相傳,獨具風味。對於老媽來講,可能這個滋味不僅僅是故鄉的味道,還有那個時代在人心靈中留下的深深烙印。

爺們在農村的姨娘舅母那裡數次觀摩燉魚,做法是扎紮實實的東北家常做法,風味形成的特點便是放了紫蘇和薄荷,但在烹飪過程中,火候的把握也十分關鍵,出不出來那個滋味看的還是手藝,我學了個十之七八,就來這顯擺一下。

食材:

河魚、肥肉、蔥、姜、蒜、紫蘇莖葉、薄荷莖葉、八角、生抽、老抽、鹽、白糖、白醋、白酒、味精、香菜

做法:

1、河魚處理乾淨,若是大魚一條則斬成三段,若是中小號則多條整燉。.

2、鍋燒熱,澆入油,要多放,燒熱後撒上一層精鹽,這樣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魚粘鍋。

3、將魚放入鍋中,期間避免被濺起的油燙傷。一面煎3-5分鐘後翻面再煎。

4、切幾片豬肥膘放入魚間隙的油中,煎到邊緣開始變色後放入蔥段、薑片和八角

5、向鍋中撒上兩勺白糖,淋上一層生抽,再淋上兩勺老抽。

6、高潮來了。將爐火開至最大,鍋內溫度很高的時候,倒入約七八錢的高度白酒,酒入鍋會迅速起火,頂著火再倒入10ml的白醋,迅速蓋上鍋蓋滅火,轉中火烹制。

7、大概烹制2分鐘後,放入紫蘇和薄荷,倒入足量的涼水,開大火燉。

8、開鍋後,大火急燉10分鐘後,撒入鹽,轉中火繼續燉煮20分鐘。

9、當湯汁收去大半後,放入拍碎的蒜瓣、味精,燉1分鐘後起鍋盛盤,撒入香菜碎即可

在農村燉河魚,往往不是一條。因為河裡上來的往往大小不一,品種各異,放在一鍋里燉出來就是一大碗,品種越多,燉出的滋味越是鮮美。有時因為火急,小個頭的魚會碎掉,混合了魚肉碎的湯汁粘稠富有質感,泡上米飯,蘸著饅頭,是一道菜撐死人的節奏。吃剩下的魚湯還要挑出魚骨殘渣,放到冰箱里冷藏,第二天早上便成了魚湯凍,口感冰涼滑嫩,鮮美異常,就著早餐的米粥,是難得的美味。


推薦閱讀:

三伏天與涼拌菜的美麗邂逅
紅糖涼糕,Q彈清涼爽不停
黃燜雞?不算啥!咱把醬料做出來
才不是黑暗料理呢——奧旋風爆漿雞排
白羽客惡施咒怨 庖夫子迎刃而解

TAG:美食 | 烹饪 | 东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