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和博客的創始人,教教各位媒體平台打造下一代內容發行工具
前言
本文的誕生有一些機緣。筆者就職於36氪,近期準備在內部做增長黑客的梳理和分享。 6年前筆者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曾在國內某社交APP有過1年的Growth團隊工作經驗,當時明明做了很多工作,數據卻緩緩下跌,挫敗感難以名狀。
失敗的經歷更需要回顧總結,為了對得起曾經的付出。所以準備的相當認真,花了數周的時間,仔細研讀 Medium(國外某內容平台產品)的發展史,並深度體驗了產品機制。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卻發現,國內的『高質量』內容平台如知乎,以及最好的商業媒體-那怕筆者所在的公司36氪上,對於 Medium 的解讀都偏淺,主要是採訪的譯文。
Medium 的名字如何理解,這是第一步
創業其實跟帶娃一樣,取名是頭一件事,往往需要創始人(下文使用 Medium 他爹,娃他爹等)花很多精力,甚至翻遍整個新華字典來思考。
一個好的名字,就是這個產品的代名詞,從起跑線就建立了源源不斷的品牌效應,傳遞了產品的特質、價值及願景。
相反,難以書寫或又臭又長的名字,直接讓你的娃輸在了起跑線,在這個信息量嚴重冗餘的世界,變成了茫茫人海中的路人甲。孩子未來的漫漫成長之路,都不能找到的 Ta 的對象,甚至孤老終身。
回想你自己的成長經歷,周圍常常有人改名,甚至自個或多或少都萌生過類似想法,因為覺得自己的名字不夠 Sexy ,不能代表自己,無法快速的給周圍人留下第一印象,自我介紹頭疼。
舉一個筆者自己的例子好了,半個廣告。
筆者單名一個辰字,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問爸爸:「爸爸,為什麼我名字要叫辰啊? 」
「你先回房間查下字典,爸爸再告訴你呀~」
3.用於記時:~時(上午七點至九點)。
「因為你是在早上9點鐘出生的呀~」
嗯,辰時,那時只記得這個;
好打住,跑偏了,回到 Medium 的名字上來。Medium 的含義太多,他爹一下子也說不明白
- adj.中等的,中級的;
- n.媒介物,媒質;中間,中庸。
含義有點多啊,接下來請讓筆者一一解讀。
PS:感謝《你的名字》友情贊助,感謝百度翻譯友情贊助。
Medium 解讀第一層-特質篇
Medium ,是為了讓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發布中等長度的文章而創建的。?
Medium 的背後故事:Ev Williams 的理想主義與現實
這篇來自 Business Insider,一家美國知名的科技博客、數字媒體創業公司及在線新聞平台的原文,把 Medium 和 medium-length 串聯起來,可能 Medium 本身文章有類似特質。
但特質其實只是表面,大部分體驗式蝗蟲用戶,甚至一些做調研的產品經理們,簡單用完後只能理解到表面的特質,品牌的價值和願景,往往被丟了。
當然可能還有3個原因:
- 受訪者大多是剛被裁掉的員工,不理解公司的品牌(註:主要是廣告部門);
- 記者採訪時解讀的信息有側重;
- 中翻英再次對信息有折損。
先從 Medium 他爹的經歷講起
這就需要從18年前,Medium 他爹的第一次帶娃說起。1999年,在創建 Twitter 之前,他創建了一個名為 Blogger 的網站。
Blogger 是一家什麼公司?可能很多人都忘記了它:
- 這是首款易用的網路新聞軟體,互聯網新媒體的開山鼻祖;
- 也助 Blog 和博客成為流行辭彙,Blogger 也成為博主的代名詞;
- 20年前國內最成功的博客平台,新浪博客算是借鑒的它;
