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長大英語成績還湊合的人,在美國工作生活能行不?
跟國內的很多學生一樣,我從小在國內接受「正統」英語教育。那究竟到美國工作生活會是啥樣呢?英語能力有什麼變化?
初中高中
我上初中時,英語被正式列為考試課程,在語數外三主科中佔據一席之地,成為期中期末考試中舉足輕重的角色。
我們的教材是李磊韓梅梅那套人教社的教材。(如果有95後00後看到這篇文章可以關注我 的公眾號給我留言告訴我你們現在的教材變成什麼樣了,還有Poly bird么)
初中我遇到了一個好英語老師,在那個注重讀寫的年代給我打下了紮實的語法基礎。時態三單主謂賓定狀補,名動形數副介代連冠感,一些漢語我講不清的語法劃不清的詞性句子成分在英語里我能講得頭頭是道。現在偶爾在Youtube中看到說native speaker有些人分不清your和youre, there, their, theyre,而我完全不存在類似問題,都會很感激我初中英語老師。
中考高考我的英語分數幾乎都是我們最高的那個。在整個中學時代我就依靠不錯的文科和不算太差的理科和我那些數理化天賦異稟的同學們戰鬥。
大學
也許是高三暑假玩得太high,大一開學的英語分班考試我沒有考進實驗班。在普通班裡我的大學英語老師對我關愛有加,甚至把要找英語家教的朋友介紹給我。我記得當時是一個半小時20塊錢要自己解決交通。後來我辭去了那份家教又找了一份家教,也是類似的報酬,不同的是我教的一個小孩兒是小時候在農村長大不幸鉛中毒導致智力和專註度都低於普通水平的。那是2004年,那時候的哈爾濱家教的待遇就是這樣,一小時10-20塊錢。
研究生
研究生時很慶幸自己來了北大,遇到了人生中第一個外教,在學英語15年後開口跟外國人說了第一句英語。
Carol是非常友善的一位美國老太太。她經常在課餘時間組織我們去她家,給我們做美式烤肉。我現在仍然記得她做的雞蛋沙拉。不幸的是,在我畢業前她就回到了美國,沒過多久她就去世了。
中國微軟工作
研究生畢業以後,我來到了微軟。微軟的工作語言是英語。文檔,郵件,偶爾聽聽talk。但是在微軟中國(或許現在應該叫中國微軟),中國人平時的日常交流聽說基本全部是中文。
工作之餘我加入了一個非常團結活潑友好進取的組織-- 微軟Toastmaster Club。我愛微軟頭馬的氣氛,那樣友好那樣鼓舞人。evaluator真誠的給你提供反饋,即使你的聽說不那麼好,也沒有人會嘲笑奚落冷嘲熱諷,只有鼓勵和幫助。
頭馬的核心在於deliver speech。speech分為prepared speech和non-prepared speech。在二年左右時間裡,我做完了全部prepared speech,但在過程中我明顯感覺到即性演講要比備稿演講難很多。
在這後發生了一件對於我英語進化比較突然的事件,我來到了美國。
在公共環境里,漢語幾乎像小行星撞擊地球後的恐龍一樣滅絕了,英語就像猿人的智力一樣進化起來。
來美國的前三個月
我記得我剛來到這邊的頭幾天,要用主園區的一台印表機列印一個東西卻不知道怎麼連接那台機器。周圍有一群員工,我沖著他們說「You know how to connect to the printer?」 沒錯,連一句"Hello"都沒有,沒有問候沒有say hi。我現在時常抱歉的想起在Studio C大廳里那生硬的交流,怎麼那時說一句hi或hello就這麼難呢。
在最初的三個月中,我勉強完成了公司入職考駕照買房買車辦卡等一些事務,但整個體驗非常糟糕。每次交流我都是硬著頭皮上的,沒辦法事情必須要做。在交流中,僅完成事務本事就已讓我絞盡腦汁,完全談不上寒暄,更談不上閑聊家常溝通感情。
接電話是生活中最難的部份,因為沒法看見對方的臉。沒有表情和身體語言的輔助,再加上通話中相對較低的語音質量,理解電話內容時常有些痛苦。美國人是熱愛打電話的。很多業務需要很長時間的通話和等待才能辦理。我曾經開玩笑說我以後要開辦一個英語學習班,讓想練口語的人跟要做survay的老美通話,以免費獲取長時間地道的美語交流。
我記得我的第一個incoming call來自IKEA。我當時看著陌生的顯示美國號碼的來電並不敢接,沒錯,不敢接。我本能的掛掉,然後號碼又再次打來。我聽懂了俄羅斯老兄的兩個關鍵詞IKEA, your home。
工作中的問題並沒有生活中那麼大,但仍然困難重重。我們小組有三個印度人兩個美國人兩個中國人,每天早上都有30分鐘左右的例會。這個冗長的會議我最多只能堅持十分鐘。十分鐘過後,我往往已經靈魂出殼。我的老天,這幫傢伙們在說什麼鬼。鳥語嗎?火星語嗎?印度英語?
