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藝術是上天為精神障礙患者打開的一扇明窗
近日,微信朋友圈被「騰訊公益創意項目小朋友畫廊活動」刷屏,微信用戶只需要通過騰訊公益平台捐贈一塊錢就可以買一幅自閉症、智力障礙人群的畫作。短短几個小時,共有580萬網友參加捐款。除了獻出這樣一份愛心之外,大家也紛紛感慨這些自閉症、智力障礙人群的作品畫的非常好。其實在藝術圈也不乏精神障礙的大藝術家,甚至有藝評家認為他們的作品要比普通藝術家的作品還要優秀。
丨他們是藝術家也是精神病患者丨
精神疾病與藝術似乎有著很深的淵源。尼采將藝術家定義為「患病的動物。」誠如他所言,歷史上患有精神疾病的藝術家可謂如天上繁星恆河沙數。
▲ 尼采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家Kay Redfield Jamison教授曾調查了782位著名人物,結果發現這些人中精神極端失常者佔83%,健康者僅佔6.5%。這份精神病患者的名單,更似一份藝術家和文學家的名人錄,其中有牛頓、約翰?納什、尼采、斯大林、希特勒、卓別林、馬龍?白蘭度、貝多芬、韓德爾、柏遼茲、舒曼、詩人兼畫家羅塞帝、梵高、米開朗基羅、劇作家尤金?奧尼爾、托爾斯泰、法捷耶夫、海涅、葉塞寧、莫泊桑、龐德、巴爾扎克、弗吉尼亞?沃爾夫、莫里斯?伯納德、羅斯金、海明威、菲茨傑拉德、查爾斯?蘭姆、凱魯亞克、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三毛等等。
Jamison教授列舉的這份堪稱人類的精英的精神病患者列表裡,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患有心理學家稱之為「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精神疾病。臨床表現為性格內向,孤僻,然而病患往往能將這種負面情緒轉化為另一端的極致,讓他們得以沉澱靜心,專註於學習與研究,取得較高學歷。人類歷史上的一些事實證明,正是一些精神病患者對事物和工作表現出的特有的專註和狂熱,才產生了許多偉大的發明和傑出的藝術。然而由於自身基因序列的異常,導致這些人後代出現精神疾病的發病率較高。
精神疾病的表現有多種多樣,較為常見的便是憂鬱症,並且憂鬱症最「青睞」的人群就是藝術家!丟勒曾在1514年創作版畫《憂鬱I》,暗示著憂鬱與創造力之間,似乎有著一層撲朔迷離的聯繫。歷史上諸多才華橫溢的創造者,彷彿受到某種詛咒,常常和抑鬱等負面情緒如影隨形。他們落落寡合,離群索居;他們憂鬱,酗酒,濫用毒品。面對病症,有些人選擇將積極面對,並在藝術活動中繼續發揮著創造力,有些人則選擇了結束和逃避。
▲ 丟勒版畫《憂鬱I》
令人不解的是,除了一些自身患病的藝術家外,還有藝術家特意為追求這種似夢似幻的創作境界而去嗑藥。如美國藝術家布萊恩·劉易斯·桑德斯(Bryan Lewis Saunders),他從1995年開始嘗試不同種類的毒品,堅持每次使用後畫一幅自畫像。20年來,他創作了8000多幅自畫像,為幻覺留下證據。這一藝術實驗代價高昂,桑德斯數次中毒失去知覺,腦部也受到損傷。雖然結果是毀滅性的,放縱迷亂卻使作品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感染力。
▲ 嘗試不同藥物後創作的畫
精神病患者在發病時,往往會變得敏感與衝動,而大部分的患病藝術家們則不自知地利用這份敏銳與熱情,產生驚人的創造力,這種「創造」形成於無形。
丨患有精神疾病藝術家的代表丨
而梵高無疑是一眾精神病患中在藝術上造詣非常高的一位,也被作為精神疾病藝術家的代表。對於梵高的精神疾病究竟是先天就有還是後天的形成說法不一,大家都是各持己見。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梵高很多代表作都創作於被證實患病之後。他曾在寫給弟弟的信中坦承自己患有嚴重抑鬱,「對自己的狀況非常失望,我沒法做想做的事,現在的情形就像一個茫然無助者孤苦無奈地躺在暗黑的井口」。
▲ 梵高
1889年5月梵高毅然住進了這個聖雷米精神病院。原因是在街上梵高總是受到一些孩子的騷擾圍觀,他們甚至用石子打梵高,梵高表現出憤怒的情緒後,阿爾的居民聯名向市長請願再次將梵高送進醫院。後來,警察查封了黃房子和所有的畫作,與此同時,傳來了弟弟提奧結婚的消息。在這樣的形勢下,梵高主動要求,住進精神病院。其實,這個時候,他完全可以和提奧一起住,但是,他為了不拖累新婚的弟弟,選擇住進了精神病院。
▲ 聖雷米精神病院
當時的精神病院治療條件並不好,很多病人要穿著沉重的緊身衣,被限制活動,醫院裡沒有廣播報紙、不能自由出入、不允許私自聊天。因為愛他,弟弟提奧給梵高開了兩個房間,一個房間可以看到花園,另一個房間作為畫室。 當時梵高就從這個窗子里向外看風景,在這裡,梵高比較自由,可以畫畫,但仍然可以從他的畫作里,感到寂寞和孤獨。
