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部簡說(二)

經部下劃分為許多小類。這些小類的設置,隨著經部書籍數量的增加與類型的變化也在不斷改變。透過這些改變,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經學系統本身的學術史演變軌跡,也可以大致看出當時的社會思想具有何種特徵,這就是所謂的一時代有一時代之學風。而一個時代學風的養成,又與前一個時代有著緊密的關係,它或者是延續上個時代的風氣而略有變化,或者是因為反對上一時代的風氣而另闢新局。而不論是沿襲還是抨擊,圖書目錄的主要功用都是對前代書籍與知識的總結,而非僅僅是對當下文化的歸納,因此,圖書目錄頁不可避免的與此前的時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經部書籍分類的演變,以及由書籍各方面變化而折射出的時代學風的更替。

經部的分類,從總體上看變化不大,從最初的《七略?六藝略》到清末的總結之作《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增加的部類只有五經總義和四書。變化比較明顯的地方在於兩者的目錄層級,《六藝略》的目錄只有一級,以禮類統一了所有的禮書,而《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的目錄卻有兩級,如《四庫總目?經部》禮類下面又細分為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通禮與雜禮書。從漢代到清代,禮學的發展雖然起起伏伏,但一直延綿不輟,所以整理、解釋禮學經典的書籍,數量也越來越多,而且門類也齊全起來,有專門為一本經書做注釋的,也有為各個經書做注釋的;有側重於文字訓詁的,也有側重於闡發微言大義的。正是這些差別,反映到目錄的編排上,就出現了從單一的目錄到多級目錄的變化。

既然經部的目錄編排從整體上說變化不大,我們就來看看幾處小變動以及從中透露出的一點當時的社會風氣。不過也需要向說明的一點是,目錄的編製往往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在編製目錄期間,也許有新書出來而未及收入,也許目錄編完不久,就出現了較大的社會變故,導致目錄能夠反映的真實情況只是短時間內存在,過後則不再如此,就像南朝梁代目錄中記錄的很多書,到了時隔不遠的隋朝,就只剩下一個書名,書卻不見了,這是因為梁這個國家存在的時間比較短,後面大大小小的政權也是一樣,安寧日子還沒過多久就改名換姓,國家的藏書機構也隨之毀於戰火。總之,目錄書會有自己的局限,但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它了解一些線索,窺探一些歷史的真面目。

我們不妨來說說緯書。緯書的得名挺有意思,我們現在講經線與緯線,經緯交錯,就織成一張覆蓋地球的大網。古代的經緯,指的是織布時的絲線,豎的絲線稱為經,橫的絲線稱為緯,織布的時候,經線是扯在那裡不動的,而緯線則在經線之間來回穿梭,最終織成一面錦緞。緯書的命名就是仿照緯線與經線的關係得來的,緯書是解經的書,是演繹經義的書,五經都有自己的緯書。同時,古代也講經天緯地,經書的內容關乎天道,緯書的內容就關乎地上的人道。天道至遠,而人道至近,最為人間的最高統治者,也就是皇帝,必須充分關注到緯書,才能有效的統治自己的國家。緯書的作者據說是孔子,孔子在作六經時,擔心經文太深奧,世人看不懂,所以就給每一本經書寫了一本緯書。但事實上,這緯書的內容可比經書深奧難懂的多,像《援神契》《靈准聽》《稽曜鉤》,光看書名已經讓人覺得神秘莫測。但緯書被安上如此重要的頭銜,受到世人,特別是統治者如此的重視,不是因為它的文字流傳久遠,也不是因為它們是孔子所做,而是因為它裡面有好多預言,且預言的主要對象是朝代的更替與皇帝的人選。古代人是很相信預言的,因為他們對自然界懂得太少,所以對聖人和上帝說出來的話就深信不疑。更不用說處在朝代更替之際的各路諸侯,誰都想得到上帝的垂青,坐上皇帝的寶位。而且真正編寫這些預言的人,往往又是一批懂得些歷史興衰的方士,所以有時事實的發生還真被他們說中,如此一來,這些緯書就更有市場了。東漢的歷代皇帝都對緯書十分看重,他們在平日的學習中就會閱讀緯書,在朝堂之上喜歡聽熟悉緯書的大臣講話,反過來對那些不懂讖緯,也不用這些內容解釋政治的學者,就顯得非常不滿。皇帝的喜好,造成了社會的風氣,東漢一朝,讖緯的風氣都非常興盛。不過漢朝覆滅,魏晉開局,讖緯之風就開始消歇,因為哪家的皇帝坐的都不長久,而且想要在這種亂世中準確的預言誰將做皇帝,真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所以,讖緯逐漸就不再受到統治者的喜歡了。到了隋代,國家一統,隋文帝和隋煬帝再也不願意自己的臣子用這些本來就荒誕不經的文字來左右自己的政治,下令禁斷讖緯,不許任何人再談論。

緯書在隋代以後就慢慢散失了,它出現的時間集中在東漢至唐初。唐以後雖然還有流傳,但數量相比東漢可是少多了。所以,在目錄的著錄中,西漢末年的劉向、劉歆父子所編的《七略》中沒有緯書,到了唐初編寫的《隋書?經籍志》中就著錄了大量的緯書,這種變化,正反映了緯書的發展歷程。

推薦閱讀: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這個維新和現在的改革異同在哪?
《道德經》明道如費
徹悟 道德經 第三章 為無為
徹悟 道德經 第46章 平衡容量
徹悟 道德經 第37章 以朴鎮欲

TAG:古典文献学 | 历史文献学 | 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