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佛修行的人詛咒人會有力量,為人祈福也有力量
很多科學家在不斷地學習、鑽研、探索,都解決不了「心」的問題,最後回歸宗教來學禪。由心產生了禪,又通過禪學來剖析心。我們的言行舉止和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真實的顯現和寫照。所謂的「內生其念,外顯其形」,內在起心動念以後,才和外在事物產生關聯。
唐朝有個和尚不會用功,修了很多年都沒辦法入道。有一天他走在大街上,正好路過一個戲檯子,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的鞋帶被踩散了,就在他彎腰系鞋帶的那一瞬間,他聽到台上的戲子唱道:「我若無心,他便休。」一句話讓他豁然頓悟,心想:是啊,這麼多年來我之所以用不上功,被煩惱所牽,被境所轉,都是因為我有心,我的心一直住在煩惱上。如果我無心,煩惱和外面的事物又怎麼會牽動我,轉變我呢?
實際上萬事萬物都是這個道理。禪宗有一句話叫「色不迷人,人自迷」。這個「色」指的是一切有形有相的東西。如果我心裡沒有色,它怎麼會迷我呢?它之所以把我迷了,是因為我先把它裝在心裡。禪宗還有一句話叫「外魔好治,心魔難調」。如果你心裡裝著它,抱住它不放,執著它,你就被它轉了。
學佛修禪只在心地上下工夫,可是學佛的人卻總在相上打轉,總是抱怨外境。實際上外境對每個人都一樣,是公平的。如果你有見地,會用功的話,外境就是你修道的助緣,成長的助力;如果你沒有智慧,沒有見地,它就成了你修道的障礙,障道之緣。所以聖人是「修心不除境」,普通人則是「除境不修心」。
佛法最終是要在紅塵中起用。如果離開了人,離開了社會,它還有什麼用武之地,它的存在還有什麼價值和意義呢?既然最終都要面對人和事,那麼在修行的過程中,必然有一個階段需要面對人和事,如果不面對,就失去學佛修道的意義了。所謂的「學佛先自利,再利他」,實際上利他還是為了更好地圓滿自己。
所謂「大道無情」,它不會喜歡一個人或怨恨一個人,也不會對一個人產生善意或惡意,道就是道,它沒有分別。如果我們得道了,就與道同一體,我們就可以無分別地加持每一個人。
禪就是每時每刻看住自己的心,把握和轉變自己的心,如果不能把握自己的心,就會被外境和外緣所轉。
前幾天講到,所有用功的法門不外乎一個加法和一個減法。什麼是加法呢?比如密宗的修法,先讓你觀想;你還有多餘的力量打妄想,就讓你結手印;結了手印還有多餘的力量,就讓你念咒語,搖鈴鐺,持金剛杵,敲法器……給你的六根全都施加壓力,讓你忙得不可開交,沒有多餘的力量打妄想。當你不再打妄想時,再開始一樣一樣地減,減到最後,不念咒,不觀想,不結手印,不需要藉助和依賴任何一個方法了,你自然就安靜下來,專註了。禪宗是大根器人修的,一上來就萬緣放下,不需要加了之後再減,一上來就用減法。
過去的祖師大德都是通過學禪,在禪堂里摸爬滾打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才成就的。過去的修行人跟著一個明師參學,一跟就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像我們現在這樣到處跑。他們都是一邊在寺廟裡做事,一邊忙裡偷閒打坐學習。哪有現在人這麼好的條件:你是念佛的就專門到念佛堂去念佛,你是打坐的就專門到禪堂去打坐,你喜歡敲打唱念就專門敲打唱念。
過去不是這樣,你什麼都要做,哪裡需要就到哪裡去,修行是你個人的事,你要先滿足常住的需要,常住需要是第一,個人修行是第二。實際上過去的修行人越是忙裡偷閒,越容易用上功。而現在的修行人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反而用不上功。因為時間太多了,心靈有了空間,打閑岔的機會也多了。
在漢、南北朝、唐、宋、明時期,開悟的祖師都是成批成批的,到明清以後就越來越少了,到現在就更少了。過去好多祖師在開悟之前,文化、智慧都平平,但是開悟之後,個個都是做博士的料子。這讓普通人始終無法理解,為什麼一個人本來沒有多少知識學問,可是開悟以後,世間知識對他而言都變成了小兒科?
事實上這正符合了佛教的說法:我們的八識心田收藏了累世所學,只要你把這個倉庫打開了,裡面儲存的信息全都可以拿出來用。內在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果寶藏打不開,你能發揮的只是今世所學,非常有限。
但是,要把八識這個倉庫打開太難了,這不是通過一個方法就可以做到的。如果說一定有一個方法,就是把所有的方法都丟掉,一空再空,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放下放下再放下,什麼都放下了,你的本來面目——無始以來的寶藏就打開了。
當一個人的心空靈到一定程度,他打個妄想都力大無窮。為什麼說「寧攪千江水,不動道人心」,禪和子不能輕易打妄想」呢?修道人的心靈是空空蕩蕩的,很少有念頭,一旦生起一個念頭,即便是個妄想,因為他已經有念力了(這時候的念不是第六識的念,而是接近於真心的念,但又不完全是真心的念),他想什麼就能招感什麼。
所以說一個修禪的人要時時刻刻把握自己的起心動念。如果一定要生念,只能生善念,不能生惡念。如果生惡念,當下就會很慘。因為此時你的心念有力量,可以招感一切。而一個沒有修行的人,或者一個剛剛起步修行的人,他所謂的「起心動念」只是妄想,沒有力量,他想什麼也招感不來。
一個學佛習禪的人修到一定程度,他的起心動念就如同一塊磁鐵,他所想的很快就能招感過來。所以過去的人都怕學佛的人,怕他詛咒使壞。為什麼學佛的人詛咒人會有力量,為人祈福也有力量,普通人這樣做卻沒有力量呢?因為普通人的心力不夠,他的起心動念僅僅是他個人的力量。而習禪的人已經和天地融為一體了,他起個心,動個念,就意味著能調動宇宙和大自然的力量。也正因為如此,信徒才不遠千里萬里來到一個明師面前,請明師為他們摸頂祈福。
東華禪寺
作者:東華禪寺開山方丈釋萬行,萬行大和尚倡導以人為本的人本佛教理念,遵從農禪並重的祖訓,「堂上坐禪,堂下禪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三十歲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四十歲創立東華禪,讓學人通過學修「東華禪」的精神,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
推薦閱讀:
※新手如何開始力量訓練?
※繼續者康複課堂3:加固膝關節之股四頭肌訓練
※【個人翻譯】Thib:915力量訓練計劃(下)
※人類和同等體重或比人類略輕體重下動物的力量差距有多大?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