在這樣狹小的空間,和很多病人在一起,梵高越來越憂鬱,也非常緊張。從他畫的《聖-保羅醫院的病人》中看得出來,他在極度緊張和煩悶中,故意破壞了畫面,最後這張畫里的面孔級顯得格外詭異和恐怖。其實從梵高走進精神病院的那一刻起,他就充滿了痛苦和煩悶。
▲《聖-保羅醫院的病人》
在後來的某一天,梵高透過鐵柵欄看見了院外的一叢蝴蝶花,生命的曼妙美感觸動了他,畫家迅速取出畫具,在絕望與希望、痛苦與釋緩間找到了微妙平衡,完成了《藍蝴蝶花》。蔥鬱的野蝴蝶花彷彿傳唱著生命的樂章,這讓病中的梵高重燃對生活的一絲期盼。如果說《藍蝴蝶花》是梵高逐漸病癒的象徵,那麼《烏鴉群飛的麥田》便是畫家最後的生命悲歌的真實預告。
▲《藍蝴蝶花》
出院後梵高居住在奧維爾,雖然生活如湖般平靜,但畫家內心的糾結情緒,各種複雜的情感和精神上的病痛常常使他感到恐懼與無助,在瓦茲河畔歐韋大片的麥田地里,麥田扮佐著狂風擺動,烏鴉如數不盡的可怕污點在天空里竄動,死死地壓著金黃色的麥芒,沉重得叫人透不過氣來,畫家在此幅景象前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命運,1890年七月,在悲傷與極度的空虛中,梵高迷迷糊糊地完成了《烏鴉群飛的麥田》,同月底,在不清醒的失常狀態下,梵高自殺身亡。
▲《烏鴉群飛的麥田》
梵高一生中將作畫比喻為「驅魔儀式」,是防止自己生病的「避雷針」,雖然最後這根救命稻草也未能解救這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但繪畫卻是他人生最後路途上始終不離不棄,願意聆聽他「述說」的忠實朋友。
丨藝術是精神疾病患者的良藥丨
「藝術」可以說是精神疾病患者的最佳治療良藥,雖不能完全治癒病情,但卻是非常好的「止痛藥」。因此有研究者提出可以對精神疾病患者進行「藝術治療」,這在國外不僅成功施行,還作為一門學科被大力推廣。
所謂藝術治療又稱藝術心理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的介入方法,主要橫跨藝術和心理兩大領域。在藝術治療的關係中。個案透過藝術媒材使心象得以視覺藝術的方式呈現,能通過創作釋放不安的情緒,澄清舊有經驗,將意念具體化,傳達心理需求。此心象表達反映與統整了個案的發展、能力、興趣、人格、意念與內心的情感狀態。
▲ 藝術治療的作用機制
藝術治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人類因對於大自然中許多現象感到畏懼與恐慌,在岩洞中留下許多的壁畫以表達其敬畏之心。這些壁畫有著各種各樣的形式,象形文字、陶器以及各種服裝上的符號藝術等都是人們用來表達和交流的工具。
而最早實踐藝術治療的國家是英國和美國,其奠基人是美國精神病醫生南姆伯格。作為弗洛伊德與榮格的追隨者,南姆伯格於1915年創立了沃爾登學校,將藝術融人心理治療中,為認識潛意識提供了途徑。
20世紀30年代,南姆伯格明確提出了「藝術治療」這一概念,在她的推動下,藝術治療在美國逐漸發展起來,並且迅速延伸到各個發達國家。南姆伯格強調「分析」和「動力」,具體方式則為患者作自由繪畫,然後對畫面作自由聯想式的解析。這一時期,藝術治療主要被用於二戰後撫慰治癒那些難民和士兵受創的內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軍人和貧民遭受巨大的心理創傷,如集中營里出來的人,時刻遭受著精神病、傷殘、智力障礙、孤獨等等的折磨,很多二戰孤兒也在其中,住在黑暗的小屋,過著非人的生活。戰爭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他們還居於此而未回歸社會。他們常常處於狂躁和充滿危險的狀態中。於是,一些醫療人員、社會工作者和義工(志願者)便來到殘存的集中營、走近他們,和他們一起開始做各類藝術活動。結果,讓人驚奇的是,他們漸漸地安靜了下來。
到了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Elinor Ulman在開展對殘疾兒童的繪畫教育時,發展出有關藝術治療的有關特色。同時代的EdithKramer也提出了藝術治療是一種輔助性的心理治療,它可以使患者在不干擾其防禦機能的同時合理地發泄所存在的潛意識的內容。
1966年,美國成立了專門的藝術治療組織——藝術治療協會(AmericanArt Therapy,AATA)。藝術治療作為一種心理療法的地位得到承認。
目前,藝術治療方法在歐美國家已經相當盛行,被廣泛應用於教育與心理治療領域,是醫院、監獄,甚至學校、養老院等普遍使用的心理治療方式,也是災難目擊者的重要心理輔助方式。正如南姆伯格創立的初衷一樣,藝術治療能夠為揭示潛意識提供途徑;同時,藝術治療還具有非言語溝通的特質,治療的對象比較廣泛。因此,藝術治療之所以能從歐美起源,並最終發展成為一種穩定和獨立的社會職業,這與藝術治療的獨特優勢是分不開的。
