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投資印度,最重要的不只是項目

從去年年底開始,竺道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一些明星級印度互聯網企業的創始人不再擔任CEO職務,取而代之的是由公司董事會委任的職業經理人。

比如,在今年1月作為Flipkart最大股東的老虎資本找來eBay的前高管Kalyan Krishnamurthy接替該公司聯合創始人Binny Bansal,擔任公司CEO。

Flipkart是印度電商產業老大,而Binny Bansal在印度的地位相當於雷軍,白手起家的理工男,在印度企業界絕對是明星企業家。

和Flipkart有類似經歷的還包括印度網約車巨頭Ola、IT服務業巨頭Infoys、印度本土電商巨頭Snapdeal等。

要知道,上述企業都是獨角獸企業,而印度目前一共只有10來家獨角獸企業,這些獨角獸企業創始人的地位在印度商圈絕對是超然的。

對於這一現象,竺道稱之為「投資人奪權」,投資人為什麼要奪權呢?為什麼能奪權呢?

簡單解釋,就是擁有公司多數股份的投資人開始質疑創始人的管理能力,進而取而代之。2014年和2015年是國際資本大舉進入印度,以高溢價的方式來賭印度的未來。接受投資最多的領域是電商、支付、O2O服務等互聯網行業。因為投資人想在印度投資出另一個阿里巴巴。

當時,衡量印度互聯網企業成功與否的兩個重要標準就是,誰家的估值高以及誰家的員工多。這樣也就導致了兩個現象,一個是互聯網企業瘋狂招人,另一方面就是印度企業不斷融資推高估值。

在從老虎資本、軟銀及紅杉資本那裡換來數以億計的資金後,這些企業的創始人的股份多被稀釋得只剩下個位數,普遍是10%左右。

然而,照搬矽谷和中國模式的印度互聯網公司在面對競爭對手時採用的最主要辦法就是燒錢競爭,其直接結果就是虧損。

同時,受限於印度消費者消費能力不足、有消費能力的群體規模不大、印度經濟發展速度與預期不符,導致印度的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速度不像有些機構預測的那樣高。

在此背景下,投資人為了保障自己的投資利益,開始引入職業經理人,希望幫助公司走向正途,停止燒錢同時發展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如今,2017年已經過去大半,投資人的願望實現了嗎?

答案是沒有。對於企業的創始人來說,這就好比自己辛辛苦苦的把孩子養大,現在要被別人抱走。他們今年做的就是要重新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利。雖然自己的股份已經不多,但仍然擁有博弈的籌碼。

大家首先要明白兩個概念。一個是印度公司多採用海外架構或多重海外架構,即在開曼或BVI等地註冊海外公司,印度國內企業作為子公司存在。這樣的好處就是有利於避稅和避免監管,公司也很容易轉讓。

第二個概念是公司股權的AB股配置。中國很多公司是同股同權,即有多少股份就有多少決策權。但是很多印度公司採用的股權分配方式是AB股的方式,即雖然公司創始人擁有的股份佔比低,但是創始人手中股份在管理公司時所擁有的決策權要大於其他股東。這也導致印度公司的創始人比其他股東擁有更多公司控制權。

舉個例子,今年印度創投市場最重要的一個合併交易就是印度最大的本土電商平台Flipkart和印度第二大本土電商平台Snapdeal的合併案。經過半年的談判,交易最終告吹。

交易失敗的主要原因是Snapdeal的兩位創始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違,在不通知股東的情況下行駛否決權。如今的Snapdeal已經重新開始獨立運營。

在Snapdeal,這兩位創始人的股份只有8%,公司的最大股東軟銀的股份佔比是33%。只佔公司8%股份的創始人能夠跳過股東拒絕交易,竺道猜測這和AB股權架構有關。

雖然不清楚有多少印度企業採用的是海外架構和AB股制度。但經濟學人雜誌在9月12日發布的一篇報道引用諮詢公司IiAS的數據顯示,印度上市公司500強中,有344家實際上由公司創始人直接控制,而不是由對所有股東負責的董事會控制。

此外,印度企業的問題還不僅僅是公司架構和股權制度。印度的公司創始人在企業里擁有「神」一樣的地位,他們可以通過道德說教、個人崇拜、培植親信等辦法將公司實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加之印度的經商環境十分複雜,有時候只有公司創始人才知道該和哪位「大人物」搞好關係。掌握了人脈的創始人就相當於攥住企業的命脈,這是董事會不一定具備的重要條件。

因此,即使董事會找來職業經理人管理公司,也不一定發揮作用。而且如果管理職位被架空,發起人在幕後控制實權的話,要聘請優秀的經理人會更難。

還記得Snapdeal在單方面否決與Flipkart交易後,Snapdeal的另一股東Kalaari集團(持股比例為8%)的反應可以用驚怒來形容。

該集團的負責人Vani Kola公開向Snapdeal的兩位創始人開炮稱:「我對Snapdeal的創始人感到極度失望,他們完全無視投資人和公司員工的利益。我們事前未得到任何消息,完全未徵得我們的同意和支持。這種行為損害的是整個創投生態的信譽。」

這也是竺道舉得Snapdeal再難獲得新融資的原因。完全由創始人操控的企業和家族企業有何區別,那投資人乃至整個公司包括員工的利益如何保障?長此以往,受損的是整個印度創投市場的發展,甚至是印度經濟。

因此,在投資印度項目時,不能只看重項目好壞,更要看管理項目的人靠不靠譜。有些企業的負責人是「神」,有些則是「神棍」。


推薦閱讀:

周一見 | 小藍單車宣布解散 短視頻領域持續火熱
星聞周報 |「哈羅單車」再獲10億融資 「每日優鮮」拆分無人零售業務
這本該是個勵志的故事……
開曼群島註冊公司好處

TAG:印度 | 投融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