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擔心的不是階級固化。
有人說,中國不存在階級固化。
又有人說,階級固化才是常態。
我們回過頭去看一看,彷彿階級固化確實是常態,但為什麼只有近年來人們才擔心階級固化呢?
並不是因為階級固化本身的問題,而是目前的體制讓人們覺得階級固化相當於等死。
按理來講,人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責任,階級的本意是:你聰明,你上台,但是你要承擔更大的對社會的責任,我能力差,我湊合過日子,但相對的,我的生活反而很滋潤,久而久之以這種模式形成一個相對固定人類社會結構層次,實際上這是很正常的。
而階級固化的本意是,不管你聰不聰明,你都沒辦法再上去了,只能當安安餓殍,不過實際上這樣也還是可以活下去,畢竟還是餓殍。
可隨著科技的發展,就業率的降低,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凸顯。
人們擔心的不是階級固化。
而是底層的消亡。
按理說如果一個月賺一萬,至少吃喝不愁,也有房子住,那麼根本沒有努力的必要,一個月賺十萬的人,你們努力你們的就好了,我們著什麼急呢?我每天給你打打雜,大家各司其職,各安天命。
而有更大的能力,希望再努努力的人,也有上升渠道,比如科舉。
但目前的社會現狀是,如果你不擔心階級固化,那麼你就會往下掉,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掉著掉著,你媳婦兒就沒了,你的兒子也沒了,你的房子也沒了,你的工作也沒了,最後你就失業等死了。
所以階級固化真的是常態嗎?
要這個問題的本質不在於「階級固不固化」,階級這個詞,從魁奈、杜爾哥到馬克思再到盧卡奇,其實每個人對「階級」這個詞的定義都不相同,我們雖然知道「階級固化」大概什麼意思,可如果細說起來這中間的差別就大了。
所以我們必須先拋開對階級的分析,而是直接分析我們到底在恐慌什麼。
實際上我們擔心的是「下半輩子活不好」,或者是「孩子也得受苦」,這個詞更更準確的來講,是怕"階級滑落」,那麼為什麼只有我們這一代人會對這種感覺特別明顯呢?
那麼我們就要分析分析中國古代到底是如何把階級固化維持下去的,中國古代很明顯階級經常固化,但幾百年才會有人造一次反。
古代人民為什麼不會擔心下半輩子活不好,也不會擔心孩子受苦呢?
為了分析大家為什麼會擔心這些,我們就要看看,到底是什麼引發了這些擔心。
1,科技發展文化資本的累積導致馬太效應
2,貧富差距擴大怕錯過末班車
3,認為底層不能再靠奮鬥改變生活質量。
大體來說就這三點。
現代人應該都很好理解這三點,擔心的恐怕也就是這三點,那麼我們再來看看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是不是也需要擔心這三點?
1,科技發展幾乎為0,千年以來人們都是自給自足的耕織結合的自然經濟和小農經濟,一直到清末也沒有發現產生科學。 你爺爺種地,你種地,你孫子也種地,未來完全都在自己掌握之中,除非天災,那也怪不得他人,只能喊兩句老天不公。所以你要麼努力學習,要麼努力種地,根本不需要想「創新」這種東西。
2,貧富差距擴大怕錯過班車,由於科技沒有發展,國家永遠無法掌握超過民眾太多的暴力武裝,只要人民過得不好了,隨時都可以揭竿起義,實在不行還能招安,現代社會讓人們看不到任何政治格局重新洗牌的可能性。
3,自由競爭導致資本集聚從而產生壟斷是必然結果,除了重新洗牌以外沒有任何能力逆轉,但看不到重新洗牌的可能性,所以是第二點的衍生結果。
所以,人性從來就沒變過,是現代科技發展的太快,不是現代人不願當安安餓殍,而是不奮臂,恐怕連安安餓殍都當不上,為了防止自己的後代死在這浪潮中,甚至很多人會主動讓後代啃老。
目前中國的問題在於,法治推進速度太慢甚至讓人看不到推進的可能,第三產業轉型緩慢,影響就業,馬克思主義作為綱領無法指導現今社會科技進步發展,只能尋求資本主義指引,形而上學問題沒有解決---------(我們又把他叫做信仰缺失),摸著石頭過河會讓人感覺被統治階級洗腦,而科技生產力發展讓人反應不過來,先富通過搶奪等手段積累起了優勢,然後就不帶動後富了,那麼後富只能自己努力,而他們只有努力這一條路,因為已經沒得搶了,假設每個人都把這些驅動作為對自己的壓榨(又叫奮鬥比),最終會讓每個人都活活累死。
這和階級固不固化其實沒有那麼大關係,大家都只想活得好一點。
推薦閱讀:
※人類學家最新研究:會講故事的人擁有更多社會資源和後代? | 新知
※插播:教育擴招——帶來了平等?還是不平等?
※藝術社會學思考11——我始終在尋找和製造清晰的解釋,來滿足自己對於藝術世界的認知饑渴
※法意編譯|「帝國」與民族國家,可能是現下社科界最時髦的兩個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