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鞋市場百年風雲
申明:本文經三星經濟研究院(SERI)授權翻譯;譯文與原文相比內容略有增減;譯文與SERI無關;原文鏈接見文末;本文原文成文較早,數據截至2010年,但文章涉及時間範圍較大,並不影響閱讀。
運動鞋產業在過去一百年間取得了迅猛的發展,轉變成為一個700億美金的巨大市場(截至2010年)。耐克、阿迪達斯、彪馬、銳步等巨頭憑藉巨額的營銷投入以及先進的技術,塑造了強大的進入壁壘。
然而,縱觀球鞋製造史,時不時會有一些新興品牌出現,挑戰過去的權威。他們是如何在一個相對壟斷的市場存活下來並且有些還日益興旺?讓我們回到一百年前看看。
自從1920年現代球鞋產業誕生以來,市場格局發生了四個階段的變化。
1.壟斷(1920-1970):達斯勒兄弟佔主導地位
策略:聚焦金字塔頂端運動員、國際賽事以及體育協會
阿道夫·達斯勒和魯道夫·達斯勒,這對德國兄弟於1920年開啟了現代球鞋產業。儘管1948年兩人分道揚鑣,分別創立阿迪達斯和彪馬,但是並未影響他倆的市場地位。此後五十年,兩人一直處於壟斷位置,除了自己毫無對手。
達斯勒兄弟建立了一種金字塔形的營銷模式——鎖定運動員及體育賽事。這種策略即使在今天也被各種公司競相模仿。在金字塔的頂端,達斯勒兄弟聚焦在明星運動員以及重大體育賽事,例如奧運會和世界盃。這種策略形成一種漣漪效應,刺激廣大運動愛好者購買產品,並最終影響到大眾市場。
達斯勒兄弟技術上的優勢也無可比擬,他們為不同種類的運動項目研發相應的專業鞋款。例如,兄弟倆在1940年製作了全球第一雙帶有鞋釘的足球鞋。這種不斷的創新牢牢吸引住了專業運動員以及運動愛好者。
直到20世紀60年代,阿迪達斯和彪馬都是最激烈的競爭對手。不過彪馬一直處於落後位置。阿迪達斯不斷加強與國際足聯以及奧委會的關係,而彪馬在國際市場的投入相對較少。
2.超車(1970-1980):耐克反超
策略:休閑熱潮興起,直接瞄準大眾市場
隨著耐克的崛起,阿迪達斯的統治地位在20世紀70年代結束。前運動員菲爾·奈特在60年代說服日本鬼冢株式會社,取得虎牌(tiger)運動鞋在美國的經銷權。70年代初,奈特與日方決裂,後創立自己的品牌——就是我們今天熟知的耐克。(這段往事請點擊這裡)。奈特在大學時期的教練鮑爾曼是個鞋痴,他作為耐克的聯合創始人之一,在代理虎牌運動鞋時,就提出了許多技術上的改進建議(其中包括我們今天熟知的阿甘鞋,因而阿甘鞋的歷史要早於耐克這個品牌)。從耐克起步之時,技術上就不可小覷。
和阿迪達斯不同,耐克採取了自下而上的策略。它很快意識到了慢跑運動在美國的興起。它的營銷活動主要是針對普通人,激發他們的運動熱情。並且,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耐克逐步將生產環節轉移到亞洲,大幅度削減了運營成本,利潤隨之增加,更多的資金可以投入研發和營銷。氣墊技術的使用以及"Just do it"這句響徹全球的廣告詞都是這種戰略轉移的產物。
與此同時,阿迪達斯仍然在堅持它的金字塔模式。阿迪達斯無視經銷商對「休閑運動「風潮的警示,並將經銷商的建議視作對總部的對抗。另外,它仍然堅持在歐洲生產,生產費用與耐克相比形成巨大差異。
阿迪達斯內外交困,很快又發現自己被經銷商的各種訴訟所包圍,蒙受巨大損失。在70年代,阿迪達斯的美國市場份額由70%跌落到5%以下。更重要的是,與運動員、體育賽事的合約面臨對手激烈的競爭。到了80年代,阿迪達斯處於奔潰的邊緣,眼看耐克一步步蠶食自己的市場份額而無技於施。