- 新浪博客如今死了,可 Blogger 早在創立4年後被 Google 高價收購;
- 當時的 Tumblr 和 WordPress ,兩個同類的免費博客平台,體驗都優於 Blogger ;
- 所以 Google收購 Blogger 的原因,不是因為流量或體驗,而是將娃他爹招致麾下;
- 但娃他爹卻離開了,他後來創辦了Odeo,並最終創辦了 Twitter。
所以,對於Google爺爺,這是次不成功的收購,中途把娃他爹的孩子抱走,娃他爹只好自立門戶,去帶他的下一個娃了;
博客點評谷歌13次重要收購:藉機招攬優秀人才_互聯網_科技時代_新浪網
PS:Web log (網路日誌) 縮寫為 Blog。
Medium 的前身, Twitter 背後的故事
Twitter ,世界上流量前十的網站之一,對應國內的新浪微博,我就不介紹了,簡單分析下品牌名。
- vi.(人因興奮)嘁嘁喳喳地講;(鳥)嘰嘰喳喳地叫;格格地笑;(激動得)抖顫;
- n.(鳥)嘰嘰喳喳的叫聲;格格的笑聲;
鳥叫是短、頻、快的,符合網站的內涵;
需要注意的是,新浪第一次借鑒 Blogger 失敗後,二度借鑒 Twitter ,藉助新浪早期的推廣策略,參考娃他爹的帶娃邏輯,生養自己的孩子,居然超越了娃他爹!
- Twitter成立於2006年3月21日,2014年7月上市,目前總市值120+億;
- 新浪微博2009年8月14日成立,2014年4月上市,目前總市值220+億。
雖然2012年,娃他爹已經卸任了 Twitter 的 CEO 。不過在2014年 Twitter 上市時,仍然持有這家公司12%股份的娃他爹,一舉加入了十億美元(Billionaire)級財富俱樂部。
總身價比接近千億的蓋茨爺爺還差了些數量級,但福布斯白手起家指數為9,超越了小扎的8分,畢竟別人是斯坦福的中產階級,娃他爹只是一個來自內布拉斯加的農家男孩。
娃他爹forbes
所以,兩次取名極其走心,並獲得很大成功的娃他爹,使用 Medium 這個辭彙作為品牌名,要怎麼解讀?
Medium 解讀第二層-價值篇
Medium 的核心價值是基於興趣推薦高質量的內容,可以理解為高質量內容的今日頭條,上面有諸如 Slack 、機器之心等知名創業公司的官方博客,也有星爸爸、經濟學人、華盛頓郵報(美國最早的報紙),它的增長速度不快,但粘性極大,參考去年的數據:
2016年,平台上一共發布了,20億字的內容,750萬篇文章,每月有6000萬讀者。
Medium 上面那些最熱門的文章都有什麼特點?
內容發行的時代變遷
而且,它還在保持增長。順便細化一下,從博客到微博再到 Medium,分別代表了3個時代:
- 博客時代:誰都能上來寫,誰都覺得自己會寫,雖然人人都能建站,但是步驟複雜,門檻很高,大量站點廢棄。
- 微博時代:大家發現自己其實沒啥寫的,或者根本不是寫字的料,於是就改到微博上發短消息,信息過剩內容吵雜,草根的聲音被淹沒。
- 推讀時代:還是讓真正會寫字的作者來寫吧,不會寫的人消費和分享內容就行了,同時利用機器決定高質量文章的推送。
所以,之前 Business Insider 把 Medium 關聯上中等長度,只理解到了產品的特質,高質量的文章決定了公司的價值。
而且,或許娃他爹取這個名字也是希望能開闢一個新的,介於博客與微博之間(中間物,注意不是Tumblr輕博客什麼的)的內容發行時代。
對了,其實關於之前提到的中等長度,我想娃他爹也不確定多長的文章閱讀體驗最佳,這需要藉助數據分析(Growth理念的第一步),幫助平台上的作者找尋答案。
而且 Medium 還有個含義:媒介物,複數為 Media (媒體),筆者曾經困惑,這到底是個媒體品牌,還是個媒體平台?
答案肯定是後者,畢竟 Medium 他爹之前取名都這麼用心,肯定是希望 Ta 未來能獲得更大的成就~
那麼,周圍這麼多巨頭公司環繞,Medium 他爸,到底何來的口氣!?
