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分解的五個步驟
by 西瓜 2017-02-12
近期有不少新同事入職,深感任務分解能力對職場新手太過重要,舊文再次分享。
以下正文:
寫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是一套明確和跟蹤目標及其完成情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深層次的問題就是掌握任務定義的一系列方法論。我這裡列一個自己覺得可行的分析框架。肯定不只這一種構造方法。
說一千道一萬,任務分解和目標管理,就是一句話「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就是搞清楚優先順序、 鍛煉清晰的目標界定、目標分解、目標溝通的能力,是初創企業成員快速成長的最核心的能力之一。
目標的管理,分為幾個層次
- 自己知道目標
- 自己知道目標的實現路徑
- 讓別人知道目標和路徑
- 知道相關的其他人的目標和路徑
- 讓其他人知道你知道他的目標和路徑
推行OKR制度,並不是要追求形式主義,而是要減少做無用功。在創業公司,很容易忙、忙、忙,所謂的「用戰術的勤勞掩蓋戰略的懶惰」。
負責人,一個月里有一天,甚至什麼事都不幹都可以,一定要想想這個部門或者小組的目標是什麼,並用清晰的語言讓所有人都知道。部門負責人級別的人,則不僅要理解自己負責的事情的目標,還要把自己的防線外延一公里,理解友軍的目標是什麼,並讓友軍知道你的理解。
任務分解的五個步驟
我把目標定義分為5個步驟:1) 範圍確定 2)目標分解 3)優先順序確定 4) 可執行化任務分解 5)進入跟蹤系統。
P.S. 本文只涉及計劃(目標確定)的過程,對於跟蹤、總結的過程,以後再說。
1) 範圍確定
先把大框框定下來,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
例如,思考月核心任務的時候,先想我們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什麼?我們較長期的目標中間缺失的是什麼?然後通過外延和內插來確定工作範圍。
內插方法,是從更長期目標來倒推現在什麼是重要的。我司下一個最重要的階段節點就是A,A最重要的就是B,次要目標是C。對產品而言,關鍵是什麼?但是我們現在的設計,還缺少什麼?那倒推出來,我們的核心任務就是什麼?
外延方法,就是從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出發,來擴展現有的工作。過去三個月,我們發現了什麼問題?因此,在當期,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
在任務思考時,最容易出現因為忙、忙、忙,就決定先不要改現在的計劃,投入更多的資源(比如時間)在現有的計劃里。那樣很容易陷入maintenance mode,就是疲於奔命而無法提高執行質量的狀態。越忙,越需要停下來梳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一個常見的範圍確定困難是一件事是發展的,月初的時候很難預料月底達到什麼狀態。例如一些事,開始確實不知道本月要準備什麼。而且,這種不確定性是會在未來反覆發生的,那我們就應該生成一種「探索性預案」,也就是一套標準的分解探索性任務的方法。如對做成某事,要針對不同人,可能分為A戰略、B戰略、C戰略、D戰略幾個部分。
如果這個月我們打算推進這件事,那可能需要我們主動準備其中一些組件。例如A戰略通常是一次講座、對方某些人和我方某些人員的對接,B戰略通常是一次需求訪談和產品原型展示,C戰略可能是一次正式的路演。我們這個月計劃執行哪些技術動作?在不確定性任務中,總是會有一些我們可以有主動權的標準件。我們需要平常多總結,形成一套探索的標準流程。
所以,不僅解決問題是可以計劃的,探索問題本身也是可以計劃的。
計劃趕不上變化,只要一開始的OKR是邏輯清晰、表達清晰的就行。
2)目標分解
定下來任務,下一步就是把任務拆分為更具體的結果。
理想的OKR里,每一個結果都是可以被量化的,諸如「xx率達到70%」這樣。但是這往往是困難的,可能會讓制定計劃的時間過長。我以為不必拘泥於形式,只要一個結果是可以被驗證(validate,即可以知道是不是做了)和追責(accountable,也就是如果掉鏈子了我們可以找到當事人)就可以了。
例如如果我們說「進行xxx的設計」,這個是比較含糊的,因為無法精確定義什麼叫「xxx」,但是我們在設計過程中必然會生成一些文檔,這些文檔是可以被驗證和追責的。我們中間的文檔,這就是xxx設計的其中一步,到月底前,我們還會有更細化的設計文檔——也許不是這個腦洞,但到月底會有一個可以執行的腦洞計劃作為xxx的一部分。
在這一部分的任務分解里,還是比較粗的。我認為,大體上一個大目標可以分為3個小目標(more or less),每個小目標也可以再細分為3個子目標。再細就不合適了。如果列的很多,那說明這個目標太大,應該考慮進行組織的分解,用更精悍的小組去聚焦任務的執行。
世上無不可拆分的任務。如果發現事情搞不清楚,不妨先畫個思維腦圖出來,開始亂一點都沒關係,花上半天時間去梳理,然後把小的聚類,大的分解,總是可以總結出來一個合理的分拆的。好的分解也都是總結出來的。
P.S. 利用看板就是日常地鍛煉自己的任務分解能力的一種工具。強迫自己把任務逐步拆解為以天甚至小時為單位的任務。也必然在執行的過程中,發現拆解的不合理。在逐級的細分中,自然會「湧現」事情內部的邏輯和優先順序。
3)優先順序確定
