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不說實話?
上周日我約好友出來喝茶,席間他給我播放了一段音頻,是某平台中帶有權威主講頭銜的講話音頻,這是一段關於職場交際的說辭型音頻,放完之後朋友問我感覺怎麼樣,我說確有道理但應用性有待考證。
我這個朋友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人物,與我一樣是有著與年齡基本相符的社會經驗實踐者,我們都有著說得過去的收入和還算不錯的交際圈:說收入,我倆加在一起都到不了年薪百萬,說交際圈,也都沒有幾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人物來為我們的交際圈「鎮場」。
也許就是這樣相對平淡的經歷讓我們成為了這個社會為數不多真正願意說實話的人,因為我們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資本,正因如此,我們才會說實話:這不是敢不敢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
說白了,還是利益決定嘴巴:如果你是吃這碗飯的人,你會為了說實話去砸了自己的飯碗嗎?
當然不會。
希望與需要
經常關注我的朋友會發現,我經常會在文章中說一些較為罕見的觀點(而不久之後你可能會在其他平台看到類似的觀念出現,至於為什麼你懂的)因此我經常會受到類似這樣的問題:
大島,為什麼你講的一些東西比較實際?你難道不知道現在做自媒體講實話的人會被淘汰嗎?
我當然知道,而且從我來說,我講實話,必然會講一些很真的體會,也清楚自己的東西會被抄襲。
那我幹嘛還要寫出來?因為我希望我的觀眾朋友們能夠學到一些對自己現實有價值的東西。
這和一些「吃這碗飯的」人或是平台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他們需要觀眾「學」到一些東西。
一個是希望,一個是需要,這兩者有什麼區別?
前者有說實話的資本,因為我說了實話,不管好聽與否,認同我的人會感謝我,不認同我的也可以以此「看我的笑話」:嘲笑我的無知和自負。
後者有說實話的阻力,因為利益關係,如果這些人說了一些可能傷及他們觀眾心靈(或者說正是這些人讓他們的觀眾拒絕成熟,拒絕現實)那麼他們的現實效益就會變低,所以他們雖然嘴上不懼嘲笑,但他們的口袋會時刻提醒他們要說一些「好話」。
如果我們把這個話題放到社會這個層面上來說,那些說真話的人是希望自己的觀念能夠被人理解,不被理解的時候,他們會自我修正他們觀念的可讀性和可實踐性,對於他們本身的成長是很有利的。
而那些不能說真話的人,是因為利益驅使,或是目的性所致,因而一些東西他們不能拿出來,也不敢拿出來,因為說了實話,就會動搖他們目前的地位,甚至會對他們的前途造成影響。
虛實之間的一條淺線
你不可能逼著一個沒有社會經歷的人說那些只有社會經歷頗深的人才能說出的話:形成條件不足,結果必然存在著可預見的缺失。
這就導致了一些人之所以不說實話,是要掩蓋他們缺了些什麼的事實:至於缺的是什麼,淺說廢情,深談無義。
當一些被刻意打造上的輝煌有可能成為暴露其破敗本質的籌碼時,這些人只能用更大的輝煌去掩蓋。
這就好比我們經常會看到的一句話所說到的那樣:撒了一個謊,就要用另一個謊來圓。
撒了一個小謊,就要用更大的謊來圓。
這種過度趨利的行為模式導致了一些人參與到了扭曲的競爭行列中:大家爭相恐後的去宣傳自己,爭相恐後的去維護自己,去給自己添金戴銀。
人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這些人把時間用在了表面功夫上,那麼對於內在的培養和體會的錘鍊,自然也就存在著不難理解的缺失了。
所以有時候,實話難說,是因為沒有實話可說。
推薦閱讀:
※這裡有一碗毒雞湯等著懟進你心裡。
※一人一句毒雞湯?
※雞湯太毒,不如喝薑湯?
※盡了最大努力仍然無法挽回局勢是一種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