3.反超(1980-1990):銳步的進攻和耐克的反擊
策略
銳步:抓住女性受眾,蠶食耐克大眾市場
耐克:活用阿迪達斯的明星策略進行反擊
到了80年代,耐克遇到了困境。來自英國的銳步此時進入美國市場,銷售在五年之內增長了300倍,達到了9億美元。到了1987年,銷售又增長到14億美元。此時的銳步,無論在美國市場還是全球市場,完勝耐克,成為全球第一球鞋品牌。
銳步通過改進耐克的策略來吸引自己的目標受眾。隨著慢跑熱潮的興起,銳步將自身的重點放在女性健身及有氧運動。在服裝方面它創立了一個新的品類——健身服;在鞋子方面,銳步祭出了「Freestyle」——這是第一款專門針對女性消費者的球鞋。這雙鞋帶動了銳步爆髮式的銷售增長。在1984年,這款鞋佔到了銳步銷售收入的一半以上,耐克的市場被進一步蠶食。
Reebok Freestyle
隨著銷售額和利潤的下滑,耐克面臨創立以來最大的危機。耐克通過複製阿迪達斯早期的成功史來改變目前的局面——明星運動員效應。耐克先後簽約了飛人喬丹(籃球),老虎伍茲(高爾夫),莎拉波娃(網球)等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運動員。同時,推出了"Just do it"這句口號,至今仍響徹全球。
隨著1985年第一雙AJ上市,耐克的銷售在五年內增長了五倍。
然而銳步並未坐以待斃,再次跟上耐克的步伐,推出黑科技"Pump",並隨後簽約奧尼爾作為代言人。但這樣的組合無法擊潰氣墊+喬丹。另外,由於零售管理方面的問題,銳步的市場份額急劇下滑,於2005年被阿迪達斯收購。
4.重組(1990-2010):阿迪達斯的反擊和彪馬的回歸
策略:品類擴張及時尚元素的加入
1992年,隨著新CEO Robert Louis-Dreyfus的上任,阿迪達斯開始復甦。首先,他關閉了在法國的工廠,將生產環節轉移到亞洲以降低成本。其次,他對運動員及體育賽事的贊助進行了整頓。另外,他將品類從聚焦鞋類擴展到運動服,以尋求和耐克的差異。在品牌再造方面,阿迪達斯挖來了耐克的重量級人物以彌補短板。服裝產品也引入更多潮流元素與耐克產品區別開來。由於其成功的戰略調整,過去十年,阿迪達斯的增長率已超過耐克。
與此同時,在1990年,由於其粗獷的擴張方式,彪馬已處在破產的邊緣。1993年,Jochen Zeitz重新對彪馬進行定位,將產品聚焦在時尚而不是功能,創立了一種介於運動和時尚之間的風格。這種轉變使得彪馬迎來復甦。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市場的變化在不斷加速,各種新興品牌此起彼落。老牌阿迪達斯似乎也煥發新生。回顧歷史,無論新興品牌,還是當下巨鱷,或許都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原文鏈接
Athletic Footwear Warfare: Surviving in an Oligopoly
本人微信公眾號同步更新:wujunmincn
推薦閱讀:
※肥胖在印度不吃香了,全民運動熱催生80億美元市場
※耐克搞出了世界第一條LED跑道:身邊有個LED人一起跑酷酷的!
※#WDYWF# 知乎 Sneakerhead 自己的 hashtag
※年終盤點 | 細數2016年7個最有價值的廣告時刻
TAG:阿迪达斯adidas | 耐克Nike | 运动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