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新思路:分蛋糕不如做蛋糕
文/李光斗
這是所有人都會觸碰到的敏感問題。在誘人的蛋糕面前,「感情深一口悶」,還是「親兄弟明算賬」、甚至是「中飽私囊」?人本性中到底有沒有「無私」的基因?人們一般都願意相信,本性善良,人是有利他主義傾向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讓德高望重的人分糧食,大家都相信他一定會均分,甚至會給窮人多分一些,給自己少分一些。
經濟學家約翰·李斯特做過這樣一個著名的實驗:甲和乙各自被給予100元現金,甲擁有決定權,他可以把乙的錢全都拿走,如果甲願意,也可以從自己的錢中分任何數目給乙。那麼,甲會無私的把自己的錢給乙嗎?實驗結果大跌眼鏡,只有10%的局中人願意給乙一些錢,超過60%的局中人從乙處拿錢,超過40%的人拿走了乙所有的錢。這項實驗(還有其他延展實驗)顛覆了人們對「利他主義是人本性」的認知。其實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人是傾向於給自己多分一些錢的。這一發現對現代管理制度的影響意義深遠,純粹的依靠「自律」是不可能管理好團隊的,最終還是要靠制度和流程監督。因為這個發現,李斯特獲得芝加哥大學的終身教職。
現實比實驗調研更為直接有力。當年喬布斯拿到一個價值5000美元的項目,做一款超強性能的遊戲機,但是自己又做不出來,所以請好朋友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幫忙,並告訴他這個項目只值700美金。辛辛苦苦做出軟體的沃茲只分到350美金,其餘的都進入喬布斯的口袋裡。儘管他們一起創建了輝煌的蘋果,但是老實本分的沃茲必然與喬布斯南轅北轍,兩人最終分道揚鑣。
2011年「海底撈勾兌門」事件發生後,張勇也承認,「菜品不稱重偷吃等根源在流程落實不到位,我還要難過地告訴大家我從未真正杜絕這些現象。」俗話說「餓死的廚子三百斤」,廚子是不會餓死的。當人擁有絕對分配權的時候,這種現象很容易發生。正所謂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的腐敗。
到底財富怎麼分配才算公平?曾經有這樣一個分錢遊戲,兩個人分100美元,甲提出解決方案,如果乙同意,就按照這個方案分錢,如果乙不同意,則兩個人一分錢也拿不到。有意思的是,當這筆錢數額很少的時候,乙並不在乎自己被多分一點還是被少分一點,只要甲不太過分,基本上都能接受。但是這筆金額一逐步提高,乙就開始挑剔了,加到100萬美元後,乙甚至寧可自己一分錢不要,也不能讓甲比自己多拿到一分錢。這就是「不患寡,患不均」。當這筆錢多到可以影響生活質量的時候,人們往往爭得頭破血流,無論如何也要均分。
在如何避免獨吞、建立好制度這方面,盜墓賊最有發言權。最早的盜墓賊都是兩個人搭檔,一個人在上面接寶,一個人在下面挖寶。上面的人一看拋上來的都是金銀珠寶,禁不住誘惑,就會把繩子扔掉,拿了東西就跑,不管同夥死活。即使是親兄弟也難以經受考驗。後來,盜墓搭檔就改為父子。兒子在上面拽繩子,父親在下面挖寶,但是兒子也會有經不住考驗的時候。最後,只好改為父親在上面拽繩子,兒子在下面挖。正因為虎毒不食子,所以上下之間達到了制衡效果,再也沒有出現過上面的人跑路的現象。
好的制度把鬼變成人,不好的制度把人變成鬼。人都會有自私的一面,但是制度的力量可以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和尚分粥的故事流傳很廣,七個和尚天天共處一室分配稀缺的粥資源:先是指定一個人負責給大家分粥,很快大家發現,這個人為自己分的粥最多;換了一個人,還是如此;後來他們換了一種方式:大家輪流主持分粥,每人碗里的粥看似平均了,但每人在一周內只有一天吃飽飯且有剩餘;又有人想了個辦法,大家選舉一個老實本分的人主持分粥,剛開始這個人還算公正,沒兩天就開始為自己和溜須拍馬者多分;終於,大家想出了最終解決方法:每個人輪流負責分粥,關鍵是分粥的那個人必須等其他人都挑完後拿剩下的最後一碗。所以說要想粥分的均勻,有分配權的人就不能先拿。
改革之初,經濟一路高歌猛進,「帕累托最優」可以使每個人獲益,一旦經濟增長放緩,「不患寡,患不均」就開始冒頭。人們開始琢磨「打土豪,分田地」。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完美的分配製度是不存在的,成天想著分蛋糕還不如一起把蛋糕做大。
本文作者李光斗:中國品牌第一人、中央電視台品牌顧問、著名品牌戰略專家、品牌競爭力學派創始人、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互聯網金融委員會首席顧問、華盛智業?李光斗品牌營銷機構創始人。
推薦閱讀:
※為什麼納什因博弈論獲獎,張五常不會因制度經濟學獲獎?
※如何看待醫院暴利?
※新古典學派與制度學派方法論有哪些區別?
※為什麼休克療法在玻利維亞成功但卻在俄羅斯失敗?
TAG:制度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