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上要聞(9/7)國語文是我們的屋宇:呼籲審慎審議課綱,一份來自海、內外學界的聲明

最近由六名中研院士及包括齊邦媛,白先勇,余光中等海內外著名作家發起的有關中學課綱維持文言文比例的連署,得到4萬八千人的參與。聲明稿中寫道:

一、白話/文言不應有如此巨大分別,從國語演變史(國語文法、現代漢語史)的發展觀察,國語是20世紀初以來我們詮釋古典、創作新文學的工具,其中包含新舊、跨地域的語文或文學演變,將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一刀兩斷,實則忽略彼此交織的事實。

二、考試引導教學的狀況一時難以改變,推薦選文篇目的作法,實有保護學子學習之必要。然而,爭論中的各版本推薦篇目,未顧及各文類的均衡,應交由熟悉文學的專家集思廣益。

三、文化經典是一國文明素養的重要內涵,如何讓它們自然融入在地的社會環境,讓學生不只藉由它學習語文,更能從中陶鑄審美與想像的能力,宏觀的視野與思想,成為具有文化素養的現代公民,宜有更為詳細的規劃 。

四、十二年國教的國語文課綱應當泯除中文、台文、華文領域差異,共同追求自由多元的語文教育,才是最重要的目標。

國語文是我們的屋宇,是台灣學子面對世界的基礎,此次課綱審議引發各種對立,甚至族群衝突的議題,都不是國人樂見的。由專家組成的研修小組,兩年來耗盡心力建構課綱,展現思想源流、文類比例的考量,不宜任意裂解限縮。建議讓已走完公聽會程序的國文課綱,在全台家長、學界與教師背書下,受到尊重,先行通過。課審會中其他領域專家的意見,交由國教院與出版社參考,作為激勵教育現場多元發展的動力。 (2017.08.25)

看完後覺得撰稿人可謂用心良苦,文辭可見其要求團結的刻苦用心。

反之,另一派別由文學台灣雜誌社發起的連署,號稱由135位作家參與,名面上是要降低學生負擔,事實上台獨的目的昭然若揭。聲明稿說:

連日來,因為教育部課審會審查12年國教國語文課綱,關於高中國文文言文比例與推薦選文部份引發各界討論與關注,台灣文學學會已提出大幅調整課綱的呼籲,考量學生學習需要,以及教師課程安排自主性,適當下修文言文教材比例,強化台灣文學教材,提振學生語文閱讀興趣。此為本國語文教育改革的關鍵,有助於國民文化人格養成,對書寫與閱讀之提升,更有助益。

本國語文教育,長久以來偏重文言文,形成國民文化養成的枷鎖,阻礙國民心靈的開展。一波又一波的國文課綱修訂,陷於文言、白話比例調整的糾葛,缺少新視野,舊有黨國體制遺留的弊病實為病灶之源。

語文有符號、工具、方法、精神的層次,不斷在時代變化中更新。中華文化作為台灣文化的元素之一,從文言到白話,既是歷史,也是現實,我們並不否定;中國五四運動的新文化思維、台灣從日治時期到戰後以來的新文化運動,以及當前國內各族群語文的復振運動,也都是形成語文內涵的重要元素,不宜偏執。若仍偏執於文言文教材,乃是守舊主義的依賴,更是在台灣的殖民意識、不合時宜的中國結再現。邁向民主化、追求國家重建的台灣,應該早日拋棄這種枷鎖和桎梏。

台灣文學學會要求大幅調整課綱,強化台灣文學教材,與世界接軌。作為創作者,在詩、散文與小說、評論與劇作拓墾的台灣作家群,我們支持並呼應此一關係到本國語文教育改革的主張。我們強烈希望,本國語文教育能夠引領青少年在國民養成過程中,與台灣這塊土地系連,與台灣文學作品一起呼吸,進而經由世界文學的觀照,認識世界。以下是我們的三項訴求:

一、支持調降教科書文言文比例,活化語文的書寫與閱讀。

二、強化台灣文學作品在語文教科書的份量,讓本國國民文化人格的養成與台灣同步,讓本國的國民心靈與台灣這塊土地相連。

三、配合台灣的國家重建,本國語文教育應強化台語、客語和原住民族語的語文素材,並與世界接軌。

看完它們的聲明,似乎構築了美好的教育願景,怎麼細細看來,字裡行間都是"台獨"呢?

和"維持文言文比例派"相比起來,一個志心於教育,憂國憂民,希望改善中學生的語文能力。另一個卻是到處牽扯政治,希望從小培養台獨紅小兵,長大為台獨思想唱讚歌。而兩派支持作家相比,一派是大中華圈都享有名氣,另一派是連聽都沒聽過。

這讓我想起香港也曾經刪去所有的文言文,但在發現學生語文能力大幅下滑後,終於在把文言文納入教材內,並在2018年DSE(文憑考試)要重新考文言文。一個西化程度頗高的地區由且如此,台灣的教育難道要被意識形態綁架嗎?

(希望大陸朋友不要去參與連署,以免混淆方向)

目前連署名單已經超過五萬人了!相對另一方只有兩千人。

推薦閱讀:

睡前消息【18-01-15】每條似乎都見過……
和馬英九握手是一種什麼體驗?
人物①|中國台灣藝人周杰倫身世之謎背後的兩岸關係
委瑞內拉現狀及解決辦法?
農田水利會改制與選舉的關係

TAG:教育 | 文学 | 台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