終於輪到我自己說了,剛剛在腦子裡組織好的語言已經忘了。我的嘴還在用混亂的語序說著什麼,但我的腦袋裡卻在想我TM在說些什麼。看到一些組員的表情如在夢中,我知道他們也不知道我在說什麼。表達消耗了太多的智力資源,我很難在表達同時維持內容本身的邏輯性。
工作中最大的麻煩在於要用英文思維去理解一個問題。有人說語言決定了人的思維方式和相當程度的智力水平著實不假。對我來說此階段最可怕的是同樣一個問題有人用英文解釋給我我理解不了,既使我明白每一個詞的意思。很多時候我不得不求助中國同事用中文再幫我講解一遍。苦了我的中國同事。
來美國4-9個月
此後的六個月我感到緩慢而漸進的進步。雖然我依然對非母語表現出強烈的不自信。依然不願意站在我家門口或院子里,暴露在隨時可能出現的老外環境中。依然會在去一家西餐館感受到比去一家中餐館有更大的壓力。但我能越來越多的理解和聽懂對方說的話。
當一句話你全部聽不懂的時候,讓對方重複一遍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再說一遍還是不會懂。而一個句子中只有一兩個詞不懂的話,你可以再問一遍或者查詞理解這兩個詞。慢慢的,我發現句子中只有少部分聽不懂,可以提問了。
有幾次看美劇,津津有味的看了十來分鐘,我家那位進來看了一眼又走了,我問她為什麼不看了,她說沒有字幕。然後我才突然意識到居然沒有字幕。說來好笑,當意識到沒有字幕這個可怕的事實後整個人都不好了,電視劇也理解不了了。我終於可以擺脫字幕了,當然一些比較複雜的情節還是要看幾遍或者藉助字幕才能看懂。
跟朋友聊天比一開始要平順一些,但僅限於自己熟悉的話題,車啊,房啊,手機啊,電腦啊。如果聊到政治,運動,明星影視,那腦中就一片空白並且一張面癱臉。我問我一個韓國朋友,我說中文和英文有什麼區別,他說我說中文的時候聲音更平穩,更自信,說英文的時候更緊張,音調更高。
多數時候老外的理解力還是很強的,因為你在使用他們的語言,他們能理解你。在這段時間裡,我很重視發音和語速,我急切的希望能像native speaker或者在美國生活多年的人一樣,講一口流利的英語。
來美國一年
第十個月,我開始承認和接受我的日常英語不好這個事實。我不必跟native speaker去比較,我也不必勉強自己跟在美國生活多年的朋友一樣講得流利。我無法在短時間內像native speaker一樣這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因為我在使用他們的語言。
在表達時我開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內容和邏輯上,放慢語速盡量讓自己能被聽懂,同時也在理解自己說的話。放棄對流暢性和語速的保持。試著在說話時放鬆而不是聲帶和神經緊繃。
能接受這點其實很難,尤其是在中國的時候,一直被認為「英語很好」的人。現在想想如果這個階段來得更早一些,也許我進步的速度會更快一些。如果你跟我的情況類似,要儘早認識到這一點,不要假裝讓自己的英語很流利,更應該注重內容和邏輯的表達。
事實證明這個階段對我至關重要。在不算長的時間以後,我基本上能準確的表達自己的邏輯和想法。
在表達準確意思的骨架上,我開始加上一些連結, like like, it feels like, I guess, I mean, while, etc。在電梯里,在結帳時我開始主動跟他人問候。 我以前發不好how are you doing這個句子,我在網上查,老外其實發音是how you doin,而不是把整個句子都說出來。
Im good. Great. Fantasitic. Youre welcome. My pleasure. Its okay. Thanks.這些看似最簡單的表達,當你把它們融入你的語言,成為你的習慣的一部份,你會感受到交流體驗上非常大的差別。
我開始使用簡單的動詞。go, have, get,如果你仔細聽老外的交談你會發現他們很多時候用的都是這些最簡單但含義最豐富的動詞。有時一些中文對應的意思不需要用多華麗的單詞,而是一些為native speaker所熟知並且時時在使用的短語搭配。(清正廉潔,running a clean office)
我開始能感覺出不同的native speaker之間,誰的表達更清楚,誰的邏輯更清晰,誰的思路是混亂的,誰的表達更有個性。
第12個月,我開始用不同的嘴型去說英語和中文,一些我原來發不好的詞和句子也變得容易起來。我自己能感覺到我的發音更清晰更洪亮。當建立對方對你語言反應的正反饋,自己也會變得更加自信。我開始更願意講這門語言。去外國餐館或者在院子里見到鄰居我感覺更舒服自在。我能比以前更準確的使用時態等語法。儘管生活上的閑聊對我來說仍然比工作交流更困難。
第13個月,我開始更願意主動跟人寒暄。在電梯里在購物時時常跟人閑聊兩句。老美這點是很好的,陌生人也會聊上幾句。不像在國內,在大街上是不用跟人打招呼的,在電梯里是不用跟陽生人講話的。如果陌生人先跟你說話那首先就會懷疑這個人是不是騙子。
最近我經常會去Youtube上看一些亂七八糟的視頻,政治的,體育的。喜歡看一些視頻下面的評論中老外噴子們吵來吵去,或者看看老外對中國和中國人到底是什麼看法。當驚喜得發現很多老外認為Asian很聰明,中國人很聰明有很多自身的優勢的時候,我走在美國的街頭也更昂首挺胸了一些。
隨著英語理解力的增強,我開始能用英文那半大腦理解一些問題。我想現在一個中國同事用中文和一個美國同事用英文向我解釋同一個問題,我的理解力應該相差不多了。
等下次跳槽做演算法題之前,我要用英文那半大腦看一遍數據結構。
當然了,跟在美國生活多年的朋友相比,語言能力仍然有較大差距。今後還有什麼關於英語的感受?下回再說吧。記得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 李春旭的美帝生活 "哦 。
推薦閱讀:
※在美國搬家更新地址清單 (Moving Checklist)
※感恩節了,想對美國總統說點兒什麼嗎?
※普通美國人的工作壓力大嗎?
※加州生活工作會不會很無聊?
※年薪10萬美元,在美國加州能過什麼樣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