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披頭士:從德國到英國,尋找這支傳奇樂隊的足跡

「世界上有沒有一個搖滾明星是壽終正寢的?不是因為毒品、酒精、性、抑鬱症,就那樣安度晚年然後死去。」

「那就等著看保羅·麥卡特尼了。」

當時我們坐在從都柏林前往利物浦的船上,大衛·鮑伊還沒有因為癌症「正常」地死去,而且我們都忘了林戈·斯塔爾也還活著。

(50年前的披頭士樂隊)

地點1 利物浦·便士巷(Penny Lane)

「Penny Lane is in my ears and in my eyes,

There beneath the blue suburban skies,

I sit and meanwhile back in.」

——The Beatles, 「Penny Lane」

我們在傍晚時分抵達便士巷,路盡頭處兩邊各有一塊路牌,在路燈與旁邊餐廳燈光的照耀下,可見上面滿是「朝聖者」的塗鴉與貼紙。這條街道以18世紀一位名叫James Penny的奴隸販子命名,但其聞名世界的原因則與利物浦成為熱門旅遊地的原因相同——披頭士樂隊。

(暮色中的便士巷)

便士巷的路牌是利物浦最受歡迎、或者說最常被偷走的路牌。在不斷更換的速度依然趕不上樂迷想方設法將其「拿走」的速度後,利物浦的市政官員一度取消了路牌,只在路旁的建築牆面寫上「Penny Lane」這條街道名。

2007年後,路牌又重新安裝回來,這次是防盜款的,儘管依然偶爾被盜。不僅因為披頭士有一首同名歌曲,約翰·列儂帶著些許悲劇色彩的童年時期就在附近度過。

(被反覆折騰的路牌表示很無辜,圖片來自網路)

5歲之前,列儂與母親一起住在便士巷附近的紐卡斯爾路9號,而他身為海軍船員的父親則以定期支票的形式偶爾出現在母子倆的生活中。後來支票暫停了6個月,再後來父親回到了家,但母親已經懷上了別人的孩子。一番爭奪之後,父親離開了,列儂被交予姨媽撫養,母親定期來看望他。

母親教會了列儂彈班卓琴、為他播放貓王的唱片、偷偷給他買了人生第一把吉他。15歲時,列儂創建了一隻名叫「採石工人(The Quarryman)」的噪音爵士樂隊。16歲時,在樂隊的第二次演出現場,列儂與保羅·麥卡特尼相遇,後者受邀加入樂隊。

(1957年7月6日採石工人樂隊的演出,中間的彈唱者即是列儂,照片展出於利物浦的披頭士紀念館)

兩個少年經常在便士巷的巴士總站碰頭,一起坐車去利物浦市中心。兩人相識的第二年,在一輛雙層公交巴士的上層,麥卡特尼為他剛滿15歲、彈吉他的朋友喬治·哈里森安排了試音,列儂接受了哈里森加入樂隊。

這是1958年。這一年,列儂的母親在從姨媽家走回家的路上被車撞後身亡,列儂17歲,未來的披頭士樂隊初具雛形。

地點2 漢堡·繩索街(Reeperbahn)

「Love me tender, love me true;

All my dream fulfill,

For my darling, I love you.

And I always will.」

——Elvis Presley, 「Love Me Tender」

白天路過繩索街的時候我們毫無察覺,車從寬敞的街道駛過,奔向漢堡的碼頭區。夜裡特意去尋找,才發現這條燈紅酒綠的大道就是歐洲最大的紅燈區,充滿性、毒品與酒精的「墮落大道」。

這裡有無數的脫衣舞俱樂部、色情商店、酒吧、餐館和妓女,某些小道寫明謝絕女性進入,門面在夜色中華麗閃爍,裸女造型的招牌被一圈粉色小彩燈裝飾著,明滅之間滿是誘惑。

(歐洲最大的紅燈區繩索街)

1960年8月17日清晨,披頭士樂隊一行5人抵達漢堡,在他們的非正式經理人阿倫·威廉姆的安排下,接下來2年里他們間歇地在繩索街駐場演出。

儘管後來的港台翻譯都將這支樂隊稱之為「披頭四」,但最初的樂隊有5位成員:列儂在藝術學院的朋友斯圖爾特·薩克利夫用賣畫的錢買了一把貝斯,於當年 1月加入樂隊,並和列儂一起將樂隊名改為「Beatles」;樂隊曾在利物浦的The Casbah Coffee Club演出,咖啡館女主人的兒子皮特·貝斯特成為了披頭士的鼓手。