丨藝術治療在中國的發展現狀丨
對比西方國家藝術治療的盛行,國內藝術治療的發展卻沒那麼順利。在我國,藝術治療的研究和應用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近十年在教育、醫療等領域均有所發展。目前在國內的發展中,韋志中算是一位較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是我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心理督導師。他在實踐中總結出來表達性藝術治療技術《石頭的故事》,也在繪畫藝術治療方面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並且已經在個體心理諮詢中得到良好驗證。
▲ 韋志中
除了韋志中,還有藝術家郭海平,他是中國首家精神病人藝術中心創辦人,也是中國第一個真正以「病」為媒介的藝術家,把「病」做成他提示社會反思的藝術重要標籤,顯示了藝術介入社會的強大新能量。他說他是要走到社會漩渦裡面的那種藝術家,他不停添加燃料直至問題爆炸。郭海平一方面撰文批判藝術精神的自我放逐,另一方面深入精神病院腹地,四處挑起關聯藝術的公共話題。在個體的病上和社會的大病都有切膚之痛的他,這些年就像一個善於作戰的戰士,以傷城南京為主戰場,尤其是對體制性思維和被屏蔽的公共問題持續的介入與批判,不達目的不罷休。在郭海平創辦的中國首家專為精神病人服務的非營利性專業藝術機構南京原形藝術中心裡,免費展示國內外精神病人的藝術作品,接待各地有藝術天賦的病人,提供公益服務。在這裡,他們不叫做精神病患者,他們都叫做畫家。在這裡,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創作環境,並且因為大家一起創作使這個地方充滿了氛圍。在這裡,他們用著他們的語言講述著他們的世界,他們用他們的方式和這個世界交流。通過這樣的藝術治療可以平復他們躁動的內心和不安的情緒,甚至可以讓他們對這個世界產生新的認知。
▲ 南京原形藝術中心裡一位羞澀的「畫家」
▲ 畫家的作品
郭海平一直在探討精神病人與藝術的關係。他對精神病人的世界充滿好奇,對他們創造的藝術讚嘆不已。他確信,他們是真正的藝術家。為此,他努力地創造條件讓病人畫畫。他深入到精神病院,同病人相處,同他們一起創作,讓他們的作品展出,說話,受到注目。這是他這十來年的主要工作——在某種意義上,這甚至也是他的創作,他的作品,一件持續的值得他傾注全力的作品,一件被他稱著是「互助」的藝術項目。為此,他毫不猶豫地放棄一切。我相信,他的工作,他的生活,他的作品(連同他自己的創作)已經溶於一爐,不能分開。
▲ 郭海平-行為作品-看「病」-2005
▲ 郭海平-行為作品-流動藥房-2009
雖然近幾年,藝術治療在我國已經逐見成績,但是較歐美國家相比,仍有不小得差距。首先在時間上,歐美的藝術治療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而我國到了90年代才起步。其次在發展程度上,歐美等國家的學校、社區、醫院均設有藝術治療室,並且藝術治療已成為特殊兒童有效的輔助治療方式,它能幫助特殊兒童增強自信與自尊,使其與教師和正常兒童建立更融洽的關係,然而我國目前還未達到這樣的設施條件。此外,在藝術治療人才的培養上,我國也不及歐美國家,國內的美術教育體質還處於早期工業化階段,表現為對分工的強調和對標準化的專註,在以理論為主的科系中,西方已有美術治療專業,而我國似乎只有美術史系或稱史論系。
如今,精神障礙已經不是什麼大的問題了,他們和我們一樣,只不過是在用另外一種形式與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對話。藝術是他們的一種語言,更是他們的一扇明窗。在未來,我國還需要不斷完善藝術治療的體制,這樣才能將藝術治療更好的發展,用藝術的形式安慰、撫平那些特殊人群的傷痛。
結語:
藝術治療作為心理治療的一種治療方式的優越性已經在眾多的有關文獻中得到。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藝術治療不僅僅適用於個案研究,它同樣也使用於家庭和團體的研究。藝術治療完全可以與集體治療、團體輔導等心理治療方式結合起來,發揮更大的作用。在未來,藝術療法的發展前景是廣闊的。
推薦閱讀:
※詞條|安塞爾姆 · 基弗 Anselm Kiefer [1945-
※人物|「重複」並不意味「廉價」/張培力
※藝術家和他們的寵物繆斯
※Rachel's Egon Schiele ...and Mozart
※Sound Art系列專題 NO.1:Zimo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