貼個啟動頁鎮樓:
Medium 解讀第三層-願景篇
其實,國內借鑒過 Medium ,或跟 Medium 有相似性,且獲得一定程度成功的創業公司不算少;
- 今日頭條發家於推薦引擎,核心技術匹配,但是主要還是廣告驅動,感覺過度追求流量、估值和內容的消費性,接近標題黨的代名詞,我基本不看(PS:優質內容扶持計劃後續討論);
- 我氪很明白優質內容的重要性,高質量文章和高質量讀者商業價值很高,但忽視了 Growth Hacking 的部分,內容生產者總是流失,在增長點上陷入瓶頸;
- 知乎專欄借鑒了很大部分,但貴乎總用導流的方式來扶持子業務,且各業務間比較割裂,內容生態也非常封閉,筆者關聯了話題也無法引流,先寫了文章再去答題引流也極為不便,產品設計上沒平衡好存量和增量;
- 簡書明白文字的重要性,可一個優秀的作者竟然要通過投稿到首頁或某個興趣話題來引流,計算機時代了我們還需要編輯來決定內容消費么;
- 果殼推出的十五言更是直接照抄,邁出了第一步,就能走好每一步?
插敘,關於 Growth Hacking ,國內的偽命題?
或許要怪范冰老師的《增長黑客》, Facebook 的覃超老師、和 http://Growing.IO 的張夢溪老師,至少我在上家公司做 Growth 的時候反覆看三位老師的內容都沒太串明白。
當然不是說三位老師輸出的內容有問題,不同人解讀事物的方向都不一樣。
解讀,其實是個深度思考的過程,需要有大量的內容輸入,結構化整理,然後再輸出。
而且,內容輸入和輸出,其實是完全2個維度的能力,就跟考雅思有聽說讀寫4大象限一樣。
筆者以前幾乎沒嘗試過做任何輸出,這篇文章來來回回寫了很久,稿子也反覆調整了很多遍;
PS:在這要著重感謝筆者女朋友,感謝她成為筆者PPT、文字稿的第一個讀者,同筆者交流挖掘筆者能力,也幫筆者調整文章排版等等;
要正確理解 Medium 的願景和 Ta 的發展策略,需要藉助 Growth Hacking 來解讀
Growth 直譯:生長,增長,成長;
個人要如何成長,比如你要如何超越你的父母、你的老師、你的老闆?
相信每個同學在進入大學步入社會後,都會思考類似問題,好不容易脫離了父母18年的控制,老師3-4年的控制,俺總得活的比他們成功吧。
Growth 解讀第一層-個人篇
就拿超越老闆這件事來說,用一個最簡單的標準:工資,假設畢業的時候你掙5K,你老闆掙1W:
- 每年你和老闆都漲1K,無法超越老闆,不過至少不會加大差距;
- 你和老闆每年績效一樣,普漲15%,你仍然無法超越老闆,且差距越來越大;
- 你趁著年輕很拚命,績效常S每年漲30%,隔兩三年還跳個槽 Double 下;而你老闆老了要帶娃了,不如你拼了,就算他保持年15%,若干年後終將被你超越。
所以先要明確,Growth 不是線性指標,而是指數指標。
Growth 的另一些角度:內容生態鏈、自我迭代
站在更長的時間維度思考,一個人要快速獲得從0到100的成長,就拿多年流行的 Dota、LOL 或近年的王者榮耀舉例:
- 入門期:快速熟悉絕大多數英雄,理解他們的定位、技能、特點;實踐總結歸納再實踐,找到自己擅長的位置;
- 進階期:看遊戲的數據分析,找尋最近版本勝率高的英雄們;尋找對應的頭部主播,定期消費 Ta 的內容,找到自己最合適的英雄,當然可以留一些補位;
- 大神期:找到固定的隊友,練習特定的套路,挖掘和打磨新的套路,參加比賽業內交流,看敗局的錄像和復盤;
- 退役期:打不動了,反應跟不上了,但是腦子裡之前消費的內容還有記憶,有自己的沉澱和知識體系,轉型戰隊經理、教練、主播、解說,追尋體驗服和版本迭代趨勢,為遊戲生態圈貢獻頭部內容。
簡單拆解一下:
- 內容生態鏈:從內容消費者做起,比如看攻略看分析,看敗局錄像,看主播的頭部內容,最後成為內容生態的頭部生產者;
- 自我迭代:基於反饋評估實踐的效果,調整下期的目標再實踐,且周期越短越好。
所以,要快速獲得指數增長,除了消費比自己水平高的內容外,還要提高自我迭代的效率。
Medium 的另一些特質:文字、寫作、閱讀
個人成長絕不單單是工資或遊戲排名,思考另一個問題,人腦要如何成長,我們如何獲得知識?