(披頭士紀念館內復原的The Casbah Coffee Club演出場景)

年輕的樂隊成員期待在漢堡獲得名聲與金錢,如同阿倫·威廉姆此前送來的其他歌手一樣。但事實總是更殘忍一些。他們在幾個脫衣舞俱樂部改造的場地演出,一周7天,每天上午演出3小時,傍晚又開始直至凌晨2點。他們住在一個影院的後台,緊鄰廁所,只能用小便池裡的冷水洗漱。他們開始服用藥物,為了娛樂,也為了保持通宵演出時的興奮。

無論如何,在漢堡期間披頭士得到了第一份唱片合約,為單曲「My Bonnie」所簽,以「Tony Sheridan and the Beat Brothers」的樂隊名發行。托尼·謝里丹(Tony Sheridan)是當時頗有名氣的歌手,而柏林人不喜歡披頭士的樂隊名——與「Peedles」(小男孩的生殖器)諧音,將其改成了「搖滾兄弟」(the Beat Brothers)。

(TONY SHERIDAN & THE BEAT BROTHERS: "My Bonnie"/"The Saints"唱片封套,照片展出於利物浦的披頭士紀念館)

此刻或許只有一個人是感到幸福的,那就是披頭士的第一任貝斯手薩克利夫。雖然他有限的貝斯水平總遭到麥卡特尼取笑,後來的樂評人也批評他的演奏是「毫無藝術性的蹬蹬聲」,但穿緊身褲、戴雷朋墨鏡的薩克利夫可謂拉升了整個樂隊的顏值水平。

每當他演唱起貓王的「Love Me Tender」,總能收穫比其他成員多得多的歡呼聲。年輕的德國女攝影師阿斯特麗德·基爾赫與他相遇,兩個熱愛藝術的年輕人如童話故事般相愛了,並且很快訂婚。

(薩克利夫與基爾赫,拍攝於1961年,圖片來自網路)

1961年薩克利夫決定退出樂隊,在德國繼續他的藝術學業,師從日後成為波普藝術家的愛德華多·包洛奇。他的藝術天賦得以發揮,探索抽象表現主義相關風格的畫作受到褒獎。但他僅來得及留下有限的作品。

1962年4月,當披頭士再次回到德國演出時,在機場等候的基爾赫帶來了薩克利夫死亡的消息。當他因突發腦溢血離世時,還有2個月才滿22歲。

地點3 利物浦·洞穴俱樂部(The Cavern Club)

「She says she loves you,

and you know that can』t be bad.

Yes, she loves you,

and you know you should be glad.」

——The Beatles, 「She Loves You」

位於馬修街10號的洞穴俱樂部是利物浦最火爆的夜店。俱樂部於1957年開業,並在1957至1963年間見證了如同風暴般席捲全英的「披頭士狂熱(Beatlemania)」

(洞穴俱樂部,披頭士傳奇的見證)

樂隊於1957年2月第一次登上洞穴俱樂部舞台的時候,名字還叫做「採石工人」。而當他們於1961年2月再次登台,披頭士已經成為了他們的名字。最早為披頭士傾倒的歌迷幾乎全都是洞穴俱樂部的觀眾們。這些年輕的男孩與女孩在舞台下拚命揮舞手臂、大聲呼喊樂手的名字,他們熱愛披頭士的每一個人。

(披頭士紀念館內復原的洞穴俱樂部演出舞台)

就在洞穴俱樂部,他們遇見了布萊恩·愛普斯坦,引領他們走向國際巨大成功的伯樂。1961年10月,唱片「My Bonnie」吸引了NEMS公司唱片部的愛普斯坦的注意,於是他在11月初來到了洞穴俱樂部觀看披頭士的演出,他立刻被深深地打動了。

很快,愛普斯坦取代阿倫·威廉姆成為了披頭士的經紀人。他認為樂隊不應滿足於利物浦,付費為樂隊錄製Demo,拜訪了許多倫敦的唱片公司,也被這些唱片公司拒絕。儘管一次次的打擊,愛普斯坦依然堅定地保有對樂隊的信心,最終他說服了知名的唱片製作人喬治·馬丁試聽披頭士的作品,並最終簽約。

(如今的洞穴俱樂部每一塊牆磚上都寫滿了歌迷的留言與塗鴉)