總是有很多雜七雜八的事情,不得不做,或者有些事情比較孤立,甚至不在核心目標里。在列目標的時候,心裡想一下,哪些是must to have,哪些是nice to have。凡是不在核心目標內的結果,就是nice to have。一些工作是可以推後的,雖然如果不推後會更好。
但是作為部門負責人,必須有意識地推進一些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部門負責人必須有全局的視角,在更長期的執行尺度上來理解事情的優先順序。對於公司的長期發展,最核心的事情反而是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一些事,看起來不急,但是卻是保障公司執行力的關鍵一環。部門負責人,要有意識地做一些有提前量的事情,而不是每個月忙著救火。
80-20法則,最重要的事情是20%的事情,雖然我們不一定能事先知道是哪20%。我們的計劃,要允許一些事情做不完。
4) 可執行化任務分解
OKR是一個目標溝通文檔,OKR不是執行和日常跟蹤文檔。從OKR到可執行的計劃,還需要一層更細粒度的分解。
我們用看板來做可執行任務的調度和跟蹤。看板上的任務粒度,原則上不超過一個人天。每個人每天的工作,應該在看板上產生一個變化。同樣,所有的任務都是可以可以拆分的。用程序員熟悉的語言來說吧,大家都知道一個很長的函數是不好的,一個1000行的文件是不好的,寫了一周的程序只有一個commit是不好的。我們總是有一些事務邏輯的分解方法,把一個大的任務拆分為小任務。
假如一個小組是3個人,OKR里可能列了5-10項可驗證結果(如果是比較瑣碎的結果10-20也可以接受),那在這個小組的看板上,就可能有60-80個小任務(因為有3*22=66個人天)。這種分解的粒度,讓每個人每天都有進步(progress),對自己也是個小小的激勵,對團隊里其他人也是溝通的方法。
OKR不會變得太厲害,看板是可以頻繁調整的。任務沒有拆分好,隨時可以改。
那能不能用看板來直接取代OKR中的目標設計呢?不能!OKR關注的是事情的邏輯和優先順序,而不是具體執行層面的細節。而且看板是不斷變化的。OKR是要用來複盤的,所以當初的目標設計有一個靜態的、簡明的說明,對未來方案總結也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5)進入跟蹤系統
即使有了好的任務分解,如果不能有效跟蹤,也無法有效率的執行。
看板是可視化的任務跟蹤系統,每一個小組的負責人,都需要維護小組的看板。最簡單的看板就是單欄的TODO列表。起步先從這種最簡單的形式開始。
任務的狀態變化,會有通知。一般的任務系統,會產生大量的電子郵件。這也是很討厭的事情,最後可能大家也就不看了。所以需要一些更有效率的通知方式,用簡明、少量的消息,來提醒每個人有必要知道的變化。
負責人應該拉著自己的人每天過一下看板。因為小組只有3-4個人,所以圍著組長,每天早上看5分鐘也大體就夠了。不需要拘泥於開會的形式。
個人的周總結,每周對著看板和小組OKR,檢查自己的執行情況,寫寫自己發現的問題。
小組長應該在自己的周總結里對事情的邏輯做大一點的回顧。執行是否順利?發現了什麼問題?是什麼原因?原因背後的原因?人事的配合是否合理?遇到了什麼干擾?新開的腦洞,等等。
精益的基礎就是任務分解
精益創業(Lean Startup)、快速迭代,核心思想之一,就是能把大的風險分解成小的風險,快速地去檢驗小的風險點。也只有認識了事情的內在邏輯,才能庖丁解牛,把事情分解好。所以我們這裡鍛煉寫OKR、做任務分解,就是在練精益創業的基本功。
做好負責人的核心就是六個字:計劃、跟蹤、總結。戰術計劃的核心,就是任務分解(這裡先不談戰略計劃,那是另外一套)。體會、琢磨怎麼寫OKR,會畢生受益。
好的東西都是總結出來的。每個月,我們都回來總結一下我們做計劃的得失,我們的邏輯性就會越來越強。正是這種邏輯的訓練,才使我們能保證分清主次,保證我們的可演進性。
厚積才能薄發
說實話,任務分解能力,很難,但也有簡單的方法論,就是「總結」。不停地復盤,回去想,過去的案例是什麼樣的,那時候為什麼做的不夠好。如果有別人做得好/後來做好了,為什麼好?區別在哪裡?
做不好任務分解,就和寫不好文章一樣,一個道理,積累不夠。能寫出好文章來的人,肚子里都是積累了幾千幾萬篇文章的底子,每日不倦地閱讀和筆記,所以儲備了大量的「零件」,寫的時候下筆千言,是因為思維的組件已經在哪裡了。任務能分解好,要的也是在反反覆復的積累中,把常見的「零件」長什麼樣,心裡都有底了,所以才知道可能有哪些組合。
不可能所有的零件都被預見到,永遠有新的情況出現。但只要反覆總結,反覆發現變化,反覆積累零星的經驗,就能做到恢恢乎游刃必有餘地矣。
關於復盤,也提一點,可以先參考這個知乎的帖子《普通人如何通過訓練大幅提高自己的決策能力?》胖子鄧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602855/answer/146952964
有時候不是決策能力有問題,而是根本沒有用上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決定。而造成這樣的原因是:我們無法把一件複雜的決策拆分下來,清楚了解到我們每一步行為的價值。復盤在這個時候也就相當重要。在做完一件事,尤其是一眼望不透的事的時候,重新回顧,重新肢解每一步的行為,確定他們的價值,並總結經驗。通過許多次這樣的復盤之後,能逐漸建立起一些關係鏈條很複雜的事情之間的聯繫,從而優化自己的決策能力這項資源的配置。
推薦閱讀:
※如何練就高薪人士的職場溝通技巧
※米衙:面試時,這5個方法,巧妙了解公司是否經常加班
※機械設計(職場)——小兵如何玩轉設計崗位(3)
※有目標的人在奔跑,沒目標的人在流浪
※我們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