小時候大家都學過語文,閱讀和作文一直是逃不開的,後來要學習英語,同樣逃不開讀寫,沒有語境所以加上了聽說,簡單拆解:
- 聽力和閱讀是內容輸入,訓練越多,就能更快的接受外界的信息;
- 說話和寫作是內容輸出,訓練越多,就能更好的傳遞自己腦中的信息。
那麼聽與說的方式,跟讀與寫的差別在哪?
- 聲音 VS 文字,傳播信息的媒介不同;
- 文字的信息傳遞效率最高,信息折損率最低;
- 聲音相對碎片化,讀寫相對結構化;
如今的時間越來越碎片化,但其實追求成長或段位越高的人,都會越來越追求內容質量,同時追求消費的效率,不論內容的碎片化或結構化,也這是紙媒為什麼還未消亡的原因之一(雖然 Ta 終將消失)。
新媒體衝擊下紙媒的優勢和發展方向
不過 Growth 這件事情,肯定不僅僅是個體那麼簡單的,咱需要站在更宏觀的角度看待問題~
Growth 解讀第二層-人類篇
人類文明爆發的本質是什麼?傳媒在其中的價值是什麼,文字的價值是什麼?
實現了財務自由的成功人士,會選擇搞公益搞慈善出書出自傳,或許不是為了獲得更大的財富,而是為了給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拉動產業經濟發展、投資下一代、名垂青史。
Medium 的另一個價值:媒介
媒介的定義其實很寬泛
- 廣義:凡是能使人與人、人與事物或事物與事物之間產生聯繫或發生關係的物質。
- 狹義:媒介是指承載並傳遞信息的物理形式,包括物質實體和物理能。前者如文字、各種印刷品、記號、有象徵意義的物體、信息傳播器材等;後者如聲波、光、電波等。
人類文明的增長,跟媒介的發展史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中國四大發明之二的造紙術和印刷術:
- 中國人民為了記載事件、傳播經驗和知識,創造了早期的文字元號,並尋求記載這些字元的媒介。
- 由於受當時生產手段的限制,人們只能用自然物體來記載文字元號。例如,把文字刻、寫在岩壁、樹葉、獸骨、石塊、樹皮等自然材料上。由於記載文字的材料十分昂貴,因此,只能將重要事件做簡要記載,信息折損率很高。
- 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複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而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
紙實現了信息的傳承,印刷術加速了信息的傳播。
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_百度百科
所以人類文明的爆發,另一個思考維度在於:
- 人和人之間接觸效率的提升;
- 人和信息之間接觸效率的提升。
後者也是谷歌和百度爸爸們的核心理念,讓網民更便捷地獲取信息。
不過前提是,你得清除自己要搜什麼,而且還要有足夠的主動性。
這裡提一下羅振宇老師的得到App,做的很棒,有很多優質的內容;但我也只在開車、健身、洗澡等時間使用,遇到能解放100%時間和注意力的情況,還是更願意讀些深度新聞(@36氪),或讀個十幾頁書。
得到雖好但問題在於,任何解讀或者說加工過的內容,都有信息折損,當一個人有能力或有條件的情況下,內容消費肯定是越原創越好。
那麼媒介的意義到底何在,其實也很好解釋:
- 有人擅長收集、有人擅長整理、有人擅長輸出;
- 有人有大量輸入,卻不擅長輸出,因為沒時間沒訓練過,或不擅長整理。
所以,要打通內容生態鏈條領域的每個環節,都需要專業人士的深耕細作,而媒體人就是其中的優質內容生產者(或翻譯者)。