愛普斯坦改變了樂隊原本隨意懶散的著裝與舞颱風格、塑造了他們身著西裝的形象與得體的舉止,並在馬丁的建議和列儂、麥卡特尼、哈里森的指示下,解僱了鼓手貝斯特,引入了新鼓手林戈·斯塔爾。

這個舉動曾引發洞穴俱樂部許多觀眾的強烈不滿,「Pete forever, Ringo never!」的呼聲在洞穴迴響。但最終的結果不可改變,披頭士成為了今天我們所知的經典組合:約翰·列儂、保羅·麥卡特尼、喬治·哈里森、林戈·斯塔爾。

(俱樂部用一整面牆展示了四個人的頭像)

1961到1963年間,披頭士在洞穴俱樂部奉獻了292場演出,從一支利物浦的樂隊成為了全英矚目的明星。錄製完「She Loves You」一個月後,他們舉行了在洞穴的最後一場演出。這是1963年8月,而6個月後,披頭士第一次前往美國,「披頭士狂熱」席捲大西洋彼岸。

(洞穴外,列儂倚牆而立,望著無數前來朝聖的歌迷)

洞穴俱樂部於10年後歇業。直到1984年,新的洞穴俱樂部在原址重新開業,並在建造時使用了不少當年老俱樂部的磚塊。如今,列儂的塑像就在俱樂部門口站著,望著進進出出的興奮男女。

(雞尾酒以四位成員命名,這兩杯是「列儂的長島冰茶」和「林戈的朗姆鼓」)

前往這個地底深處的洞穴的樓梯轉角掛著披頭士的海報,俱樂部內還有一間紀念品商店,銷售印著4人頭像的T恤、列儂同款的圓片眼睛、印有披頭士字樣的吉他背帶,等等。一瓶啤酒2鎊、一杯雞尾酒6、7鎊的價格,配合周一到周三免入場費即可觀看的Live,更是讓人傾倒。

(每天夜裡洞穴都人滿為患,台上的演出永不停止)

這裡不僅是歌迷的朝聖地、遊客的觀光地,也是樂隊的夢想地。俱樂部分為內外兩個部分,外面更像一個酒吧,內部則像一個Live House。但無論內外,每天從早到晚不同時段都有不同歌手與樂隊賣力演出,並在歌曲的間歇推銷他們自己錄製的唱片。

或許他們也期待有一天,能夠引發狂熱、成為第二支披頭士樂隊。而無論台上是誰,觀眾總是隨音樂搖擺、大聲喝彩,或許他們也期待有一天,能夠在此見證第二支披頭士樂隊的崛起。

地點4 倫敦·艾比路(Abbey Road)

「Oh, yeah! Alright!

Are you gonna be in my dreams tonight?

And in the end,

The love you take is equal to the love you make.」

——The Beatles, 「The End」

我們去艾比路的時候恰逢聖誕節,倫敦的街頭冷清至幾乎沒有行人,地鐵與公交車停運,店鋪紛紛關門休息,冬雨微微地沾濕整座城市。我們穿過攝政公園往艾比路走去,穿過幾個寂靜的街區,在一拐角處看見幾個遊人舉著相機,便知道艾比路到了。

(《Abbey Road》與艾比路)

與馬丁簽約之後,披頭士的第一次錄音即是在艾比路音樂室進行,正是在這次錄音後,斯塔爾取代了表現平平的貝斯特。1963年2月,披頭士在一天之內完成首張專輯《Please Please Me》的錄製,同名單曲在專輯發行的2個月前,登頂了倫敦所有排行榜的榜首。

這張專輯開啟了他們日後在英國發行的12張錄音室專輯中有11張成為冠軍專輯的記錄。從1962年到1970年,幾乎披頭士的所有專輯和單曲都在艾比路音樂室錄製,包括他們最後發行的專輯《Let it Be》和最後錄製的專輯《Abbey Road》。

1967年8月,愛普斯坦因服食過量藥物死於倫敦家中,終年32歲。樂隊開始分崩離析,成員間的矛盾愈發激化。1969年春,列儂和小野洋子宣告「塑膠小野樂隊(Plastic Ono Band)」的成立。同年7月,披頭士進行了《Abbey Road》的錄製。8月20日,樂隊4名成員最後一次在同一個錄音室工作。9月20日,列儂向其他成員宣布自己要退出樂隊。

(遊人成群結隊模仿唱片封面在斑馬線上拍照)

