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一場先抑後揚的心理遊戲

所有文章均首發於公眾號「Ben船長」

《敦刻爾克》片尾,兩個士兵逃回祖國坐上火車後,開始惴惴不安的討論他們作為敗軍回國會遭到國人何等唾棄與冷遇,正當他們越聊越惶恐時,父老鄉親卻從四面八方朝他們湧來,向他們遞上鮮花與美酒,宛如歡迎凱旋的英雄一般。

「英雄們」卻一臉錯愕,鮮花和掌聲反倒讓他們無所適從,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明明啥都沒幹,只是狼狽的逃了回來。

他們不理解,我卻能理解。

我在英國上大學時,有天和朋友們準備在食堂看球賽,當時食堂里還有一位老師帶著另一撥同學正進行辯論賽,他瞧見我們,很有禮貌的走了過來:

「We are having a debate, Would you mind if I turn it off?」

(我們正在進行辯論賽,能不能麻煩關下電視?)

一個英國朋友立刻說:

「Come on,just mute.」

(拜託,靜音不就好啦!)

那位儒雅的老師思索了一秒,點頭說ok。朋友們能繼續看球賽,都滿意的笑了。

我比大多數人都敏感,聽著旁邊喧囂的辯論,再看著靜音的球賽,我越想越不對勁:

明明是我們吃了大虧,剛才朋友們卻宛如佔了便宜般歡喜。

其中奧妙,在於剛才那位老師運用了心理學中先抑後揚的談判技巧,他先是將我們的預期降到最低(看不了球),隨後又貌似給了我們一條生路(開靜音),這令我們產生佔了便宜的錯覺。

看官現在應該不難理解為什麼從敦刻爾克撤退的士兵們回國後會受到英雄般的禮遇。

那場撤退之前,德軍已從四面八方包圍了英法軍隊,一向樂觀的丘吉爾也只期望能撤回來3萬人,很多民眾甚至做好了40萬軍隊全軍覆沒的心理準備,局勢將所有人的預期降到冰點。

(《敦刻爾克》片頭德軍空投的勸降傳單,上書「we surround you」「我們把你們包圍了」,雖然是勸降,但說的卻是事實)

沒想到峰迴路轉,德軍因為內部原因沒有繼續前進,英國人抓住這個窗口動員了幾百艘民船愣是把30多萬子弟兵接回了祖國。

心理上的先抑後揚,讓英國人把這次撤退當成了一場大勝來慶祝。

伍迪艾倫曾經講過一句名言:

世間最動人的話不是我愛你,而是你的腫瘤是良性的。

這句簡短的話將「先抑後揚」的心理遊戲分析的淋漓盡致:

即便腫瘤是良性,有腫瘤的人也不會升官發財,但聽到這話的人依然會歡呼雀躍,甚至比聽見「我愛你」都欣喜若狂,正因為「腫瘤」已將心理預期降至零下,而「良性」二字則讓患者回到了人間。

這種現象在生活中也無處不在。

《人民的名義》中祁同偉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但23集觀眾一朝得知他曾經是緝毒英雄,頓時對他好感爆棚,劇終時他幾乎成了人氣最高的角色。

與他相比,陳岩石一輩子剛正不阿,兩袖清風,退休後甚至放棄住房福利,自費住進養老院繼續為民請願,但他在劇中一旦表現出半點私心,立刻就會被觀眾揪住不放,知乎上有段時間甚至出現了一個很火的話題「為什麼我一看見陳岩石就噁心?」

當時看見這種論調,我氣不打一處來,覺得這群雞蛋裡挑骨頭的人才是真噁心,但仔細一想,他們不過是掉進了「敦刻爾克陷阱」。

與敦刻爾克、祁同偉的路線相反,陳岩石在看官心中先揚後抑,一開始就把大家對他的預期拔到聖賢的高度,導致後來陳老只要顯露出半點正常人的私心(如袒護老部下高育良),他的形象就瞬間一落千丈,人氣被先抑後揚的祁同偉遠遠拋離。

好人天天吃齋念經,卻難以道成升天,壞人卻只需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這種明顯不合理的現象,是因為人類集體陷入了敦刻爾克式的心理陷阱。

作為船長,我希望大家在穿越陷阱時都能坐穩扶好:

當含辛茹苦的父母與我們爭吵拌嘴時,我們氣的要離家出走甚至斷絕父母關係,是父母真的太過分,還是「為人父母」這個角色將爸媽在我們心中的預期拔得太高?

當我們真的哭著離家出走,路人給你遞來紙巾令你覺得心暖,他們的舉動當真是大恩大德,還是因為「路人」這個角色讓你對他本來就毫無預期?

只有走出敦刻爾克陷阱,我們才能平安回家。

(END)

想看更多嗎?來我的公眾號「Ben船長」吧~

關注後回復「7」,你懂的~

推薦閱讀:

拿破崙時代的其他國家比如丹麥奧斯曼這些都在幹嘛?
現實比遊戲更離奇,但遊戲比電影更真實:革命 1979
江西地處華東,京九、滬昆鐵路穿越而過,為什麼經濟還那麼落後?
中國會不會爆發金融危機?
大明宮詞中媚娘抱著太平公主自稱媽媽,這個稱謂使用正確嗎?

TAG:电影 | 历史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