所以除了垂直領域磚家、意見領袖等個人生產者之外,媒體、企業、機構、組織都是優質內容源,那麼讓我們繼續下一個收斂性質的話題~
Growth 解讀第三層-公司篇
小公司要跑贏大公司,最直接的優勢就是因為自己夠新夠小。
因為公司規模大了,自然就要劃分層級,層級一多,信息傳遞的速度就變慢,規模越大效率必然越低,這幾乎是所有公司發展的通病。
而且更噁心的還不是效率問題,而是分層帶來的目標扭曲。公司有自己的大目標,但分層之後,大目標就分解為各層級的小目標。
比如公司的目標之一是高速增長,但分解後各部門的小目標,也就是傳說中的 KPI ,基本變成了各類數字指標,難免出現寅吃卯糧、惡性競爭、透支未來,甚至弄虛作假等情況。
當然大公司跑不過小公司的問題還跟決策模型、路徑依賴、市場環境、技術浪潮等等因素有關,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創新者的窘境、矽谷之謎。
所以一個創業公司從新生兒到長大成人,為了長期保持信息傳遞的效率、戰略戰術大小目標的統一, Ta 是需要影響力的。
而獲取影響力的最好方式就是發行自己的內容,一開始的消費者是內部人員,滿足公司自己人的信息交流。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容質量的提升,內容沉澱越來越多,可以不限於員工和老闆的消費了,從客戶到合作夥伴,乃至競爭對手,甚至全社會,都有可能接觸到 Ta。
內容發行對公司影響力的可能性
- 內部:戰略引導,員工管理,用戶運營;
- 外部:品牌公關,商務拓展,市場推廣,企業招聘。
Medium 的另一個價值:出版物 (Publications)
出版一詞,英語為 publication,來源於古拉丁語 publ-icattus。
據考證,出版一詞在中國出現於近代。出版與印刷術的發明密切相關,一般來說,先有印刷術後有出版。
所謂版,在中國古代,是指上面刻有文字或圖形以供印刷的木片的稱謂。用雕版印刷的書籍,稱雕版書。中國早在五代時就有刻印板、鏤板,宋代有開板、刻板、雕版(板與版在古代意通)等詞,但未曾出現出版一詞。
有的學者認為,出版一詞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從日本傳入的。日本在18世紀50年代已出現了出版一詞。今用出版一詞,通常是指圖書、報紙、期刊、音像、軟體等的編輯(製作)、印刷(復錄)和傳播的統稱。
出版_百度百科
上文也提到,Medium 上有很多不錯的內容,且其中絕大部分是來自某個 Publication 發表的。
仔細想想你會發現這其實很說得過去。發表在 Publication 上的文章不僅會出現在作者粉絲的Feed 流上,也會被那些 Publication 的讀者看到。
而且其中一些 Publication 粉絲數特別多,畢竟內容優先,但渠道為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 Medium 上能聚集那麼多 Publications ?
這就需要藉助 Growth Hacking 理念的第二個詞,Hacking 來解答了~
未完待續…
Medium 的 Hacking 部分將在後續幾版完成,敬請期待~
如果覺得不錯還請分享到朋友圈~
推薦閱讀:
※可匯總可分布,諸葛io支持數字類型屬性計算功能啦
※如何提升K-factor,讓用戶為你瘋狂打call? | 諸葛錦囊
※套路人心、社群運營和人工智慧面前的轉型焦慮 | 答疑
※微博霸氣更新的背後 | 解決了一批開發的bug和開發bug的人
※如何通過數據找到產品增長的點?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