專輯的封面原本計劃由4人去珠峰拍攝,但除了麥卡特尼之外,其他人對此毫無興趣。斯塔爾隨口建議說在錄音室外拍攝專輯封面、並將專輯命名為「Abbey Road」。於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斑馬線由此造就。

無數人來到音樂室旁邊的斑馬線上,模仿4名成員橫跨馬路的樣子拍照留念。而路口黃燈常亮的設置(意味著行人可以隨時過馬路而車輛需要停下等待)無疑使艾比路成為了倫敦司機的噩夢。

旅遊旺季時,擁擠的拍照者幾乎佔領了這個路口,等待的車輛大排長龍,若有哪位司機不耐煩地摁喇叭催促,立刻會被現場的大批歌迷噓回去。

(變成了留言牆的艾比路音樂室外牆)

艾比路音樂室的外牆也成為了歌迷們的留言牆,布滿了各種風格、各種語言的塗鴉與文字。我們看見最多的字句是「RIP Lennon」。音樂室在其官方網頁特地製作了一個頁面,讓大家能實時看到艾比路上的情況。

而入鏡專輯封面的一輛大眾甲殼蟲,編號為「LMW281F」的車牌在專輯發行後多次被偷走,最終該車輛在1986年以2530英鎊被拍賣掉。

地點5 利物浦·披頭士紀念館(The Beatles Story)

「As we live a life of ease,

Everyone of us has all we need,

Sky of blue, and sea of green,

In our yellow submarine.」

——The Beatles, 「Yellow Submarine」

在我看來,無論之後各自的故事多麼曲折動人,在《Abbey Road》之後,關於披頭士的故事便結束了。當他們作為列儂、麥卡特尼、哈里森、斯塔爾分別發行歌曲、探索自我的音樂之路時,他們已不再是披頭士樂隊。大概利物浦最著名的景點——披頭士紀念館,也抱著類似的想法。

(利物浦的披頭士紀念館)

紀念館位於海邊,可以望見巨大的摩天輪,還有一艘黃色潛水艇停泊在展館外的水濱。當披頭士不再,這個內容詳實、資料豐富的紀念館大概是了解他們、懷念他們最好的去處。許多個展廳依次講述了披頭士從利物浦到柏林、到倫敦、到美國、到蘇聯、到全世界的故事。

(披頭士的老照片、唱片、錄像帶)

(黃色潛水艇實景重現)

這裡有4個人少年時的照片,他們用過的吉他與貝斯,購買吉他的商店布置,洞穴俱樂部的內景重現,少女們為之狂熱的場面錄像帶……在講到樂隊最後一張專輯、列儂與麥卡特尼宣布退出後,工作人員收走了語音導覽儀,展覽幾乎等於完結。

(列儂標誌性的圓片眼鏡)

這之後的大房間里則有4個小隔間,分別講述他們在披頭士解散之後的故事。我們依次走入屬於列儂、麥卡特尼、哈里森、斯塔爾的隔間,看著列儂擁抱著小野洋子的照片、老年的麥卡特尼為英女王演出、哈里森的骨灰被撒入印度恆河,斯塔爾在電影中扮演各種角色……

(最後的房間里放著列儂的白色鋼琴,背景音樂是「Imagine」)

然後再往前走,最後一個房間屬於列儂——創建了披頭士的列儂、第一個退出披頭士的列儂。他總是更加先鋒、更加理想化,也更加反叛與尖刻,他嘗試了更多音樂風格,他參與政治、呼籲和平,而在這個白色的房間里放著他彈過的白色鋼琴,牆上則是他帶著某種天真寫下的歌詞: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live as one.」

——John Lennon, 「Imagine」

-----------------------------------------

本文首發於我的微信公眾號:2Lunatics

知乎專欄:兩個瘋子一輛車的亞歐之旅——講述自駕環遊亞歐331天、25國的故事


知乎專欄:一群旅行體驗師,做最會玩的集體專欄。歡迎申請加入體驗師大本營,也歡迎大家投稿。

知乎機構號:KLOOK客路旅行,發現更好玩的世界,預訂獨一無二的旅行體驗。


推薦閱讀:

旅行體驗師招募 | 4天3晚,探索只有1%的人到過的極地
我們生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中,等待隨便哪種未來。
數不盡的神:印度教解密|浮光印影
最憶是洛陽

TAG:披头士TheBeatles | 旅行 | 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